用感性再次拯救与建构

2020-07-20 16:13杨齐
雕塑 2020年3期
关键词:感性雕塑艺术

杨齐

许燎源艺术家

物感主义艺术流派代表人物

成都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创始人

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

他消弥了艺术的边界,解放了艺术

《泛雕塑家具》系列荣获2018年度“泛雕塑艺术奖”

感性与理性的轮回反复在人类的认识中交替发生,脱离感性的艺术家会渴死在艺术的泉水旁。许燎源泛雕塑设计以对物体的感性探索为核心,通过30年的努力其作品涉猎十分广阔,包括建筑,室内空间,家具、陶瓷,玻璃、工业产品、雕塑、装置,架上绘画等等,在国内外受到广泛的好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智慧的用感性成功的将自己的艺术与个人,地域,中国,世界,传统、现代等等概念集合式联系了起来,并大张旗鼓地提出了“物感主义”的主张,通过位于成都的“许燎源现代艺术馆”进行展览展示、论坛,教育、群艺、商推等活动持续发挥着影响力。许燎原艺术在实践和理论研究两方面还有一些间隙,过度学术化的艺术本质上是放弃了艺术,过度学术化的解读也会影响普遍的理解,既然把艺术还原为直接感性,就不要让任何东西架空艺术。

把雕塑带入设计的范例

把设计带入雕塑的人有之,把雕塑带入设计的也不乏人在。许燎源有景德镇陶瓷学院教育背景,在泥与火中滚爬多年.父亲又是川剧道具师,在四川这样一个巴蜀傩戏环境熏陶下,在立体和材料中不断“变脸”有其初衷。我们之所以反复强调雕塑与设计谁带入谁的问题,是因为雕塑家对物体的修养与设计师是不一样的,雕塑家是为探寻物质形体感受而生的。雕塑带入设计使作品拥有了一定的实用功能,但基因上更接近雕塑,所以往往被称作”泛雕塑”,泛雕塑仅仅有立体造型是不够的,有没有雕塑语言的加盟是其核心。

最初的许燎源就像自己所言:“对生活不满.才有创造欲。”“如果艺术远离了生活,我们要艺术干什么?”“艺术怎样才能不死?让艺术返回生活现场。”在这样的发问中,艺术世界扩大了.非艺术世界就缩小了,艺术品伴随着实用价值就更加稳稳当当地获得了市场价值及收藏价值,艺术的基本生存权有了保证。许燎源的泛雕塑设计把形体带入平面,切换路径,不移植西方,是中国原创,坐在他的沙发上如同到了美国的蓬皮杜中心,坐在他的木椅上如同在日本参禅,用他的补丁铜壶沏茶如同回到了古老的故园,用他的舍得酒瓶斟上白酒体现出当代中国人普遍的情怀和格局,历史感的嘈杂在现代建构中瞬间变成宁静的回味,還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享受的?

物感上的新表现与之前经典有很大区别,如概念灯系列,藤编入灯没听说过,形制颠覆又合情合理让人联系翩翩,藤编和不锈钢的材质对比,灯光从藤编的缝隙中洒出,传递出温暖静谧的氛围。他的高分子材料编织.釉下彩陶器、不锈钢浇铸、毛砖装置、新概念建筑、综合材料制作、首饰.摆件等等泛雕塑设计.材料形体、质地肌理满是雕塑语言的妙用;它中断形体运行的时间性,打通形体之间的相对封闭性,通过感性未解构建构各种雕塑语言于设计之中。坚硬的金属呈现泥性的质感,物体通过感受需要被挪用和规化,延异物感的运动,阴空间也变成了感性的一个容器,是感知的递进,通俗讲就是雕塑语言通过设计完成了改造升级。人生来套着无尽的枷锁,艺术也在各种典范中固化,许燎源泛雕塑设计携气场而来,精准独到感性盛开,是靠雕塑修养才在这个人造的设计时代中胜出的,同时把雕塑带入设计并不妨碍制作纯粹的雕塑,许燎源后期更多的是这类作品。

全球化坐标中感性发酵的产物

现代社会对纯艺术的抛弃太快太彻底了,许燎原的泛雕塑设计是纯艺术与实用艺术的桥梁,创作的成功与否不在有形而在无形的东西。许燎源说:“感性的东西钝化之后,我要把它激活。”在静谧的感悟之中物体会撩拨感受的主体,但简单直接的感性输出并不能成就艺术,感性需要一个发酵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陌生化,再生、创新的过程,正如禅宗所言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意义太多可以导致感受的凌乱和信息的重叠、遮蔽,杂义太多变无意义,这是过往失败的作品陷入泥潭的原因。感性并非对意义持完全否定的立场,只是否定完全固定不变.静止长存,感性能让意义重返艺术的本体纯洁而升华。感性对艺术的永恒作用被再次非常有效地拿出,以规避意义的方式企图感知和表达一切,回归人类早年的器物传统,再次用模糊性尽可能包容和不伤害现代人更多的需要。许燎原艺术新奇纯美,整体还是比较低调的,它反思了世界并解释了世界,回到一个基础层面以物体感受为重,以退出的方式进入中心,进入历史,它并不另类怪异却日益接近主角,这是不争之争。

感性语言也像音乐语言一样是无国界的,许燎源与世界与中国通过感性而连,这是聪明之处也是过人之处。全球化导致一体化、同质化需要另类,异质化,许燎源东方现代新感性的开创一时瑜亮,为混乱而迷茫的现代艺术获得了一个新的发展策略。感性可以导致民族化与国际化同化,真正实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感性的发展也是在全球化的坐标之内,虽然现在又有了去全球化的迹象。物感是从个人开始的,物感的发酵又是以它者为关照的,感性并不是孤立的存在。

感性为什么需要发酵,因为感性非常容易空壳化,但对许燎原这样的艺术老江湖不是问题,他说:“周遭所有的感知是唤醒你生命的媒介。”他的感性是以几十年独特的经验作为触发点的。对一个完美的年轻生命感性的风险系数就大了,在目前艺术的过度教育中,感性基本被处于窒息状态,因为艺术首先包括丰富的感性,所以艺术往往也是无法教的。艺术家是野生的,感性有时几乎等同于没有驯服的野性,有时候抓住了感性的表象也许就抓住了内在的本质,只是这个本质更加难以道破,高级型态的艺术作品都有这一特征。感性往往也是靠不住的,从倡导感性的形式语言到批判感性的形式语言,要视所面临的情况而定。用不着抱臂冥想,感到渠成。

用感性重造物序,为的是获取世界性的身份,许燎源泛雕塑设计打破了欧美,日本、香港、设计领先的世界格局。全球化在地,与世界美术并行会盟与互动时代的到来,不再局限在本土境内,近20年来中国迎未美术建设的高峰,收藏,展示,研究、传播,教育,主创、交流,到处都有中国杰出的艺术家参与。许燎源对中国文化捻熟在心,曾多次去世界各国参展、讲学和考察,非常注重艺术传播和艺术教育,许燎源现代博物馆成功举办多届国家非遗资助高级研修及国际教育项目。讲中国故事也讲世界故事,参与国际活动,参与深度文化博弈,要从身边的点滴做起。

从“物感说”到“物感主义”

“物感说”是中国古老的文艺创作理论之一,大家其实是非常了解和广泛运用的,最早可以追朔到《礼记·乐记》“……心之动者,感于物也。诗亦然焉。”魏晋南北朝陆机《文赋》中:“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这都是物感说的注解,我们在文学、绘画、雕塑、书法等等方面都在天天用。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唯一。”事实证明生命美学这些“天人合”的理论在现代社会更具有生命活力。受中国“物感说”影响日本有以情饰物的“物哀说”如同“书法”与“书道”的差别。古希腊“模仿说”是西方文论的主要观点,是艺术起源说之一种,也与中国的“物感说”有很大相同之处。西方的物感美学是当代美学在以康德的趣味美学为代表之后新兴的种美学。关注物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英国艺术评论家艾略特曾言:“艺术家比同时代的人更加原始也更加文明。”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如后工业主义、后福利主义、后马克思主义,后人道主义一样,许燎源的“物感主义”也应该是继中国“物感说”等其它资源后的“后物感主义”,因为它包含着浓厚的后现代色彩,它反对现代主义的许多缺憾,解开了现代人的许多心结,它是先锋和超前的,又与艺术的源头、艺术的传统根须深连,并不违和,因为原始与文明都可以从感性出发。

中国成都“物感主义”宣言:今天,时代所要求于艺术的不是什么亘古不变的诗意,而是在现代性危机的背景下人与物自由关系的重新开启和出场。我们相信,这是新一轮世界境况的时代要求.因为今天,人与世界良善关系的最后依托已经焦聚于“物”。

后现代人类感觉之“眼”

人的精神、理性,智慧,情感等对认知的干预是与生俱来的。而现代科学×光机的发明,使我们长上了穿透的眼睛,更接近穿透的形体;放大镜可以近距离感物,回到自然形体的细节俏骚,微妙的形体被无限放大;望远镜加长了人视力的无数倍,还有天眼,专门为观看宇宙而制造的眼睛。从天眼望远镜头、显微镜到×光片等等人类的发明开始,感知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机械之“眼”成为人类身体的延伸,它们对物感的介入,拓展了分离及细查的能力和范围,使物感透明起来进行空间新组合、新表现。空间是雕塑切经验的真实,空间再次被变得无限,也意味着雕塑语言再次变得无限。

后现代不是一种发明,消费社会,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等现象出现使现实生活变得后现代了。它打着反现代主义的旗号,以现代主义的对立面出现,抵抗现代主义对传统艺术的颠覆和破坏。物感——视觉后现代性的标志,以物为核心的视觉生长,可以破解現代性三个隐忧,一是个人主义害了个人;二是工具主义理性主导让我们相信寻求技术上的解决是万能的,就像重视医生忽视护士,工具主义理性的主导性,使人的感性被彻底无视;三是技术社会制度和结构迫使进行严肃的制度和道德思考限制人的选择。技术在修补人性,强化理性,成就智行的同时,也在不断消解人的个性、感性与灵性,导致焦虑的人。“人会是机器后的个主宰还是机器旁的坨肉?”取决于人类个体和群体的选择。

东方宗教神像双眉之间印堂之处都会竖着一只眼睛,也叫做天眼,可以内视、透视、遥视及看见般眼睛看不见的东西。天呐!人类的感觉之“眼”有没有完?这只虚拟的第三只眼,换了个无死角度更透彻,客观、全面。至此后现代人类感觉之“眼”已经基本全息化了,我们究竟看见了什么?感知道了什么?其实如同中国古代哲学理念所认为物自体是人类永远也到达不了的彼岸,也就是说物感还是永无止境。许燎源“物感主义”泛雕塑艺术长着后现代人类感觉之“眼”,面对浩瀚的世界,如同鱼永远睁着它的眼睛。

“入侵”“纠缠”没有标签的解决方案

许燎源的物感原则是个复合体,脱离二元对立,即与西方现代艺术各种流派也与中国传统文化因素若即若离,虽然他对这两方面均有深入研究,但选择了个没有标签的解决方案,这也是感性成就的结果。

感性是天马行空的,比如中国草书在魏晋人那里,单字连缀不过在两三个字间进行,但到了唐代随着狂草的兴起,出现了多个字的次性连缀,时间被延长了,空间得到了空前的扩大。许燎源的物感探险也样,由于物质感受的多样,造成了形体纠缠、追逐使空间分割的样式变得更加丰富,线性与体积语言互相入侵与纠缠.量感与质感对比发生,衍生出超越东西方的独特集团语汇,感性的带入给许燎原的泛雕塑设计带来了形式上的次次飞跃。

用感性来拯救艺术语言近亲繁殖,各种因素过度参与艺术表达.看似语言接龙般却是文字游戏,各种构想的缝合堆积越来越高,实为 种没有生命的被掩盖着的平庸与重复。许燎源意识流般物感主义泛雕塑设计,主题较为隐晦.表现手法相对抽象,但流动性很强。快速运动有暴雨般的倾诉感,左右缠绕使分割呈现破碎感和杂乱感。意义的神秘感在大穿插与大连环中形成,入侵、纠缠成为泛雕塑的重要表现手法。分解是一切现代主义的核心,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平面化或无深度也凸显出后现代主义的精神特征,碎片化的体验构成了设计的基本,但我们可以用东方感性智慧让形体侵入空间,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曲铁如丝改变节奏制造惊喜,使多材料和各种意象的对抗瞬间和谐,造成分割变化中的奇趣,呈现前所未有的物感。

心灵的纯净白板状态,取代天赋观念来说明感知事物的过程。用立体主义突破传统形之边缘线条同时展现事物的各个方面;用超现实主义带来连续性的分解——点,线,面体,外观构图,用行动分解,无中心,无开端,无结尾.连续不断凝固流淌;怪感与弗洛伊德相关,同感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有关.拟像.仿真可追朔到柏拉图。用这些西方的东西,不突破中国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伦理,不使艺术进入虚无的催眠状态。倡导创新性,多元性、关爱世界,强调内在关系的实在性。不把自己当作生活在自然界的异乡人,拥有家园感,超越实用主义,人与自然融为体,将自身与生态结合了起来,和过去和未来发生了一种崭新的关系。许燎源就是这样反复探求:“我一直在做让当代艺术解放的事。”

对感性的开发使许燎源不是一个体制性、理念性,史诗性的艺术家,虽然他也形成了许多门类和系列的作品,但找不到一个起点、中介,终点引导人们进入他的思考。他的大多数作品没有单个的名称未引导受众,大家被极致的美所吸引,但又欲言又止,或者说他还是以感性为根据.360度环绕,让人们进入他的艺术中去感知而已。

在很久以前,已是老年的日本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背着他那标配双肩包,行走在东京地铁站拥挤的人群中,甩甩蓬乱而花白的长发,快速地告诉追问的记者,自己成功的秘诀就是——感性。在刚刚过去的上海和东京艺术博览会上,带着自己帅气的艺术家儿子尔纯的许燎源,用两代人的艺术实践结晶——泛雕塑作品,再次证明感性可以拯救艺术重构未来。我们相信这些走在前面的人深知宇宙,人心,上帝浩如江海,焉能在握。

猜你喜欢
感性雕塑艺术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巨型雕塑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纸的艺术
感性理性不拔河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