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光鑫 石小牛 陈伟林
九保村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朱桥联圩,辖18个村民组,1 046户,3 012人,耕地面积5 288亩,还有少量养殖水面。该村是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的圩区村,一直沿袭“一麦一稻”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农业效益不高,农民增收乏力,成为制约该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瓶颈因素。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欠外债40多万元,2014年被识别为贫困村。
质朴的农户,以特色做大产业;静谧的乡村,用资产催生效益。近年来,九保村通过创新“特色产业+资产收益”扶贫模式,让贫困村“家底”厚了起来,让农民“钱袋”鼓了起来。2016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零的突破,达7万元;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2.7万元。当年,九保村实现贫困村摘帽出列。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6.7万元;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6.7万元,比脱贫年度增长两倍多。
“一自三合”模式,举力抓特色兴产业
“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产业是基础。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发展产业必须突出特色,选择适合自已的方向。九保村两委形成共识,加大投入“输血”、创新机制“活血”、因地制宜“造血”,培育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依托区位优势、自然环境和土壤结构,该村架构“一自三合”(“一自”,即:户贷户用自我发展;“三合”,即:户贷户用合伙发展,户贷社管合作发展,户贷社管合营发展)模式,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龙头,争取扶贫政策和资金扶持。同时,该村以到村扶贫项目为切入点,引领已脱贫农户发展特色农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
一是双基联动。加大建设力度,补齐“双基”短板,是产业发展的首要和关键。一方面,该村和驻村工作队协同动作,争取帮扶项目资金400万元,稳妥实施九保新村省级中心村建设、贫困村道路畅通工程、绿化与亮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等双基建设,全面完成村组道路路面硬化建设,实现全村自来水、农村用电、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全覆盖。另一方面,该村完成村部的改造和搬迁,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得以全面提升。通过选拔和调配,建好建强村两委班子,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提升,为民服务更加规范、便捷和高效。
二是项目引领。紧扣朱桥乡“摇橹小镇?水耕朱桥”的规划目标,九保村坚持项目引领,精心谋划特色产业项目,引领有自主发展能力和发展条件的贫困户,通过户贷户用“自我发展”扶贫产业,独立生产经营,实现增收脱贫。2019年8月,九保村果蔬大棚种植基地项目正式竣工。该项目基地占地面积11亩,新建食用菌标准棚21座(面积4 864米2),配备出菇架315组,并完善了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同时,该村实施食用菌产业扶贫项目,通过基地示范推广,引领带动村民发展食用菌产业,走绿色、优质、高效农业之路,培育新的一村一品,实现产业兴旺,促进农民增收。通过驻村帮扶工作,九保村争取到扶贫项目资金350万元,先后实施了扶贫车间、60千瓦光伏发电站、农家乐、果蔬大棚等5个到村项目,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7万元。
三是龙头带动。2019年8月,该村借助宣城市九连山珍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成立宣州区九九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落实产业扶贫,实施金融扶贫。合作社采取“基地(村集体)+专业大户+贫困户”的合作经营模式,帮助建档立卡户申请扶贫小额信贷资金50万元,参与合作社项目运营。依托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资金、技术、信息、销售和服务优势,该村引导合作社与贷款贫困户“牵手”,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保证合作社和贫困户资金安全、稳定收益和生产就业能力的提升。合作社注册资金160万元,现有社员22人。其中,吸纳17人贷款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年产秀珍菇、姬菇等各类食用菌40万棒,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万元,带动贫困户合作社成员户均增收2 000元,并为贫困人口增加10人以上的就业机会。
四是抱团发展。该村引导贫困户与贫困户,贫困户与一般农户,贫困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代种代养、租赁、托管、订单生产等合伙生产经营,互帮互助,互利互惠,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产业,形成抱团发展合力。该村引导贷款贫困户加入或抱团成立农民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协作合营,成立新的经营主体。该村引导贷款贫困户加入或抱团成立特色种养业、手工业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提供产前培训、产中指导、产后销售等一条龙服务,统一采购原材料,统一标准生产加工,统一销售,让贫困群众在参与中学有标杆、干有标准,学习技术、学会经营,变“输血”为“造血”,形成脫贫致富长效机制。
资产收益扶贫,助力稳脱贫防返贫
九保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83户201人,当年脱贫6户21人,2015年脱贫8户20人。2016年,该村剩余69户160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2017年,该村实现了贫困村摘帽出列。按照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责任的思路,该村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要求,建立健全稳定脱贫和防止增贫的有效机制,继续提升脱贫质量,确保产业、就业、金融、社保兜底等扶贫政策精准落地、持续发力。针对大病、重残和年老体弱等少数易返贫户,该村采取资产收益扶贫,有效防止已脱贫户返贫。
一是民主折股量化。依据《宣州区2019年资产收益扶贫工程实施办法》要求,九保村通过“四议两公开”民主议事程序,制定了《九保村2019年资产股权量化与分红实施方案》及股权分配计划。根据方案,该村按村集体与贫困户7∶3的比例,对扶贫资产光伏发电站和果蔬大棚项目进行资产的折股量化。其中,光伏发电项目量化给贫困户1.39万股;果蔬大棚项目量化给贫困户1 350股。
二是精准分配收益。九保村突出保障生大病、重残、低收入、年老体弱和无劳动力的五类重点,已脱贫户直接受益。2019年9月,直接打卡分配收益2.47万元,受益贫困户71户,受益人口150人,最多受益户获得1 841元。通过精准分类、精准分配,有效杜绝了资产收益的平均分配。芦前组包宗义户属于年老体弱家庭,他和老伴平均年龄87周岁。家中收入除了2 000多元的养老保险金外,主要收入来自养女的赡养费。虽然该户收入达到脱贫标准,“两不愁三保障”得到解决,平时仍舍不得添置新衣或买点好菜来提升生活质量,返贫风险仍然存在。为防止该户返贫,村两委干部和帮扶人结合资产收益扶贫,为他家分配了光伏发电项目和果蔬大棚项目股权。2019年9月,老两口上银行领取了股权分红1 565元。这笔分红犹如一场春雨,让老两口生活滋润起来。“我们现在的日子过得开开心心,打心眼里感激党和政府的关怀。”
三是释放叠加效应。九保村坚持不吊高贫困户胃口的要求,有效激发已脱贫户的内生动力。该村利用村集体收益部分,通过开发公益辅助岗位、组织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等方式,帮助已脱贫户间接获取资产项目收益,使资产收益用于贫困户增收比例超过90%,让资产收益扶贫真正成为建档立卡户的增收渠道,稳定脱贫成果更加巩固。家住窑场村民组的马成龙,现年59周岁,孤身一人,家中土地只有3亩。由于长期患病,又缺乏内生动力,导致家庭收入过低。该村通过落实产业、就业等政策,鼓励支持外出务工,使他的家庭收入不断提高,2016年,他实现脱贫摘帽。2019年初,他因病住院治疗,无法外出务工,一时也没了收入,进而产生了悲观的情绪。村两委干部和帮扶干部上门开展扶智谈心和政策宣传,又通过资产收益为他分配了股权收益1 000元,让他逐渐摆脱了思想包袱,重新焕发对生活的信心。“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帮助,我一定要坚定生活信心,寻找增收门路,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马成龙如是说。
(作者联系地址:安徽省宣州区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邮编:24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