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甜甜
摘 要: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孕育了内涵丰富的五四精神,这些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不同的意义。100年前,青年是五四运动的急先锋和主力军。100年后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在蓬勃发展,时代赋予当代青年更加艰巨的历史重任。新时期,走进五四,学习五四精神,对当代青年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追求创新以及担当民族复兴大任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青年;理想信念;追求创新;时代使命
青年是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一部分力量。100年前,青年是五四运动的急先锋和主力军。在五四运动中崛起的青年群体,肩负的是民族存亡的神圣使命,承担的是建设新文化、新道德的历史责任。100年后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在蓬勃发展,时代赋予当代青年更加艰巨的历史重任,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年,不仅要铭记五四那段厚重的历史,更要积极学习五四精神,自觉地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在知识经济时代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勇于创新。同时,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要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相统一,在实现自己全面发展的同时为祖国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一、爱国: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
百年前的五四运动,对于中国的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更新有重要意义。近代以来对五四精神的提炼和把握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李大钊认为,“五四”精神是“爱国”“直接行动”“人类自由”[1]。他把爱国作为五四精神中最重要的精神。陈独秀则认为,“五四运动重要的精神是牺牲精神。”[2]随着时代的发展,五四精神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和内容。1942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提到五四运动的“民主科学精神”,他认为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并没有抛弃五四运动的民主科学精神,而是“继承了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3],赋予了民主和科学新的内涵。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将五四精神归结为民主与科学精神。
胡锦涛同志强调:“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五四运动也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4]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5]习近平总书记把五四精神的核心定义为爱国精神,同时指出,爱国精神、进步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近代中国,追求进步、推进民主、崇尚科学三者共同作用,激发出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报国志、富国行。爱国精神也在进步、民主、科学精神的作用下,产生了不同于中国古代爱国精神的新发展。
爱国精神,在古代表现为“忠君”。近代,我们从闭关锁国到被迫打开国门,我们的爱国精神则表现为追求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进入新时代,爱国精神则表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强调科学、进步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决定性意义,更加强调学习科学知识、树立家国情怀在青年成长中的重要性。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代青年要紧扣时代主题,看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反映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推动力量,对我们的行为起着规范和指导作用。
对于青年如何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他说:“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6]扣歪“第一粒扣子”會导致青年成长发展偏离正确的方向。当代青年是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经历了经济的巨大发展、文化的多样丰富以及各种在五四运动时期不曾有过的机遇。他们大多数人坚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但是难免有部分人会受到一些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理想信念是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首先,当代青年要坚持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向同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提出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在社会层面提出自由、平等、公正与法治;在个人层面提出爱国、敬业、诚信与友善。这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价值观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产生并发挥作用的,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新时代信息通畅,各类思潮交互影响青年的价值观,对青年的思想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青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价值取向确立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歪曲价值观的影响,亟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
其次,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如果说1915-1924年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新旧价值观转换的一大枢纽,那么中国新价值观的凸显与确立又以五四运动为转折点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五四运动之前的新文化运动,凸显、确立的是‘科学与‘民主的新价值观;五四运动之后的新文化运动,则凸显、确立了‘社会主义这一更新的价值观。”[7]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来得到充分发展。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马克思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导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资本主义自身的优越性使它的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平稳期。所以,当代青年要看到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要脚踏实地,练就真本领。与此同时,要坚定远大理想,为之奋斗。
最后,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五四时期,青年们主动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把民主、科学、进步等理念积极融入爱国情怀之中,产生了不同于传统中国的爱国精神。改革开放以来,爱国主义则表现为让中华民族富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8]祖国是青年学生奋斗者的立功之本,人民是青年学生奋斗者的实践场域。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上的讲话中谈到,“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热爱伟大祖国……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5]青年学生奋斗的方向应该始终与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只有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相统一,才能够在社会上大有作为。
二、创新:当代青年成长的不竭动力
求新求变是五四运动的动力。孙中山先生评论说:“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之准备。”[9]孙中山先生所说的“革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创新”。人们从旧礼教中解脱出来,追求创新成为当时的价值追求。正是这种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青年学者对新知识、新观念的传播,五四运动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之路。五四青年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对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当代中国,创新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更为重要,五四青年的创新精神是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
首先,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分别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并把创新摆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力量格局。创新包括很多方面,其中科技创新是整个创新驱动战略的“牛鼻子”。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和兴起,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带动几乎所有领域发生了以绿色、智能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创新战略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是创新能力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整个科技创新过程中,增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能力是最关键的因素。为此,我们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道路。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推进自主创新,人才是关键。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
其次,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对于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我国经济、科技、文化都经历了快速的发展,我国也正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进行转变。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提升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愈加迫切。一方面,很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呈现“毕业即失业”状况;另一方面,“高级技工荒”、创新型人才急缺的问题也愈发明显,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结构性矛盾。因此,高校要积极适应国民经济对人才的新需求,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融入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当中。同时,国家也为青年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环境。国家在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同时,也积极打造适应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人才梯队建设,为青年人营造安心钻研、潜心创新的良好环境。
最后,创新是思想解放的基础。青年被视为思想、文化的变革或创新力量,在每一次文化革新浪潮中,每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里,青年都义无反顾地走在前头。关于青年在五四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毛泽东同志有过一段论述:“‘五四以来,中国青年们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什么叫作先锋队的作用?就是带头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3]当代青年在生存的时间性方面的特殊性,使其不得不去选择和探索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精神信仰、发展目标等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较之其他年龄段的群体更为敏感,而所做的选择和探索也更为新颖。如果我们将时间做简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分,而过去为现在提供经验、未来为现在提供期望,那么就能够发现青年在时间性上与儿童和中年人有不同。未来作为敞开的世界对儿童还有些遥远,而对青年则近在咫尺;过去对中老年人是可以依靠的经验和资本,而对青年则是些许的积累。在前现代社会中,中老年人可以为年轻人指路,年轻人也可以凭借过去的(历史的)经验预测未来。但是,在现代社会中,青年既不能完全依靠经验,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或历史的经验来确定现在的位置,也不能凭借对未来的想象而确定现在的方向,因而只能在当下的生活中去探索。由于现代社会的青年没有普遍性的原则可以遵循,因此青年不得不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在当下的生活中进行新的探索。他们又较少地受“经验”的束缚,在开放的社会中也比较少地受“陈规”的制约,所以能够发展出文化的新表达、新精神和新图景,从而处在社会文化变革和创新的前沿。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他们经常打破旧思想、旧观念、旧道德、旧文化来推动文化的创新以及体质的变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当代青年作为文化变革或创新的力量,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
三、发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奋斗
当代青年大多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见证了祖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伟大发展。与此同时,他们在满足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又同国家的发展需要相结合,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还要具备人类情怀和国际视野。
五四青年有“为中华民族独立而流血”的爱国行为,当代青年也要有“为民族复兴”的使命担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祖国和民族与青年是荣辱与共、生死同舟的关系。当前,我们正处在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期。“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广大青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强大生力军、勇敢突击队、接续奋斗者,必須大力弘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放飞梦想、激扬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改革开放这一政策。在新时代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是广大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责任,需要广大青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青年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方面,他们是受教育水平比较高的一代,从宏观上讲,我国基本实现了基础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从青年家庭微观看,随着家庭生活的大幅改善和子女的减少,使每个家庭的教育资源更为集中,投入空前。另一方面,当代青年是视野开阔的一代。对外开放促进青年了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提高了青年的信息获取能力,丰富的信息渠道拓宽了青年的视野,广泛频繁的流动使青年见多识广。青年本身富有理想、充满活力、敢于担当,是深化改革开放的主力军。青年一代要力行,知行合一,要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
对内我们强调深化改革,对外正在构建全面开放的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为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既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要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精神、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需要雄厚的文化支撑。在现代社会中,青年总是被与社会文化的变革与更新联系在一起,青年也以其想象力、理想、充沛的精力和对未来的憧憬而不断进行新的尝试。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让其他民族认同我们的文化,使各民族的文化美美与共,需要当代青年走出国门,讲好中国故事,培养人类情怀的优良品质。
回顾100年前的五四运动,青年作为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的时代先锋,勇于担负起时代赋予其的历史使命,号召和动员全民族为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而英勇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党全国人民面临着新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当代青年理应坚定理想信念,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五四运动回忆录(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216-217.
[2]陈独秀.陈独秀最近之演说[N].时报,1920-04-22.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2,565.
[4]胡锦涛.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奋斗—在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9-05-05.
[5]习近平.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9-05-01.
[6]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5-04.
[7]李维武.五四运动与社会主义新价值观的确立[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22-39.
[8]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N].人民日报,2015-12-31.
[9]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5卷[M].北京:中華书局,1985:2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