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友军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语文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应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一、关注学生人性,尊重学生个性
语文教师要教书育人,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尽力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号,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等美好品德实现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另外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必要在学校建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整体式教育质量评估模式,在评估内容上力求全面、合理,在评估形式上力求量化、科学,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对于学生,应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及时发现、评价、培植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表现的突出才干,积极试行积分式、等级式、综述式的多级评估方式,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适时指导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特长。
二、以情激情,唤醒学生情感体验
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转运站”,而必须“披文入情”。透过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去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进行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三、立足教材,渗透道德教育,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蘊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效仿的楷模。廉颇知过改过,坦率真诚;海伦·凯勒坚强乐观,积极进取,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谈骨气》教育学生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这些课文,不但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注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语文教师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悉心关注学生人性、个性、情感和道德,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音乐,才能使语文教学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体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