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徒报》7月18日文章,原题:企业为何在华投资?副题:红色巨龙如何处理危机与机遇以下是印度经理人的在华亲身经历。
案例1:一家位于南京的塑料零部件企业。2009年5月18日,我首次赴华负责管理这家南京工厂。上午8时我下飞机后前往酒店。途中,第一次看见中国(发达)的道路网络。下午1时30分,当地官员来工厂告知机场确定一名旅客出现猪流感症状。通过行程追踪发现他就坐在我前面两排。为预防起见,其前后三排旅客都将被隔离一周,费用由政府承担。对首次来华的我来说这是全新体验。隔离点是家小酒店,但干净整洁。我们厂所在开发区的最高管理层转达了对我被隔离的遗憾。这令我吃惊。如此庞大的工业园,最高层不仅迅速获悉一家外企高管的状况,还转达问候。
结束隔离时,我得到另一个惊喜。开发区领导来迎接我,不厌其烦解释隔离原因,并提议等我安顿好就一起去赴宴。这是我来华后的“迎新会”——第一次感受中国人及其行事之道。
案例2:一家在安徽滁州生产铁桶盖的印度企业。该公司副总裁讲述“我们为何要在华立业”?商业和经济考量使我们集团考虑在华建厂,包括这里价格更低的原材料、高效率劳动力、低物流成本和庞大市场等。看了全椒工业园区的基础介绍后,我们决定实地走访。出乎预料的是,园区主管部门精心安排接待。当地官员也在场,我们敬畏而紧张,说只是看看,尚无签协议打算。对方非常礼貌地说坚信我们会对有关条件满意,然后带我们考察并讲解。4小时后双方就签订协议。我们惊诧于他们在商谈中自始至终表现出的友好热诚,以及让外企落户的决心。园区负责人提出,若信任他们,将为我们组建个公司并免收所有审批费用。那一刻,我们心悦诚服。当地银行经理还带来开账户所需的所有表格。一切都在一天内完成!
厂房约在4个月内建成,6个月后我们工厂就开工了。在我长达30年的印度工作经历中,从未看到任何一家工厂能在半年内投产。过去10年来我们一直在华经营,并感到相当满意。
就打造宜商环境而言,我们真能和中国比吗?这方面,印度任重道远。▲
(作者戈帕拉·克里什南,丁玎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