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宏义,吴伟*,曾祥国,柯艳,杨静
(1.十堰市经济作物研究所,湖北 武当山 442714; 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经济作物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64)
草莓白粉病属于空气传播型病害,容易大面积爆发,主要为害草莓花托、叶片、果实等器官,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和品质[1-2]。目前,湖北省十堰市设施栽培的草莓主栽品种红颜具有色泽艳丽、果形整齐、香味浓郁、品质优等特点,但易感白粉病,且近年来逐年加重,已成为制约十堰市草莓产业健康、可持续化发展的瓶颈。十堰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城市之一,肩负着一江清水北送的重要政治使命,设施草莓较高的经济效益对协调库区水源地生态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筛选出防治草莓白粉病的安全高效药剂已迫在眉睫。本试验选择6种杀菌剂进行田间药效筛选,以期为本地区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
试验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在十堰市郧阳区柳陂镇“十堰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进行。供试草莓品种红颜。供试药剂为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日友甲托,日友商社(香港)有限公司),42.8%氟吡菌酰胺·肟菌脂 悬浮剂1 500倍液(露娜森,拜耳作物科学公司),25%乙嘧酚悬浮剂1 000倍液(法宝,瑞德丰农药有限公司),40%醚菌脂·乙嘧酚悬浮剂1 500倍液(粉典,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29%吡唑萘菌胺·嘧菌酯悬浮剂1 500倍液(绿妃,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25%吡唑醚菌酯乳油2 000倍液(凯润,巴斯夫欧洲公司)。
以清水为对照,以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T1)为对照药剂,施用42.8%氟吡菌酰胺·肟菌脂悬浮剂1 500倍液(T2),25%乙嘧酚悬浮剂1 000倍液(T3),40%醚菌脂·乙嘧酚悬浮剂1 500倍液(T4),29%吡唑萘菌胺·嘧菌酯悬浮剂1 500倍液(T5),25%吡唑醚菌酯乳油2 000倍液(T6)农药进行防效试验,小区随机排列,小区面积为25 m2,重复3次,各处理间隔设保护行。采用背负式喷雾器,667 m2喷液量为45 kg,于白粉病发病初期(2018年11月22日)喷药,连续施药2次,间隔7 d,试验期间不施用其他药剂防治病害。
于施药前、第1次药后7 d、第2次药后7 d、第2次药后28 d共4次调查草莓的发病情况,每小区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每点调查3株,每株调查全部叶片和果实(膨大期及以上),每叶片(果)按病斑面积占叶(果)面积的百分比分级,记录调查总叶(果)数和各级病叶(果)数。
分级标准参照徐锦瑾[3]方法进行。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果)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果)面积的6%~15%;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果)面积的16%~25%;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果)面积的26%~5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果)面积的50%以上。病情指数和防效计算参照王步云等[4]的方法进行。
不同处理间防效的差异显著性分析采用DPS 9.50数据处理系统处理。
分别于施药前、第1次施药后7 d、第2次施药后7 d和第2次施药后28 d对草莓叶片白粉病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
由表1可知,T2~T6防效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T1。第1次施药后7 d,T2、T4和T5防效高于66%,三者间无显著性差异,均显著高于其他药剂处理,T3、T6防效较低。第2次施药后7 d和第2次施药后28 d, T5均防效最高,显著高于其他药剂处理;T2、T4防效次之,T6防效最差。第2次施药后7 d和第2次施药后28 d,各药剂处理的防效均高于第1次施药后7 d。
表1 不同药剂对草莓叶片白粉病的防效
分别于施药前、第1次施药后7 d、第2次施药后7 d和第2次施药后28 d对草莓果实白粉病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
由表2可知,第1次药后7 d,T2~T6防效为43.6%~51.5%,第2次施药后7 d为64.0%~73.2%,第2次施药后28 d为64.5%~77.3%,5种药剂防效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T1。
表2 不同药剂对草莓果实白粉病的防效
第2次施药后7和28 d后,各药剂处理防效均高于第1次药后7 d。其中,T5、T4和T2药剂防效佳,且三者间无显著性差异,均显著高于T6。
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42.8%氟吡菌酰胺·肟菌脂、25%乙嘧酚、40%醚菌脂·乙嘧酚、29%吡唑萘菌胺·嘧菌酯、25%吡唑醚菌酯等5种供试药剂对草莓叶片和果实的白粉病的防治均有较好的效果,且安全性好。综合第1次药后7 d、第2次药后7 d和第2次药后28 d的防效来看,29%吡唑萘菌胺·嘧菌酯、40%醚菌脂·乙嘧酚和42.8%氟吡菌酰胺·肟菌脂等3种药剂可作为防治草莓白粉病的首选药剂;其次,25%乙嘧酚、25%吡唑醚菌酯等2种药剂可作为补充药剂,与上述3种药剂交替轮换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另外,针对草莓白粉病还应结合科学育苗,培养无病种苗,加强土肥水、植株、通风等管理,对病叶和病果及时清除并集中销毁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