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金祥,晏丽娟,孙旭海,张雨师,贾建磊
(1.北京市西城区精神卫生保健所,北京 100035;2.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120;3.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53*通信作者:韩金祥,E-mail:13691061552@163.com)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常以危害自身及他人人身安全、毁坏物品为主要表现,具有难以预测性、突发性、暴力性、后果严重性等特点[1-2]。做好社区应急医疗处置工作、了解接受应急医疗处置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特征,构筑多部门配合的长效工作机制,有助于控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危险行为的发生[1-3]。本研究对北京市某区2017年-2018年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神卫生科提供的应急医疗处置现场工作记录单中相关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生的危险行为与疾病病种、处置缘由、处置措施、应急医疗处置信息来源等情况,对有危险行为的应急医疗处置案例进行分析,目的是在实际工作中,重点关注服务对象的疾病诊断和病情变化,探讨社区关爱帮扶小组成员如何做到及时发现、处置,对降低或防止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和疑似患者危险行为的发生、减少对社会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3]。
2017年1月-2018年12月,北京市某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神卫生科提供的应急医疗处置现场记录单上报的处置案例共266例。在档患者符合以下两种条件之一:①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tenth edition,ICD-10)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之一[4];②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情形并经诊断、病情评估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不限于上述六种疾病。疑似患者符合《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8版》中精神行为异常识别清单中一项或以上症状[5]。
采用自制应急医疗处置现场记录单记录精神障碍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监护人姓名、联系电话、肇事肇祸史、户籍情况、现住址、疾病诊断、信息来源、是否服药、主要药物及剂量、处置缘由及危险性评级、主要处置措施、处置性质、处置效果及处置对象来源等。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患者居住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神卫生科、辖区派出所、居委会精防专干组成的社区关爱帮扶小组,在管理服务社区精神障碍患者工作中,按照应急处置预案,对有危险行为的患者提供应急医疗处置,在获得监护人书面签字同意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单独或多部门共同参与的方式进行现场干预,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神卫生医务人员填写现场工作记录表,并上报区级精神卫生保健所。由精神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精神卫生护理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266例有危险行为的应急医疗处置案例,按照患者性别、年龄、诊断分类、疑似患者处置结果、危险性评估等级、处置缘由、处置措施及处置信息来源等进行分析。
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构成比表示,患者性别、年龄和应急医疗处置危险性评级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017年-2018年接受应急医疗处置的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和疑似患者共266例。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见表1。
表1 2017年-2018年应急医疗处置患者的人口学资料
266例患者中,精神分裂症患者最多,为154例(57.9%),其次为双相(情感)障碍40例(15.0%)。患者病种分布见表2。
表2 应急医疗处置后患者病种分布
应急医疗处置信息来源:患者家属138例(51.9%),社区居委会精防专干43例(16.2%),社区管片民警42例(15.8%),患者本人29例(10.9%),其他人员8例(3.0%),社区精防医务人员6例(2.3%)。见表3。
表3 应急医疗处置患者信息来源
2017年-2018年应急处置的266例中,有自伤自杀行为14例(5.3%),存在危害公共安全或他人安全的风险131例(49.2%),病情复发、精神状况恶化117例(44.0%),出现急性或严重药物不良反应4例(1.5%)。处置措施:精神科紧急住院141例(53.0%),精神科门急诊留观5例(1.9%),现场临时处置102例(38.3%),会诊1例(0.4%),其他17例(6.4%)。见表4。
表4 实施应急医疗处置事件的处置缘由及处置措施情况
2017年-2018年应急医疗处置的患者危险性评估:0级25例(9.4%),1级122例(45.9%),2级46例(17.3%),3级28例(10.5%),4级39例(14.7%),5级6例(2.3%)。见表5。
表5 应急医疗处置中患者危险性评估
2017年-2018年接受应急医疗处置的患者中58例为非在档疑似患者,应急处置后明确诊断并纳入社区管理26例(44.8%);未明确诊断,未纳入社区管理32例(55.2%)。见表6。
表6 非在档疑似患者纳入社区管理的情况
不同性别的患者危险性评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37,P<0.05),经Bofferoni法校正,3~5级危险性评级中男性占比更多;不同年龄的患者危险性评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734,P>0.05)。见表7。
表7 不同性别、年龄的应急医疗处置患者危险性评级
本研究显示,应急医疗处置对象中,精神分裂症患者最多,以青壮年(36~59岁)居多,男性多于女性,且不同性别的患者危险性评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既往研究提出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生肇事肇祸事件多见于男性、青壮年以及精神分裂症患者易出现危险行为的结论相符[5-7]。提示对男性、青壮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应加强随访、评估,以预防其危险行为的发生。
本研究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主要存在危害公共安全或他人安全的行为或风险,病情复发、精神状况恶化居多,处置措施以紧急精神专科医院住院治疗为主。本结果与既往研究结果相符[8-10]。患者危险性评估等级以1级为主,提示社区对于具有轻度危险行为的患者,应尽早评估、干预,予以重视[11-13]。
应急医疗处置信息来源方面,由患者家属提出需求的最多,其次是社区居委会精防工作人员和管片民警。提示健全跨部门、跨行业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工作机制,与家属建立治疗联盟对预防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危险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12-16]。值得注意的是,患者本人能够提出应急医疗处置需求,提示改善患者的自知力,能够促进其主动就医行为。
进行应急医疗处置时,共58例非在档疑似患者,处置后有26例明确诊断并纳入社区管理。提示社区落实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筛查工作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具有积极作用;拒绝就医的疑似患者,仍然是社区的安全隐患,社区应持续对其提供随访、评估,早发现、早处置[5]。
综上所述,男性、青壮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及疑似患者是应急医疗处置的主要相关因素。社区关爱帮扶小组内不同部门成员要依据各自职责为在档患者提供便捷、有效的精神卫生服务,根据评估结果提供分类干预服务,指导、帮扶疑似患者就诊、持续提供随访和评估服务,将应急医疗处置端口前移,预防严重危险行为的发生。
本研究使用的工具是社区精防医务人员上报的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应急医疗处置工作记录单,不能排除报告者在填写记录单及进行危险性评估等一致性方面存在差异;工作记录单缺乏信效度的研究资料,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研究样本量、抽样方法及所涉及的地理区域,可能无法代表其他社区患者情况,故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当前及今后的社区精神卫生防治工作中,减少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疾病复发、预防危险行为的发生仍然是重要目标。因此,搜集、整理社区应急医疗处置的相关影响因素,增加患者婚姻状况、工作状况、经济来源状况、躯体健康状况、既往发生危险行为状况等相关因素,编制信效度较高的测评工具,分析患者出现危险行为或倾向的原因。对于如何加强与家属合作,广泛宣传精神卫生科普知识,减少社会歧视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以期为社区精神卫生防治工作提供进一步的数据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