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江,郭春秋,李 娜,韩 庆
(湖南文理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和根本问题,而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对教育根本问题的时代性回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多次就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出重要指示。“课程思政”缘起于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意味着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从思政课延伸扩展为全部课程。2017年,“课程思政”理念被纳入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出台更是在全国高校掀起课程思政的改革大潮。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非常明显[1-2],使得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体系需要有一个理念、措施上的转变过程。当前,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推动下,广大一线专业教师结合所授课程的性质,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途径[3-5]。在“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也积极践行课程思政新要求,并在课程教学目标重构、课程教学资源重组、课程教学模式重建3个方面凝练出了具有借鉴意义的相关经验。
课程教学目标是一门课程的宏观指南,因此实施课程思政需要从重构课程教学目标着手,形成专业目标和思政目标协调统一的新课程教学目标。其中,课程专业目标传统课程教学目标的延续,主要包括知识理论和实践技能等2个方面的达成要求,而课程思政目标则是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新事物。但是,课程思政不是狭义的将思政课教学内容纳入到专业课程中来,其核心在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6-7],而价值取向、综合素养等方面都属于立德树人的范畴,可纳入到课程的思政目标之中。在“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实践中,将学生诚信、吃亏精神等价值取向和“开口能说、提笔能写、遇事能干”等综合素养作为课程的思政目标,从而使课程在教学目标层面体现出明显的“思政属性”。其中,价值取向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思想引导来确保实现;而综合素养目标的实现,则需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训练项目来确保实现。
课程教学资源是教师为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素材总和,如教学内容、教学案例等。因此,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必须基于新的课程教学目标对课程教学资源进行重组。在“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实践中,从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思政案例库的构建2个方面对课程教学资源进行重组,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教学内容调整方面,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可将之前不是教学重点的“微生物生态”这一章节调整为教学重点之一。在这一节的讲述过程中,除介绍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之外,重点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案例库构建举例见表1。
表1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案例库构建举例
教学模式是指课程教学全部实施环节的组织方式,是从课程教学资源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桥梁。应对课程思政的新要求,在“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探索重建了一种涵盖“课前讲思政-课中串思政-课后显思政”3个环节的新教学模式。具体的做法:①课前5 min讲思政:课前预留5 min思政时间,围绕精心选取的主题向学生做一个短小的演讲,主题包括思政资源库的内容、热点时事政治话题,以及学生感兴趣的就业和考研等话题;②课中专业知识串思政:依据课程思政资源库,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从课程内容中衍生出普适的哲学道理和为人处世之法等;③课后学生关爱显思政:在课堂之外,构建良师益友的师生关心,多渠道、多方式地关心关爱学生思想成长。例如,带领学生课外开展学术研究,帮助学生在专业技能成长的同时,树立严谨的科学精神。通过实施上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摒弃了以往大学校园中“学生课后找不见教师”的不良现象,取得了良好的课程思政实施效果。除此之外,为应对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中综合素养方面的要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还设置了“读书报告”“课程辩论赛”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从课程教学目标重构、课程教学资源重组和课程教学模式重建3个层面介绍了课程思政背景下“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做法。在教学过程中对上述改革措施进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思政效果,主要表现在:①学生思想状态好转,由开课前的消极迷茫转变为积极向上;②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遇到各种思想上的困惑时与教师交流的意愿更强;③学生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性和考研深造的积极性均显著提升。以上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措施可为相关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