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重庆 401520)
“互联网+”是创新2.0(创新2.0是创新1.0的升级,1.0是指工业时代的创新形态,2.0是指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的创新形态)下,将互联网作为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并与金融业、工业、商业、医护行业等各传统行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简言之,“+”就是跨界、变革、开放和重塑,而“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的有机融合。比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商业、互联网医疗等,而“互联网+语言服务”就是将互联网技术和理念与传统语言服务相融合,加速语言服务的变革与创新,推动语言服务进入新纪元。
1.跨界融合
《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语言服务的“产业、职业、行业、基业”与互联网相融合,指出语言服务可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打造“全球语言服务云平台”。“互联网+”与语言服务的深度融合,有利于丰富“国家语言服务”体系,增强国家语言服务能力,促进国家语言服务战略的全面推进。
2.创新驱动
“互联网+”为语言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在探索“一带一路”语言服务新模式的过程中,“互联网+”的思维必不可少,而“互联网+”的思维精髓就是创新。语言服务人工智能的发展和语言教学方式的突破都是创新驱动在语言服务领域的表现形式。
3.重塑结构
“互联网+”的普遍应用已经颠覆了语言服务的传统格局。语言服务从人工翻译到人工智能翻译,从译员奔赴全球各个工作岗位到只需注册到各种“语言服务云平台”便可不必再日行千里,“互联网+”的重塑结构特征充分体现在“互联网+语言服务”中。
4.尊重人性
与之前的技术革命不同,“互联网+”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以人文本,尊重人性是互联网的文化特质之一。互联网对用户体验的重视以及为信息对称化作出的贡献都表达了其对人性的尊重。比如各种翻译机的快速更新换代,从最初的简单英汉直译进化到如今的各种语言甚至各种方言的情景化互译;以及对语言服务人才的重视和培养结构的不断科学化、合理化,都是“互联网+”在语言服务中最直接的人性化表现。
5.开放生态
“互联网+语言服务”的应用,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局限,优化语言服务资源,运用互联网整合全球的译员和语言服务机构,实现无障碍、跨语言、跨文化、跨地域的信息获取和传播。是“互联网+”让地球变小,变成了一个有机开放的“互联网家”。
6.连接一切
“互联网+”的应用将商务交易、协同管理、专业语料库等交易、管理与应用工具平台进行整合,云平台使语言服务越来越呈现出全球化趋势,“语联网”等语言服务领跑企业已经开发出分门别类的场景化语言服务,在跨境电商、文化旅游、国际工程、服务外包等与语言服务深度融合,初步实现了语言服务领域的“连接一切”。
2013年9月7日,习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提出共同建设 “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年10月3日,习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倡议。
1.“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
如表2-1,“一带一路”途径65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东南亚11国、东亚1国、南亚7国、中亚5国、西亚20国、中东欧16国、东欧4国及北非1国。
表2-1 “一带一路”沿线的65个国家和地区
2.“一带一路”涉及国家的语言分布及特点
“一带一路”覆盖了约44亿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63%,这些人口使用的语言、方言总量达2000余种,官方语言共计约53种。下面分区域简述“一带一路”语言分布及特点。
(1)东南亚11国
如表2-2,东南亚11国共有官方语言13种,其中新加坡有多达4种官方语言、菲律宾2种、东帝汶2种,其他8国各1种。
表2-2 东南亚11国官方语言分布
这13种语言涉及10个语支、8个语族、5个语系。其中英语为西日耳曼语支、日耳曼语族、印欧语系;华语(汉语)为汉语支、汉语族、汉藏语系;马来语、菲律宾语和印尼语皆为西部语支、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南岛语系;泰米尔语为泰米尔语支、南部语族、达罗毗荼语系;泰语和老挝语为壮傣语支、壮侗语族、汉藏语系;越南为越芒语支、孟-高棉语族、南亚语系;高棉语为东孟-高棉语支、孟-高棉语族、南亚语系;缅甸语为缅语支、藏缅语族、汉藏语系;葡萄牙语为西罗曼语支、罗曼语族、印欧语系;德顿语为中、东部语支、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南岛语系。
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从语支、语族到语系依次递减。也就是说,东南亚11国中,语言关系最近的有两组:一组是马来语、菲律宾语和印尼语;另一组是泰语和老挝语。这两组分别隶属于同一语支、同一语族、同一语系,每组语言都是“近亲”。
(2)东亚1国
如表2-3,东亚1国有1种官方语言----蒙古语,隶属蒙古语支、蒙古语族、蒙古语系。
表2-3 东亚1国官方语言
(3)南亚7国
如表2-4,南亚7国有9种官方语言,其中印度、斯里兰卡、不丹各2种,其余4国各1种。
表2-4 南亚7国官方语言分布
印地语、乌尔都语、尼泊尔语、僧伽罗语、孟加拉语、迪维西语都属于印度语支、印度-伊朗语族、印欧语系;宗卡语为藏语支、藏缅语族、汉藏语系。
(4)东欧4国
如表2-5,东欧4国有4种官方语言,白俄罗斯2种,其它3国各1种。
表2-5 东欧4国官方语言分布
俄语、白俄罗斯语、乌克兰语属于东斯拉夫语支、斯拉夫语族、印欧语系;罗马尼亚语为东罗曼语支、罗曼语族、印欧语系。
(5)中亚5国
如表2-6,中亚5国有5种官方语言,哈萨克斯坦2种,其余4国各1种。
表2-6 中亚5国官方语言分布
哈萨克语为克普恰克语支、突厥语族、阿尔泰语系;塔吉克语为伊朗语支、印度-伊朗语族、印欧语系;乌兹别克语为葛逻禄语支、突厥语族、阿尔泰语系;土库曼语为乌古斯语支、突厥语族、阿尔泰语系。
(6)北非1国
如表2-7,北非1国有1种官方语言----阿拉伯语,属于南部语支、闪语族、闪含语系。
表2-7 北非1国官方语言
(7)西亚20国
如表2-8,西亚20国有9种官方语言,以色列、阿富汗、塞浦路斯各2种,其他17国各1种。
表2-8 西亚20国官方语言分布
希伯来语为北部语支、闪语族、闪含语系;波斯语、普什图语属于伊朗语支、印度-伊朗语族、印欧语系;亚美尼亚语为亚美尼亚语支、亚美尼亚语族、印欧语系;土耳其语、阿塞拜疆语属于乌古斯语支、突厥语族、阿尔泰语系;希腊语为希腊语支、希腊语族、希腊语系;格鲁吉亚语为格鲁吉亚语支、南高加索语族、高加索语系
(8)中东欧16国
如表2-9,中东欧16国共有16种官方语言,基本每个国家1种,只有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有3种。
表2-9 中东欧16国官方语言分布
波兰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属于希斯拉夫语支、斯拉夫语族、印欧语系;保加利亚语、波斯尼亚语、黑山语、克罗地亚语、马其顿语、塞尔威亚语、斯洛文尼亚语都属于南斯拉夫语支、斯拉夫语族、印欧语系;爱沙尼亚语为芬兰语支、闪语族、闪含语系;阿尔巴尼亚语为阿尔巴尼亚语支、阿尔巴尼亚语族、印欧语系;匈牙利语为乌戈尔语支、芬兰-乌戈语族、乌拉尔语系;立陶宛语、拉脱维亚语属于波罗的语支、波罗的语族、印欧语系。
从以上语言分布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国家都只有1种官方语言,有12个国家有2种及以上官方语言。其中以阿拉伯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最多,有14个;东南亚和南亚共有4个国家将英语作为其官方语言之一;中亚和东欧共有4个国家将俄语作为其官方语言。
“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的53种官方语言覆盖了全世界九大语系,还不算2000种左右的方言,语言涉及面之广之复杂可见一斑。“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这53种官方语言中有18种尚未在我国高校开展教学与研究,占比1/3左右,语言人才短缺,语言服务有一定难度。
1.“互联网+”应用突破了传统的语言学习和教学模式
传统的语言学习和教学模式有三种局限:一是学生的学习门槛较高。首先需要达到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录取标准,即便只是参加培训班等非学历教育,也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经费。二是学习和教学受时间、空间的局限。三是传统教学模式需要根据学生比例配备足够的教师,而教师这种人才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教师资源短缺的地区无法开展教学。
而“互联网+”的应用完全突破了传统的语言学习和教学模式,使语言学习和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化。不但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门槛、使学习途径越来越丰富和简便,更突破了时间、空间、人才配置和教育资源的局限。
第一类是由各大中专院校牵头开发的在线课程建设,如慕课(MOOC)、微课、网络教学等。这些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新兴的教学方式使语言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接受完全免费的类高等教育,此类新型教学方式最大的优点是教学专业、教学质量高、学术氛围好。
第二类是以“沪江网校”、“新东方在线”等为代表的、近年来数量呈井喷态势的语言学习网站。这些以PC机作为主要学习设备的垂直网站的优点是针对性强、更易出成果,尤其是越来越多的“一对一教学”,使得教学方式和教学时间都更加灵活,而且能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是传统教学结构非常有效的补充。
第三类是以语言学习网站为基础衍生出的各种语言学习手机APP,这些软件更是让随时随地学外语成为可能。如“英语四六级听力”就是专门为高校学生服务的听力APP;而“Hellotalk”、“HiNative”等APP可以直接和英语母语人士交流,是练习口语的法宝。这些手机APP软件最大的优点是简单便携,可以利用学员的碎片时间学习,实现点滴积累到质变的飞跃。
2.“互联网+”应用改变了传统的语言服务模式
传统的语言服务通常为人工翻译,需要同时满足人才到位与时间允许两项条件才能使语言服务工作顺利进行。而“互联网+”的应用,优化了语言服务资源、更新了语言服务方式。
从宏观上看,我国一些语言服务先驱企业已经开始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打造了拥有中国核心技术和特色语言资源的国家级语言服务战略平台。如“传神”公司的“语联网”,整合了80多万全球译员及各种语言服务机构,可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基于场景的翻译及多语信息服务。
从微观上看,“互联网+”应用下的语言服务已经悄然融入人们的生活,功能强大的语言服务设备不断迅速更新换代,越来越重视操作的简易化、语言种类的多样化和翻译结果的精准化。“科大讯飞”翻译机2016年推出1.0版本,2017年11月9日推出1.0plus,2018年4月20日推出2.0版本,每年一次颠覆性升级,到2019年5月21日推出3.0版本,不但实现了58种语言的离线翻译,而且已经可以翻译方言了;而Skype Translator更实现了普通话和英语的实时语音对话同声传译。
3.“互联网+”应用颠覆了人们关于“语言服务”的思维方式
“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科技创新的思维方式、一种势不可挡的变革潮流。如UC优视董事长兼CEO俞永福所说:“从PC到移动,是互联网对每个人的生活从渗透到占领的过程。人们正在改变的生活习惯,其背后都有对应的被改变甚至颠覆了的行业。例如,打车软件在改变人们招手打车的习惯,出租车行业生态在变化;余额宝等理财产品将人们的钱从银行挪了出来,个人理财的途径在增多。”而“互联网+”在语言服务中的应用也同样颠覆了语言服务的传统格局,这不仅仅表现在语言服务设备和技术越来越先进,更重要的是将语言服务带入了技术变革的潮流、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语言服务已经从传统的单纯培养翻译人才,到现在将人工、人工智能等翻译资源整合到云平台,大大扩大了语言服务和受众的覆盖面。而当机器不断取代人类劳动,并非意味着对人的要求降低,恰恰相反,在“互联网+”思维模式下,人类的工作内容将是不断创新,包括思维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而不再是简单重复的劳动。
4.“互联网+”应用改变了语言服务中信息不对称的旧格局
截至“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沿线国家有1/3的官方语言尚未在我国高校开展教学与研究----这就是语言服务中信息不对称的表现之一。而“互联网+”虽然在任何领域都不可能完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使信息传播实现帕累托最优,但至少能够大大推进信息对称化进程。
首先,互联网使信息的传播不受时间、空间、距离影响,任何信息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全球瞬间共享。
第二,“云计算”和“大数据”不光可以发现和传播信息,还能有效整合和分析信息。比如“极光大数据”调研了2018年6月成人英语学习用户数据,总结出了该时点成人英语学习的特点:
(1)成人英语学习群体分布:如图2-1,从城市规模看,一线城市学英语的职场人士最多,四线城市学英语的大学生最多。
如图2-2,从地域分布看,华南地区的职场人士学习英语的热情最高,超过半数;而华中地区的大学生最爱学外语。
(2)成人英语学习需求:如图2-3,半数以上为学术类需求,其次为职业类需求。
(3)从学习方式来看:如图2-4,背单词仍是王道,之后依次为看视频、阅读、朗读、浏览网站、日常交流,而用英语写文章、日记是最少人使用的学习方法。
第三,除了整合和分析信息,大数据还会帮人们克服选择困难综合证,指导人们做出合理的学习与就业方向选择,更可以指导国家、高校、人事单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比如以上“极光大数据”的分析结论只是一个大数据信息整合案例,同理,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整合分析出目前“一带一路”沿线人口、覆盖语种、国内各语种的学习人数、学习程度还有工作岗位需求情况等信息也并非难事,而这些信息将成为人才培养和语言服务的有效指导。
尽管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人工智能已经延伸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语言服务领域的高科技产品也越来越丰富,但机器所能提供的服务也是有局限性和盲区的,不可能完全取代人,因此外语学习仍然非常重要。
首先,由中国牵头的“一带一路”合作项目越来越多,语言场景需求增加,无论是洽谈、管理还是劳动力输出,都需要克服语言障碍,因此大量出国工作人员都将加入到外语学习的阵营。而“一带一路”覆盖的65个国家中,只有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和不丹的官方语言之一是英语,其余61个国家的官方语言都是小语种,因此,小语种的学习队伍将不断壮大。
此外,“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商贸往来和旅游活动将不断增多,语言碎片化需求增加,但是“一带一路”沿线包括方言在内的2000余种语言将极大影响人们的商旅体验。每到一个国家就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当地语言不现实也没必要,因此语言服务人才不可或缺。
以上是从需求角度推理出小语种的学习人员和人才数量会越来越多,而第三点是从学习途径分析出“互联网+”背景下的语言学习可行性越来越大、学习方式越来越多样和便捷,具体在上文已有讨论,在此不再赘述。
微软翻译总经理Chris Wendt在第四届京交会语言服务推介洽谈会上做的《打破语言障碍:机器翻译的现状与未来》主题发言中,介绍了机器翻译的发展现状、趋势和前景,重点探讨了如何结合机器翻译和译后编辑生产出精确度较高的可靠译文。Chris Wendt还以Skype为例现场演示了如何利用大数据、自动语音识别和深度神经网络等技术,帮助不同语言的人实现自然流畅的语言交流。
而我国正在以“语联网”为基础,研发“‘一带一路’多语信息平台”,今后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语言信息服务港,把语言服务需求和语言服务处理串联起来,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获得精准的语言服务。
据2019年4月25日的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企业家大会给出的数据:央企在“一带一路’沿线共承担着3120个项目,占全部项目的60%左右。也就是说截至2019年4月25日,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正式铺开的合作项目共有5200余个,今后还将源源不断地开展新项目。这些项目分布在能源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国际产能合作以及产业园区建设等各个领域。大批优秀的中国企业将依托“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推动了中国企业“走出去”,还助推着中国文化的传播。“互联网+”背景下的语言服务人工智能新趋势和语言服务人才培养计划将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被中国语言与文化吸引。我们应继续抓紧“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搭乘“一带一路”国际号列车,让世界了解中国,也让中国了解世界。
“一带一路”连通世界,连通的基础是语言。“一带一路”涉及国家众多、语言分布复杂、语言服务难度大,“互联网+”的功能和特点正好弥补了“一带一路”语言服务传统模式的短板,为“一带一路”语言服务产业带来了新机遇。而“互联网+”的六大特征在语言服务中的体现也正说明了“语言服务”和“互联网+”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高度融合的基础。“互联网+”背景下的“一带一路”语言服务既不是单纯发展人工智能,也不是片面开展语言教育,而是两条腿走路、两条腿都要硬。如何使用“互联网+”的优势整合种类繁多的语言使之达到最好的资源与需求配置,将是未来“一带一路”语言服务的发展重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