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软件技术专业“一主三翼”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20-07-20 05:55赖小平
无线互联科技 2020年9期
关键词:软件技术民办高校课程体系

赖小平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1 软件技术专业简介

软件技术是广东省各高职院校的老牌专业,专业培养是更好地适应软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从事软件基础编程人才,填补区域软件基础技术人才的缺口。

通过对该专业的毕业生及所就业企业的调研,发现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存在以下问题:

(1)学没致用、对口就业率低。

(2)专业培养方向过于宽泛,课程设置缺乏职业岗位针对性。

(3)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积极性不高。

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指出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及维护人员严重短缺。根据对珠三角区域人才市场的调研获悉,行业信息化需要高校培养大量网站规划与开发技术人才,网站中高级技术管理与维护者尤其紧缺。经过深入的调研分析,确定本专业对口职业岗位为:程序员、网页设计师、软件支持/维护工程师[1]。

依托教育部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2011年度规划课题“基于区域产业发展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编号:JZW590111104,2011.1-2012.10)和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广东省民办高校软件技术专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编号:CTF120715,2012.11-2014.12),本团队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实施了系列教学改革。

2 改革与实施

为实现学生对口就业,满足区域软件产业发展需求,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对软件技术专业实施“一主三翼”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从目标、路径、评价进行改革。

图1 “一主三翼”人才培养模式

2.1 培养目标

通过调研分析,遵循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依据区域软件产业发展需求,结合民办高校实际,以培养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确定“一主三翼”人才培养模式,即以软件技术专业这“一”主体平台培养程序员、网页设计师、软件支持/维护工程师“三”类职业岗位人才[2]。

2.2 培养路径

在人才培养实施中,构建了“职业岗位精细化”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推行“1235”教学模式,对数学教学确立了“四位一体”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1)以职业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构建“职业岗位精细化”课程体系。软件技术更新迭代快、岗位技能要求日益提高,然而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资源有限,以“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为准则,构建了“职业岗位精细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分为3层,即底层包括基本素质课、职业支撑课,中层包括职业能力课程、综合实践课,高层是指职业延展课程。按程序员、网页设计师、软件支持/维护工程师3类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将职业能力课程分为3个专业方向,同时职业延展课程按3个模块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实现了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的紧密对接,解决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就业的针对性[3],提高学生就业的对口率,具体如图2课程体系所示。

图2 课程体系

从第二学年开始,学生根据各自需求和能力选择相应的职业岗位能力课程学习。从第二学期开始,学生根据各自兴趣在职业延展课程3个模块中自主选择课程进行专业拓展学习,可进行实践学分置换。第5—6学期进行专业综合实践和顶岗实习。其中,职业延展课程中,新技术模块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与企业共同合作开发,通过课程共创、讲座、实训周企业进校、企业实习等方式开展;通过校企资源共享、机遇共享、任务共担,创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学校创新创业基地[4]。

在课程建设中,开发系列课程资源。目前,已建设多门校级精品课程,构建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平台。同时,注重学生“内化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基础上,具有可持续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2)推进“1235”教学模式改革,将竞赛类项目、职业认证考试知识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

“1”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

“2 ”融合—技能大赛与课程教学体系相融合、职业考证与课程教学体系相融合。

“3”项目—授课案例项目(案例模仿)、作业练习项目(同步练习)、知识拓展项目(自主创新)三类完成过程相同,难度和技术水平螺旋上升的项目。

“5”步骤—教学实施5步骤,即任务预览(提出任务,使学生明确任务)、任务部署(教师对任务相关技术进行梳理与分析)、任务实现(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进行编码调试)、任务拓展(提出类似任务,让学生模仿,强化技能)、成果展示(学生展示成果,教师点评)。

“1235”教学模式符合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循序渐进,使学生“学中做”“做中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各行业和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结合软件技术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各类软件设计大赛、数学竞赛、职业认证考试内容与具体课程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成立 “网站工作室”“程序设计兴趣小组”和“数学建模兴趣小组”,并记录学生成长历程,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以调整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与实践能力[5]。

(3)对数学教学理念、方法进行改革探索,确立了“四位一体”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数学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灵魂,在制定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计算机数学”确定为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职业支撑课程。同时,在职业延展课程技能提升模块中开设了“数据建模”课程,以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提升软件技术应用能力。对数学教学的理念、方法进行改革探索,确立了“四位一体”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即通过基于问题驱动模式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教学中、将数学实验引入教学中、开设“数学建模”选修课、建立竞赛选拔与培训机制等措施,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实践创新能力。

2.3 评价体系

构建由“多方主体参与、多项内容抓手”的多元评价体系。由“学校、社会技能大赛组织单位、实践实习单位”等多方主体参与、由“课程考试、技能大赛、实习实训、项目实施”等多项内容构成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3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及方法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该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明显的特色,解决了许多教学“痛点”,具体如下:

(1)解决民办高校就业对口率低、专业培养方向过于宽泛的问题。软件技术更新迭代快、岗位技能要求日益提高,然而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资源有限,构建了以软件技术专业平台培养三类职业岗位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职业岗位精细化”课程体系,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实现了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的紧密对接,提高学生就业对口率。

(2)解决学生可持续发展问题。对数学教学的理念、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将“计算机数学”课程确定为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职业支撑课程,在职业延展课程技能提升模块中开设了“数学建模”课程,以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提升软件技术应用能力。同时,注重学生“内化素质”的培养,将德育、思想素质、人文素质、职业规划课程模块纳入课程体系,使学生在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基础上,具有可持续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3)解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在教学中推行“1235”教学模式,将竞赛类项目、职业认证考试知识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和数学建模竞赛,引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成立“网站工作室”“程序设计兴趣小组”和“数学建模兴趣小组”。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6]。

4 结语

该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较好地填补区域软件基础技术人才的缺口,保证专业稳定、健康、持续地快速发展,为民办高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具有实践价值的参考。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强,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岗位要求,在工作中也有着良好的表现,在专业领域内具有发展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企业服务,成为企业满意的人才。

猜你喜欢
软件技术民办高校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基于长三角地区需求的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
利用Java开发智能软件技术研究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