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养阳,可是个技术活儿

2020-07-19 13:19:57王延群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20年6期
关键词:养阳艾灸阳气

□王延群

中医养生提倡顺应四季,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记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说到夏季养阳,你也许有这样的疑问: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为什么我们还要养阳呢?不会“火上浇油”吗?

全年气温最高的夏天,当然是自然界阳气最盛的季节,万物竞长;同时人体阳气也最盛,是新陈代谢的旺盛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于内,气血运行亦相应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不过,不可忽视的是,为了顺应天时,血管处于扩张状态,腠理开泄,机体以增加排汗量来调节体温,从而导致人体阳气宣泄太过。有时候大汗以后,人会感觉非常疲乏劳累,其实就是伤了阳气的表现。若进一步发展,超过生理代偿的限度必然将耗伤元气,此时可出现身倦乏力、短气懒言等一系列阳气外越的症状,甚至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而导致死亡。此外,天热时人的本能反应是寻求降温,但如果降温过了头也会伤到阳气,招致内寒。比如风扇离得太近,空调温度太低,时间长了就会伤阳气,容易造成一些“冷气病”,轻者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容易感冒和不同程度的胃肠病等,重者会出现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而老年人中出现的各种症状更加明显。再比如,夏季人体胃酸分泌减少,脾胃消化功能减弱,若过分贪凉而暴食冷饮,极易损伤人体的“脾阳”和“胃阳”,以致诱发胃痛、腹泻。因此,中医从治未病出发,认为夏天人体阳气最旺也最易损,宜扶阳。在人体阳气旺盛的时候,将阳气培养得更旺,可抵御疾病的侵袭。

那么夏季如何养阳呢?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对大家的健康有益:

1.调神静气则阳守。夏季宜保持心情愉快,神清气爽,舒畅自如,避免动怒烦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嵇康《养生论》对炎炎夏季有其独到之见,认为“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即“心静自然凉”。

2.夜卧早起睡眠足。夏天太阳升得早,早晨空气清新,气温又相对较低,晚睡早起可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对增强体质有益。但是晚睡早起不可避免地会使睡眠时间减少,所以在中午暑热最盛之时适当午睡既可避炎热,又可消除疲劳、补充体力,以保持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学习当中。不要熬夜,中医认为熬夜是最伤元气的,尤其是在晚上11点到3点,正是人体阳气生发的时候,如果此时还在工作的话,那么是会影响到阳气生发。

3.饮食调护宜清补。夏令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健助脾运。夏天出汗较多,体力消耗大,要及时补充水分和能量,多吃一些含蛋白质较丰富的食品。不要过多食用冷饮,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影响运化功能。夏令可适当吃一些酸味、辛辣的食物,以增进食欲。多吃大蒜和醋,不但可以开胃,还有杀菌之功效,可减少夏季患肠胃病的机会。不要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要喝生水,不要贪吃生蔬菜、瓜果。寒凉体质多吃些可补阳气的食物。一般说来,如果经常会有手脚冰凉,冒虚汗的问题的话,就是寒凉体质了。平时适当多吃点韭菜、干姜、虾仁、羊肉等,也可适当进补红枣、当归、枸杞子、杜仲、肉桂、人参、益智仁、黄芪等。

4.运动生阳巧健身。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创编的《五禽戏》里面有一句至理名言:“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夏天应出点汗为宜,这样可以舒展体内的阳气,调节体温又能除湿,但也要注意出汗不要过多,运动过度反而会损伤阳气。切记不宜在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进行运动锻炼,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进行室外运动。可以选择一些柔和舒缓的传统功法,如养生桩、五禽戏、八段锦、游泳、钓鱼、散步、慢跑、太极拳等。

5.呵护阳气勿贪凉。《摄生消息论》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盛夏时节,天气炎热,为了解热消暑,采取适当的防暑降温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若贪凉过度,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或电扇不离身,或彻夜露宿,对身体健康均十分不利。因为夏季暑热外蒸,人体出汗较多,全身表皮血管扩张,突然遭到凉风吹拂,往往会引起血管收缩,排汗立即停止,造成体内产热和散热失去平衡,导致疾病的发生。大汗淋漓时避免直吹空调,且室内外温度差不能超过7℃,平时以26℃~27℃为宜,睡眠时还应再高1℃~2℃,在空调房内腰腹不可暴露于外。

6.冬病夏治效果好。“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老慢支、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在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辨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这是中医的一种独特治疗方法,即借助天时、乘其势而治之,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按摩生阳找涌泉。中医认为,“精从足底生”,精即指人体能量。足底有一个重要穴位,即涌泉穴。《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全身四肢各处。因此,可于每天空闲时按摩涌泉穴。

8.大补阳气数艾灸。艾是自然界阳气最足的植物,艾灸是古今公认的补充阳气最有效的方法,体质虚弱的人可以在这一季节进行艾灸养生。艾灸这几个保健要穴,可使人体阳气充沛。①足三里。部位:在小腿前外侧面的上部,外膝眼下四横指,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方法:对准穴位点燃,3~5分钟,每日一次。作用:调理脾胃,调理气血,助消化,补虚弱。②神阕穴、气海穴、关元穴。部位:神阕穴在腹部,脐中央;气海穴在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关元穴在下腹部正中线上,脐中下三寸。方法:对准穴位点燃,3~5分钟,每日一次。作用:培补正气,温补元阳,健运脾胃,理气和肠。

9.以阳补阳防曝晒。夏天也要晒太阳。阳光是天赐的养阳良药,晒太阳在中医里被称为“天灸”,也就是老天给我做艾灸。早晨9点多或下午四五点钟,晒15分钟,别忘了多晒晒背,因为背上有督脉。注意晒太阳的时候身边带个水杯,及时补充水分。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人体的体温调节失去平衡,使机体大量蓄热,水盐代谢紊乱还易发生中暑,因此,夏日外出时要戴遮阳帽、太阳镜,以减少紫外线对皮肤和眼睛的损害。

猜你喜欢
养阳艾灸阳气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基层中医药(2021年7期)2021-11-02 07:19:52
阳气,护佑全身、除痰祛湿!
基层中医药(2021年8期)2021-11-02 06:25:02
高温天降温避暑更须“养阳”
一款多功能便巧艾灸辅助器
重视养阳 身心更健康
基层中医药(2020年7期)2020-09-11 06:37:46
养阳的黄金时段到了
基层中医药(2020年7期)2020-09-11 06:37:44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妇女生活(2019年7期)2019-07-16 04:16:19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基层中医药(2018年7期)2018-12-06 09:25:38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早上洗澡伤阳气
祝您健康(2015年6期)2015-09-16 03: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