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
摘 要 在现代化的数学学习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则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6-0182-01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阶段下,数学是其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该课程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数学学科知识内容来说,其本身就具有超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遇到一定的难度。因此为了有效地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则显得至关重要。在学习过程中,数学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打开学习数学的大门,更好地掌握数学相关知识,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一、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通常对创新化的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化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有效教学。情境化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大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且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方面的可能。通过情境联想,学生也会对数学问题进行更深层次地思考,从而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比如在学习《小数的性质》这一内容的时候,为了更好地引入这一学习内容,教师可以首先创设问题式的情境,比如在黑板上写下2、20、200这三个不同的数字,然后提问如何采用适当的单位使这三个数字之间可以形成等号?在这一问题的引入下,学生便会进行认真地思考,将自己置身于问题的情境中去。在思考完毕之后,学生便会得出多种结果,如2元=20角=200分,2米=20分米=200厘米……接着教师可以提问用同一单位将各式表示出来,在学生进行思维性思考的情况下,则可以知悉2元=2.0元=2.00元,从而很自然地进入到小数性质的学习中。当学生对新知识充满浓厚的兴趣时,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结合数学图形发散学生的思维
对于数学知识点来说,其内部同样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与逻辑,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结合数学图形将各个知识点进行有效地联系,并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转变,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体系。比如在学习一些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的时候,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可以通过结合数与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时候,如果单纯根据课本内容进行公式推导,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觉得比较吃力。此时教师则可以结合多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进行长方形面积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小正方形进行摆放,长有几厘米就摆几个小正方形,宽有几厘米就摆几排。通过动手摆放,学生可以理解长方形面积就是长与宽的乘积。在该内容的学习中,通过运用图形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建立起初步的数学思维,深化学生的思维深度。
三、应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教学资源的应用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样化的教学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更具有好奇心。比如在学习圆面积的推导知识的时候,在进行这一内容的学习时,学生往往会觉得比较难以理解,也很难了解圆化为方的抽象内容。此时教师则可以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这一内容的演示,通过多媒体可以先将圆分成若干等份,并进行图形割补,用闪烁点着重显示,如此演示可以使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加强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与思考。此外,教師还可以通过应用微课的形式来对数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讲解,鼓励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结合生活实践强化学生的思维
对于数学知识来说,其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很好的体现,日常生活中都有数学的相关知识,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还可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日常进行紧密地联系,通过生活案例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感染数学课程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在认识长方体的时候,学生对立体图形比较陌生,不能很快地了解长方体的特征,此时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冰箱、箱子、文具盒的形状,进而结合目前学习的知识,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活力和灵活性。此外,数学知识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体现,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通过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供数学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数学学习思维。
参考文献:
[1]盛茂岳.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研论丛,2019(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