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涛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新课改一直在推进,教育领域由此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前教师说了算,到现在听取学生意见是教育领域中最主要的变化,以学生为本,相应的教学模式也就随之发生变化,出现了“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初中物理课堂作为一门理论和实验并重的学科,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深入思考,对知识更加理解,教学质量大幅提高。
关键词初中物理;启发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8-0093-01
“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启发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不同于以往的直接讲授的方式,来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给学生一些线索,不断提示,让学生在启发下半自主的得到对问题的解释,在“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得到知识的快乐,同时也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锻炼思维。初中物理作为学生初次学习的新课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师讲授这门课程所最先要做的,只有当学生乐意学一门课程时,才能够有学好的可能。
一、“启发式”教学的意义
新课改使得教育领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不仅仅体现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更主要是体现在教学理念上,即从以往的教师是知识的权威人士,转移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角色从以往的“权威者”转向到“指导者”,学生从以往的“知识被动接受者”到“主动者”“知识的主体”。初中物理同样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学到团队合作精神、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启发式”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中就显得极为合适。通过“启发式”教学,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机会,和同学、教师交流讨论的机会,更多的自主学习与思考的机会,而不是一味地接受,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就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兴趣,形成积极循环。
二、如何应用“启发式”教学
(一)创设情境
中学阶段的学习中,物理必不可少,而其在小学阶段并没有学习过,一开始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好奇会使得他们将注意力放到这门学科,但是随着内容难度加大以及讲解的枯燥无味就会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从而课堂的教学质量低下,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设置来启发学生。情境对于开始一节课的教学起到了一个良好的开头作用,教师通过一个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进入整个课程的教学。在创设情境中,教师也要注意情境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同时要能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很好地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从而根据其发展特点进行最适合的情境创设。
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自燃实验来开始整节课,即利用放大镜燃烧一张纸,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对实验很感兴趣的,通过实验引入教学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参与度。当然,教师在利用实验的方式进行情境创设时要注意确保安全,同时要提醒学生如何课后要做这个小实验的话,也要确保安全。
又如在《人耳听不见的声音》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播放一个动物能听到但是人类听不到声音的视频来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动物可以听到而我们却听不到呢?这就是因为人类能够听到的声音是有范围的,并不是所有的声音我们都可以听到,那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有哪些呢?”
(二)设计问题
“启发式”教学之所以不同以以往传统的教学就是因为“启发式”教学更加注重的是学生自主的思考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进行一味的讲解,要更多的是提示学生来进行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自主思考,故而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就要设计一些适合学生思考的问题。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就会进一步加强他们的理解。“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问题的设计要在学生自主思考后可以回答出来,而不是设计一些难度过高的问题让学生难以回答,从而使得学生的课堂学习成就感很弱,加之与教师的互动减弱就导致学生的兴趣减弱,学习效果下降。当教师对问题进行了良好的设计之后,教师也要注意提出问题的口吻、语气,教师要多以鼓励的口吻来促进学生的思索,如果教师的语气较为严肃,不容反抗,那么很有可能会导致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与看法,这样还是无法实现学生的自主思考。
例如,在《浮力》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为什么木头可以浮在水面而铁就会沉下去?”通過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学生思索。
三、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在教学中是很重要的,通过小结这个方式,是可以实现进一步对于知识的梳理,让学生思维能够更加明晰。但是在“启发式”教学中,小结更多要通过学生自主完成或者通过与同伴进行合作,讨论来实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而言之,“启发式”教学对于初中物理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提升作用,学习质量也有较大的提高,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在“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得到激发。
参考文献:
[1]蔚艳芳.启发式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