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普思
小麦赤霉病是固镇县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可使产量降低10%~30%。目前,化学防治仍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手段。多年来,固镇县主要使用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为主的复配剂。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已产生抗性,固镇县虽未进行相关试验,但在田间应用中防治效果明显下降。为了筛选出适合固镇县小麦赤霉病防治的新型杀菌剂,今年4~5月对不同杀菌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氰烯·戊唑醇(360克/升+120克/升)SC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30%唑醚·戊唑醇WP (浙江省桐庐汇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37%戊唑·咪鲜胺EW(江苏东南植保有限公司)、粉唑醇(250克/升)SC (杭州宇龙化工有限公司) 、17%唑醚·氟环唑SC(江苏巴斯夫植保有限公司)、50%多菌灵WP(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
试验作物:小麦(品种乐麦207)。
2、试验田概况
试验安排在固镇县农科所,试验麦田面积10亩,土壤为砂浆黑土,有机质含量1.5%,pH值为6.8,肥力中等,前茬为玉米。
3、试验设计
试验设氰烯·戊唑醇(360克/升+120克/升)SC60ml/亩、30%唑醚·戊唑醇WP25 ml/亩、37%戊唑·咪鲜胺EW40ml/亩、粉唑醇(250克/升)SC30 ml/亩、17%唑醚·氟环唑SC60ml/亩、50%多菌灵WP100克/亩及清水对照7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共21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300平方米。
4、施药方法
4月22日小麦扬花初期一次施药。采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工作压力为0.2~0.3MPa,喷孔直径1.33mm,用水量30kg/亩。施药当天为晴天,微风,气温15.0℃,相对湿度50%。药后第3天有一次降雨(7.2mm)。
5、调查方法与数据处理
5月23日(乳熟期)调查情况。在每个小区的五个对角线点采集样本,在每个点调查100穗,记录病穗数及病穗严重程度,统计病穗发生率和指标,计算防治效果。采用新的DMRT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疾病分类标准:0级:全穗无疾病;
1级:病穗面积占整穗面积的比例不到25%;
2级:病穗面积占整穗面积的25%~50%;
3级:病穗面积占整穗面积的50%~75%;
4级:病穗面积占整穗面积的75%以上。
疾病指数(%)=∑(各级患病穗数×相对等级值)/(调查总穗数×4)×100。
防治效果(%)=(空白对照区疾病指数-药剂治疗区疾病指数)/空白对照区疾病指数×100。
二、结果分析
1、防治效果
结果表明(见表1),所有各参试药剂对小麦赤霉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防效从高到低分别为氰烯·戊唑醇(360克/升+120克/升)SC,30%唑醚·戊唑醇WP,37%戊唑·咪鲜胺EW,粉唑醇(250克/升)SC, 17%唑醚·氟環唑SC、50%多菌灵WP。防效分别为76.5%、74.7% 、54.9%、54.9%、43.1% 、35.3%。
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结果表明:氰烯·戊唑醇((360克/升+120克/升)SC与30%唑醚·戊唑醇WP处理间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但与其它处理相比差异极显著;粉唑醇(250克/升)SC与37%戊唑·咪鲜胺EW防效无显著差异,但与50%多菌灵WP的防效差异达极显著水平;17%唑醚·氟环唑SC和50%多菌灵WP处理间防效显著差异,但防治效果低于50%。
2、安全性
药后7天、14天、20天田间观察,各处理均未出现药害状,表明各试验药剂对小麦安全。
三、小结与讨论
1、试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均有作用,其中以氰烯·戊唑醇(360克/升+120克/升)SC,30%唑醚·戊唑醇WP,防治效果最好,明显优于50%多菌灵WP100克/亩,而粉唑醇(250克/升)SC.30 ml/亩,37%戊唑·咪鲜胺水乳剂.40 ml/亩也有较好防效,建议在大田防治中推广应用,并注意轮换用药,以延缓抗药性。
2、50%多菌灵WP药剂在固镇县使用时间较长,病菌已产生抗药性,在大田防治小麦赤霉病时,为提高防效就得增加用药量,考虑绿色防控,不建议使用。
3、试验田小麦开花期降水少,气温低,湿度低,赤霉病发生轻,不能反映病情较重时各种药剂的防治效果,还需开展进一步试验。
(作者单位:233713 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