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绘画技法探析

2020-07-18 15:44王玉立路晓莉顾恬恬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西方

王玉立 路晓莉 顾恬恬

摘 要:翻看西方美术史,除了了解故事、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更重要的是了解欧洲绘画技法的演变。整个欧洲的绘画风貌实际上受到绘画材料的直接影响,还有立体思维的建立,科学地认识世界和科技的发展,这些因素影响着不同时期绘画作品的风貌。

关键词:西方;绘画技法;坦培拉

从13世纪开始,经过700多年的发展,欧洲的绘画技法可分为五个阶段:壁画技法时期、坦培拉技法时期、坦培拉混合技法时期、古典油画技法时期和油画直接画法时期。

一、壁画技法时期

绘画出现在墙壁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有人类文明被记录的时代。今天我们对装饰墙壁仍然充满热情,就像小孩子一出生就会在地上和墙面上涂涂画画。对于墙体我们并不陌生,土墙、砖墙、钢筋混凝土墙,还有新型材料制成的墙体,随着科技的发展,墙壁材料不断更新,但是最后都需要粉刷。欧洲早期的壁画工艺与今天的粉刷墙壁类似。制作泥料层有严格的配方比例要求,这是为了掌握泥料的干燥时间。一般上层泥料干燥的时间为10到15个小时。为什么会有湿壁画与干壁画的区分?原因就在于墙壁的泥料,湿壁画是指15个小时内趁泥料未干,将需要绘制的内容都画完(在泥料未干前完成画作,使色粉通过水的稀释渗透到泥层中,待其完全风干,壁画就能永久保存且坚固),色粉与泥沙层完全融为一体,形成坚固的层面。干壁画是指在干燥的泥层上,使用鸡蛋调和的颜料再次绘画或者使用兔皮胶、干酪素调和矿物色粉绘画,这样就不用受时间的限制,使画作更细腻逼真,但没有湿壁画保存得长久。湿壁画的原意是“新鲜”,是一种具有耐久的壁饰绘画,泛指在敷上灰泥的墙壁及天花板上创作出的画作。通常先将研磨好的矿物色粉颜料与纯净水混合,制成水性颜料,再将颜料涂在未干的泥层上,等泥料层完全干燥后,便能永久保存于墙壁表面。

二、坦培拉技法时期

第二阶段是坦培拉技法时期。古典油画中运用最多的技法是蛋彩画。蛋彩画并不是简单地用鸡蛋画画,它需要调和很多材料,制作过程比较繁琐。蛋彩画也称“坦培拉”,是英文“Tempera”的音译,它来源于古意大利语,意为“调和、搅拌”,中文翻译有“坦培拉”“丹培拉”两种,但都指蛋彩画 (下文中统一用“坦培拉”)。也有英文直接将其翻译成“Egg Tempera”,表明油画用鸡蛋作为调色媒介。蛋彩畫是15世纪欧洲的绘画方式,盛行于文艺复兴初期。坦培拉又称蛋彩画,原因是起到黏合作用的媒介剂是鸡蛋黄,起先在湿壁画中主要起到黏合作用的是未干的墙壁,矿物色粉只需要与水调和就可以与墙壁结合,起到黏合作用的主要是泥料层。干壁画失去泥料层的帮助,只能依靠外力,因此出现了黏合剂,如鸡蛋黄、干酪素、兔皮胶等。经过后来的演变,支持体从不可移动的墙壁转变成灵活方便的木板,画家们仍然沿用壁画的一些绘画程序,在木板上制作吸收性的基底层,可以使绘画层很快干燥。还有的将鸡蛋黄作为媒介剂,并用水稀释调和矿物色粉在木板上进行绘画。调色媒介根据不同配方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水性坦培拉,另一种是油性坦培拉。水性坦培拉的制作方法是,先将蛋黄与蛋清分离,取出蛋黄,再将蛋黄与蛋黄膜分离,取出蛋液倒入容器,再加入两个半蛋壳的清水,搅拌均匀即可。意大利、美国有很多中世纪的圣像画是在木板上完成的,木板圣像画是个庞大的群体,坦培拉由此而来,和壁画一样,都以水性材料为主。后来的坦培拉中也会加入些许油,我们称之为油性坦培拉。而油性坦培拉的制作方法是在水性坦培拉的基础上,加入半个蛋壳的熟核桃油或者亚麻仁油,随着画面逐渐完整,可以将油性坦培拉中清水的量慢慢减少,增加油的量,还可以加入几滴上光油,提升画面的质感。我们还可以根据鸡蛋本身的用法将其分为全蛋和半蛋两个类别。顾名思义,全蛋就是在调和时将整个蛋的蛋清和蛋黄都倒入容器,这里需要将蛋液里面的杂质以及蛋黄膜取出,以免影响调色均匀度。半蛋则是只用蛋黄调和,去除薄膜和蛋胚,使蛋黄直接和色料混合。

三、坦培拉混合技法时期

坦培拉混合技法的诞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水性坦培拉技法200年间无数次尝试的最终成果。坦培拉混合技法本身就是使用一半水性材料、一半油性材料,基底的制作前期与坦培拉一样,后期需要在水性的画底上制作三层油性隔离层,这样就可以在支持体上进行油性绘画。坦培拉混合技法也要使用鸡蛋,与坦培拉不同的是,蛋黄和蛋清都要加入媒介中,需要配合油使用,主要是用作描绘媒介的浮白部分。罩染环节,坦培拉主要使用纯净水稀释过的蛋液调和色粉进行罩染。坦培拉混合的罩染必须使用树脂油画颜色,还要使用特制的混合技法油,调和莫西尼树脂油画颜色,从而进行多层次的罩染。坦培拉与坦培拉混合技法的相同点是干得快,可以多遍绘制,反复罩染,都属于透明画法。坦培拉混合技法的诞生离不开扬·凡·艾克,其作品《根特祭坛画》是最初的成功尝试,后来的巅峰之作《阿诺菲尼夫妇肖像》更是奠定了该绘画技法的不朽地位,随后出现的威登、梅姆林、勃鲁盖尔、达·芬奇、拉斐尔、丟勒、荷尔拜因等艺术大师成就了坦培拉混合技法,至今这些画作都是各国的国宝。以扬·凡·艾克为代表的北方画家,研制出稳定性很好的天然树脂油,以乳香树脂、达玛树脂为主要成分,以太阳晒过的亚麻仁油为结合剂,将其与天然颜料搅拌,制作出透明性极高的树脂油画媒介,用于坦培拉与油画相结合的画法,这种画法被称为“混合画法”。为什么运用坦培拉混合技法画出的作品可以如此细腻通透,保存时间久且颜色鲜亮?这需要从最基础的基底展开探讨。首先要做水性吸收层,需要准备支持体,如橡木板、椴木板、合板等,然后刷上兔皮胶,贴上白棉布(胚布)或细纹雨露麻布,之后再刷三遍兔皮胶,每遍都必须经过风干打磨才可以刷下一遍,保证画板平整,然后做水性吸收层,一般会用到白垩粉与钛白粉等,依照配方,调配好底料后均匀涂刷五到九遍,要薄涂,每遍同样需要经过风干打磨方可涂刷下一遍。水性吸收层做好后,接下来就是油性隔离层的制作,需要在水性吸收层上再做三遍油性隔离层,可以做一个底色,如土红、土绿等,每遍还是薄涂,风干后才可以进行下一步。至此,坦培拉混合技法半吸收性底子制作完成。这样一步步复杂的基底制作过程,既保证了画面的光滑平整,又很好地做到了底板与颜料之间的油水平衡,使作品最终颜色呈现最佳状态。

四、古典油画技法时期

从16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纯油性媒介几乎取代了水性坦培拉、油性坦培拉、坦培拉混合技法的媒介材料,成为绘画的主要媒介,出现了用纯油性颜料作画并间接多遍绘制的古典油画技法,还出现了油画颜色的直接画法和厚涂画法。涌现出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荷兰小画派、瓦伦西亚画派、塞维利亚画派、卡拉瓦乔主义、马德里画派、现实主义、巴比松画派、拉斐尔前派、学院派等重要流派。代表人物有鲁本斯、伦勃朗、卡拉瓦乔、凡戴克、维米尔、夏尔丹、大卫、安格尔、布格罗、德拉克洛瓦、埃米尔·雅克、科罗、库尔贝、米勒、沃特豪斯等300多位史料可查的画家。在这250年间,画家主要使用的绘画技法是古典油画技法,间接多遍完成画作。绘画使用的是形色分离的方式,主要使用的媒介剂为亚麻仁油、核桃油,这段时期也是古典油画技法的鼎盛时期。古典油画技法与壁画、坦培拉、坦培拉混合技法最大的区别就是支持体的改变,由墙壁、木板、铜板转变成镂空的亚麻布且完全使用纯油性的材料,底子做成半吸收性的油底,使用的媒介剂都是纯油性的,罩染用的颜料也是纯油性的。古典油画技法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油画直接画法。古典油画技法有六个特点:第一,可以反复多遍绘制,每一遍干燥后与下次衔接没有障碍,适合长期绘制;第二,更容易表达画面层次,可以绘制出三维立体的真实效果;第三,沿用了形色分离的绘画手法,只需要将对象扎实地塑造岀来,塑造完成之后,上色会更轻松,这样更易于画面层次深入,多遍罩染后会形成我们常看到的“镜面效果”;第四,如果说水性坦培拉技法属于亚光,那么古典油画技法就属于亮光;第五,画底制作得当,媒介使用得当,后期维护妥善,画作可以保存三四百年之久;第六,古典油画技法更容易将事物刻画得精致、细腻、逼真,也可以画得生动豪放,适合多种风格的表达。

五、油画直接画法时期

进入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科学技术的发展,绘画材料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受古典油画技法的影响,产生了油画直接画法。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在室内作画,而是追求自然界中的光和色,为了画家外出写生便利,管装的油画颜料,画家不再受限于画室。印象派大师是油画直接技法完善的先驱者、实践者,也是成功者。很多材料、工具得到改良,使用更加方便,但是油画中几个核心因素没有丢掉,关于媒介剂的使用,这一时期的画家仍然使用半吸收性的油画底子。绘画的程序仍然遵循“肥压瘦”的原则,但是绘画的面貌与呈现形式更为多样化——潇洒的笔触,丰富的色彩,令人迷醉的光感。油画直接画法与古典油画技法本质上的区别是作画更为直接,属于厚涂画法,不透明,追求速写,快速地完成油画作品,而坦培拉技法、坦培拉混合技法、古典油画技法都是有程式的透明画法。油画直接画法沿用至今,成绩显著。我们知道的莫奈、西斯莱、毕沙罗、修拉、凡·高、高更、塞尚、薩金特、佐恩、弗洛伊德等诸多画家都是油画直接画法的使用者。100年前油画直接画法传入中国,一直到今天仍在使用。油画直接画法的特点:第一,外出作画方便,适合快速捕捉光与色;第二,画面感极强,笔触潇洒;第三,可用调节媒介剂控制干燥速度;第四,既可以速写式绘画,也可以间接多遍完成;第五,只要绘画材料媒介使用得当,画作保存100年左右没有问题,已知的凡·高的作品距今130多年,画面虽然有些小问题,但是基本上保存完好。

作者单位:

山东建筑大学

猜你喜欢
西方
简述清末西方中国观的转变
当代西方心理学的文化转向研究
从中国当代美术三十年历程看西方美术思潮对中国美术的影响
西方“普世价值”注定只是“南柯一梦”
中西绘画构图比较探析
西方音乐元素在二胡演奏中的移植
介于东西方之间的俄罗斯文化
网络渗透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在我国高校的传播
关于西方室内音乐发展的阶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