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

2020-07-18 16:07尹文嘉宋高鹏
锋绘 2020年4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内在逻辑习近平

尹文嘉 宋高鹏

摘 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新时代中国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总体任务的系统性阐述。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视角探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对于全面准确学习领会这一理论的精神实质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在逻辑

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新时代中国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总体任务的系统性阐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科学体系,具有理论的贯通性和逻辑的自洽性。充分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的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探寻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有利于对其内部的逻辑框架有更深邃的理解,发挥生态文明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引领作用,对新时代出现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好的解决思路。

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的历史逻辑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不同历史时期党的领导人关于生态文明的阐述是一脉相承的。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的关于生态建设方面的理论主张不断适应现实需要,指导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沿着历代中共领导人的生态思想的理论路径,不断探索,日益完善。党的历代领导人的生态思想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理论准备和经验总结。

1.1 毛泽东生态思想

毛泽东同志很早就敏锐地认识到水利建设和植树造林的重要性。早在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应予以极大的注意。”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对水利建设起到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1955年10月,毛泽东同志提出“南北各地在多少年以内,我们能够看到绿化就好。这件事情对农业,对工业,对各方面都有利。”1956年3月,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绿化祖国”这个人们熟悉的口号,其内含包括:“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要做出森林覆盖面积规划”;“要在飞机上看见一片绿”;“用二百年绿化了,就是马克思主义”。1958年8月,毛泽东同志强调,“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1958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提出要南水(主要是长江水系)北调,这样不仅优化了南北水系的优势,而且也提高了环境的质量。毛泽东同志注意到农林牧之间的同等地位的关系,提出要均衡发展。1959年毛泽东同志在给吴冷西的信中提到“农、林、牧三者相互依赖,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除了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均衡发展外,毛泽东同志还强调节约资源和变废为宝、计划生育和控制人口、尊重自然规律和开发改造自然的思想,这些理论阐述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1.2 邓小平生态思想

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生产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护环境,1973年10月,他指出“抓生产、抓城建,这都很对,但如果不把漓江治理好,即使工农业生产发展得再快,市政建设搞得再好,那也是功不抵过”。他也认识到法律和制度对于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1979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国家相继出台了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邓小平生态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包括生产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护生态环境和通过法律来保障生态环境的思想,还有生态农业思想、生态工业思想等思想,这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3 江泽民生态思想

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着重分析了经济、人口和资源的关系。在随后的全国第四次环境保护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指出,“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良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1995年9月,江泽民同志提出:“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基于我国国情和国外的发展经验提出的,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大作用,不仅改善了我国的生态环境,还提升了综合国力。江泽民同志认识到科学技术不但在经济发展中有突出作用,在解决生态问题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合理控制生态污染,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江泽民同志在国与国的交往中认识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有利于解决世界性难题。随着全球化的热浪席卷而来,各国联系愈来愈紧密,一些世界性的问题,唯有加强国际合作才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是各国面对的比较棘手问题,所以解决生态问题也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1.4 胡锦涛生态思想

2007年,胡锦涛同志做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部署。胡锦涛同志指出,发展低碳经济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生态恢复和发展。胡锦涛同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对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起重要推动作用。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在生产中形成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在发展过程中,将旧的环境治理模式转变为新的生态管理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仅丰富了我国的生态思想内容,而且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变。

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的理论逻辑

理论从产生到发展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其内部运行的逻辑框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不例外。从理论逻辑的出发点、扩展和落脚点角度进行分析,可以更全面和完整地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1 出发点

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大自然对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不要试图征服老天爷”,“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大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离开大自然而空谈人类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人类要想未来实现更好的发展,必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作为大自然中存在的高级生物,自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在大自然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开发大自然,如果与自然规律背道而驰,必将受到惩罚。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正因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所以这也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逻輯的出发点。

2.2 内容的扩展

习近平总书记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出发点,不断探寻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他从唯物辩证法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角度出发,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起到强大的导向作用,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战略思想;他借鉴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中自然生产力的观点,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经济发展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可承载力,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形成了习近平生态生产力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从上层建筑角度出发,提出“建立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任务”、出台一系列新的环保法律、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形成了习近平生态制度思想、生态法治思想和生态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从大局出发,将目光从国内转向国外,放眼全球,提出“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创建美好的地球家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全球共治思想。

2.3 落脚点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逻辑出发点,内容从多个角度扩展,最后回归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为本,走群众路线,对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重视。习近平提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是每个人生存的必需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维护人们的根本利益。2016年1月,习近平在发表的讲话中指出:“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改变,但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因此,改善人民的所生存的生态环境也是我国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的实践逻辑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作为科学的内容,还有其演进的实践逻辑。习近平同志在七年的知青岁月中,创造良田和使用清洁能源,开启生态实践的探索。当他来到河北正定县工作时,尝试开发旅游资源,探索出正定旅游模式,不仅经济得到发展,生态环境也得到保护。习近平同志调任浙江工作时,提出要“建设生态省”,再一次推动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地落实,理论回归到实践当中。

3.1 梁家河的生态实践

1969年,为了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习近平来到陕西梁家河,开启了难以忘怀的知青岁月。自然条件的恶劣、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当地的人们很难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在熟悉了当地的气候和生活环境后,习近平带领当地老百姓打井,解决了人们的吃水和土地灌溉问题,组织修建淤地坝,不仅保持水土,也创造了良田,粮食生产取得丰收。1974年,習近平同志在报纸上看到四川省大办沼气池的报道,于是前往四川“取经”。1974年7月中旬,梁家河村试验成功了延川县乃至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截至1975年8月,梁家河共建成沼气池34口,解决了43户社员的电灯做饭问题,基本实现了沼气化。尝试使用沼气不仅为当地村民做饭提供了清洁能源,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照明方式,从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用清洁能源,这对于生态的初步认识,成为习近平生态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

3.2 发展“半城郊型”经济,探索正定旅游模式

1982年,习近平同志来到河北正定县工作,当时的正定县是文明全国的“高产穷县”,后来在他的带领下实现正定经济和发展新的起飞。1984年2月8日,习近平同志从当地现实情况出发,提出:‘我县适宜走“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树立社会主义大农业思想,在当地的农业发展中探索了一条生态和经济都呈良性循环,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开放式的农业生态-经济模式,改变了“高产穷县”的现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1983年,中央电视台筹拍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需要建造“荣国府”,经过习近平同志和正定县委的努力,兴建了“荣国府”和常山公园,不仅满足了拍摄影视剧要求,而且将这些拍摄地打造成旅游景区,在当时的几年间,全县的旅游景点的门票总收入每年都达1000多万元,旅游业已经成为正定县一个特色产业。利用正定的优势和旅游资源,开启正定旅游模式,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也促进了正定的旅游业的发展。

3.3 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

2002年习近平同志调任浙江工作,他根据浙江省的省情,“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2003,浙江省成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2003年6月,习近平同志作为当时的浙江省委书记,推出全面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改善了浙江农村的生态环境,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一年,他又把循环经济提上工作日程,将循环经济作为生态省建设的重中之重,不仅转变发展方式,而且优化经济结构。经过几年的发展,浙江还被列为全国循环经济的试点省份,这也标志着浙江的循环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高度。

3.4 建设美丽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完善了生态文明思想体系,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理念,所以要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引导人们参与进来,落实在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随后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新的法律比如《环境保护法》,完善原有法律文献,从法律角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不断加强技术创新,促进经济方式的转变,不仅实现经济的腾飞,也促进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2020年两会提出“绿色民法典”草案,创制绿色原则,将“绿色条款”体系化,再次向世界提出中国方案,引领全球治理体系。

4 结语

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从历史逻辑角度来说,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传承了从毛泽东同志到胡锦涛同志的生态思想,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特点。从理论逻辑角度来说,文中主要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为出发点,内容由多个角度进行扩展,以人为本作为最后的落脚点。从实践逻辑角度来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梁家河的生态实践,到开启正定旅游模式,建设生态省,再到建设美丽中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132.

[2]毛泽东选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1.

[3]刘建华,刘丽.邓小平纪事(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89.

[4]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3.

[5]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N].新华网,2014-3-14.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002).

[7]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63.

[8]中央政府网.习近平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J].2013-7-20.

[9]中央政府网.习近平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J].2013-7-20.

[10]习近平.在参加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新华网,2016-5-10.

[11]习近平.知之深爱之初[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122.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思想内在逻辑习近平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论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资本论》自然生产力观点的新发展
机理·思维·特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维审视
论遵循社会规律与坚持包容性发展的内在逻辑
标题党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思想探析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文化发展的重要讲话略览
习近平主席访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