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职业素质教育研究

2020-07-18 16:18平燕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职业素质高校教育

平燕

摘 要:高校职业素质教育是顺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客观需求,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能够制订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岗位设置对职业素质要求的具体标准,帮助学生快速适应职场环境,实现校园与职场的完美对接。其中思想素质教育、專业素质教育、社会素质教育是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每个部分侧重点均有所不同。

关键词:高校;职业素质;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岗位要求正在向职业化方向升级。社会工种的日趋丰富与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使得高校毕业生身处尴尬境地。一方是用工单位招不到合适的大学毕业生,另一方是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匹配的工作岗位,这种供需之间的差异与错位,也恰恰反映出高校职业素质教育的失衡。由此可见,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中必须补齐的短板,这对完善大学生人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帮助大学生顺利进入社会起到重要作用。

一、高校思想素质教育

(一)高校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素养作为一种职业化的内在规范与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职业信念、专业知识与技能、职业行为习惯。若将高校大学生比做参天大树,职业信念就是大树的根系,只有根系越健壮,由根系承托起的枝叶才有可能繁茂。

(二)高校职业意识教育

从职业素质冰山理论分析,求职者个人素质既有显性因素,也有隐性因素。个人外在形象、职业知识与技能等显性要素不过占比海平面以上的八分之一,而冰山水底的隐性因素,如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占比八分之七,尤其是职业意识中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主体思想以及衍生出来的个体特质、个体动机、个体责任等,作为冰山主体部分是决定职场人生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职业素质教育在强调八分之一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对学生个体动机、责任、态度等意识层面的教育,通过对职业信念的培养,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从而为职业行为实践保驾护航。

(三)高校职业精神教育

职业素质教育包括职业精神教育,由于职业精神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精神教育可以帮助其更好得进行职业选择,更快地适应职场环境。其中爱岗、忠诚、奉献是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为使学生成长为一名拥有合格职业精神的优秀人才,高校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乐观的求职心态,树立诚实守信的责任意识,打造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思维。

综上,职业信念是整个职业思想素质的根性灵魂,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意识教育、职业精神教育是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择业观,顺利进入职场,快速融入团队的前提保障。

二、高校专业素质教育

(一)高校专业知识教育

职业素质教育中最为关键的是职商(Career Quotient,CQ)教育,所谓“一生成败看职商”,职商决定了个体未来应对社会发展的方式与成就。从比尔·盖茨、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等人的成功案例不难发现专业知识在职业过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职业素质教育应将专业知识作为切入点,针对学生未来职业化道路进行普泛式教育,不依赖书本,不脱离书本,将平面知识立体化,针对部分学生的个人志向,以量体裁衣的方式进行差异化与个性化教育,以此全面提高学生整体职业知识的储备,为学生未来走向职业化道路,提供丰富、扎实、实用的理论知识,为理论指导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提供必要的基础。

(二)高校专业技能教育

职业素质教育应将专业技能作为职业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力求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深度融合,由此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有机转化。客观而言,良好的专业技能只有通过长时间的不断实训,持续的刻苦练习方能获得,直到这种专业技能成为一种反应级别的本能,成为一种下意识不自觉的职业行为习惯。从高校视角而言,要为社会培养出能够适应时代发展、产业结构转变且具有现代“工匠精神”的合格人才,专业技能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领,更需要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积极配合。高校在授课内容与授课方式上应向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实践应用与综合能力的塑造方向转变,使学生在学校所习得的专业能力能够成为未来执行力的可靠保障。

三、高校社会素质教育

(一)高校职场礼仪教育

思想素质为个体赋予了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等根性灵魂,职业知识与技能为个体赋予了职业实践、实操、实务等综合化的专业支撑,职场礼仪、生涯规划、时间情绪管理等,则为个体赋予一种综合化的社会素质。

在高校职场礼仪教育中,不能局限于基本礼仪的讲授,应将社会基本礼仪教育升级为职业化的礼仪教育,这是一种在综合素养支撑下表现职业属性的外在行为,需要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积累与提炼。高校需要从现实职场角度出发,以入校新生为培养对象,采用连贯式教学理念“大一树立职场礼仪意识,大二明确职场礼仪规范,大三落实“职场礼仪行为”。结合院系特色将专业内容细节化,行为内容职业化,通过职场礼仪教育帮助大学生提升自我内涵修养,正确认知职场,实现从校园人到职场人的转型变身。

(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据相关数据显示,80%以上的高校学生对未来职业缺乏规划,大学时间多在彷徨中沉沦,导致部分学生一毕业面对重重就业压力显得束手无策。因此,在高校职业素质教育中,针对学生个体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辅导显得尤其重要。高校应帮助学生科学规划基于个体特质、个性倾向、个体兴趣、个体动机、个体需要、个体志向、个体技能等内容属性,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按时保质完成既定学习任务,能够时时关注社会就业形势,做到不悲观,不盲目,科学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向着目标付诸实践。

(三)高校时间与情绪管理教育

职业素质教育应将自我个体管理作为职业素质教育的掌控点,时间管理与情绪管理同样也是自我管理的重要方面。高校时间管理的关键,就是要为学生建构起日常的准职业化工作状态与工作时间模式,重要事集中做,为独立思考留出固定时间。同时,高校应教育学生充分进行自我情绪管理,充分认识自我、掌控自我,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意识,帮助学生尽早建构起职业意识,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职业发展,最大限度地缩短由“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转变时间。在职业化素质教育过程中,提醒学生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动态,把握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与走向。

综上所述,职业行为习惯是职业素质的终极表现,由此完成了职业素质教育付诸行动这一最终实现过程,应该认识到整个职业教育链,并不是从教育直接导向教育,而是从教育导向认知与技能,从认知与技能导向能力,再从能力导向一种付诸于职业行为习惯的教育事实。

高校学生最终都将会走向社会,职业素质教育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面对飞速发展的时代,职业教育要应不断更新教育内涵,不断与时俱进。职业素质教育的建构,是德育内涵素质、专业能力素质、社会综合素质三者的深度融合,如此,才能塑造出有价值的高级复合型人才,高校职业素质教育的优劣,与作为教育成果的大学生的社会化生存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息息相关,由职业信念、职业知识与技能、职业行为习惯,建构起来的良好职业素养,必将支撑起高校学生未来通畅的职业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王东.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思考与实践[J].安徽冶金 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4(1):43-46.

[2] 寇秋香.高职院校班主任如何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8(10):101.

[3] 霍虹.美国大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对电视大学的借鉴价值 [J].船舶职业教育,2015(4):67-70 .

[4] 马唯杰.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联系实践的哲学比较[J].常州师专学报(社科版),2002(1):34-35,37.

[5] 王一存.心理健康视野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体系的构建 [J].新西部(下旬刊),2015(5),51.

猜你喜欢
职业素质高校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电气设备课程模块化改革与实践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