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国家领导人形象多模态建构的场域解读

2020-07-18 15:38肖婷
关键词:场域新媒体

摘 要:新媒体使用微视频等多模态话语建构国家领导人形象成为政治传播的重要路径。运用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以央视微视频《人民领袖》为对象,考察多模态语篇中的视觉模态、听觉模态等各种符号资源以及符际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并构建多模态话语整体意义;从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三个层面阐述国家领导人新媒体形象的多模态建构;并结合布迪厄场域理论对多模态建构国家领导人形象进行思考,论证多模态分析新媒体话语的可行性和对其予以社会学解释的合理性。

关键词:新媒体;多模态话语;领导人形象;场域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20)03007808

收稿日期:2019-01-15

基金项目:安徽理工大学青年教师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新时代中国对外话语多模态译介研究——基于布迪厄社会学视角”(QNSK201808)

作者简介:肖婷(1987-),女,安徽宣城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多模态与翻译社会学。

Abstract: The use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such as micro-video to construct the image of national leader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th for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pplying Zhang Delus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ymbolic resources in CCTV short video The Leader for People as visual and auditory modes to explore how each modal symbol works and the way they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to construct discourse meaning, and furthermore to shape Xi Jinping image as the state leader in the concept recognition system, behavior recognition system and visual recognition system. Combined with Budieus sociology theory, the paper also provides a field interpretation for the multi-modal construction of leaders images in new media, so as to testify the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multi-modal analysis for new media discourse and the possibility of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for it.

Key words:New media; Multimodal discourse; State leadersimage; Field

国家领导人形象是重要的符号语言,其有效建构和传播有利于增强民众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稳固政治合法性资源的一个新途径和视角[1]。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2]24。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引发了从文字占统治地位的单一模态话语世界向多模态话语世界的转变,多模态话语已然成为媒体融合时代话语传播的新进路,全方位构建着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认识[3]。时政微视频作为央视等主流媒体在新媒体传播的典型多模态话语,其各种模态超文本特性交互作用建构话语意义,改变了我国的政治传播环境,丰富并激活了国家领导人形象的构建内容。

国内有部分学者考察新媒体环境下国家领导人形象建构与政治传播,如蒋玉鼐关注了新媒体在对外传播中对国家领导人形象塑造的影响[4],郑春晔分析了领导者公共形象与大众媒介之间的互动关系[5],李勇与甘险峰梳理了时政微视频传播路径和传播修辞[6]。然而,目前的相关研究多为传播学视阈宽泛描述性研究。一方面,时政微视频集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表意符号资源为一体的典型多模态语篇特性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另一方面,对于央视等主流媒体转向新媒体建构多模态语篇形塑领导人形象从而进行政治传播的原因,现有研究简单认为是媒介技术催生的结果,理据不足。

本文运用张德禄提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以央视微视频《人民领袖》为个案,考察多模态语篇中的视觉、听觉模态符号以及符际之间如何相互作用构建多模态话语整体意义;从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协同角度探讨微视频《人民领袖》形塑国家领导人形象的具体形式;并结合布迪厄社会学理论,对主流媒体转向新媒体建构多模态语篇形塑国家领导人形象的内在需求予以解读,论证多模态分析新媒体时政话语的可行性和对其予以社会学解释的合理性。

一、理论框架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社会符号和意义潜势[7],语言以外的其他符号系统也是在一定语境下建构意义的资源。多模态话语分析将语言和其他相关的符号意义资源整合起来,同时关注语言系统与图象、音乐、颜色等其他符号系统在意义交换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8]89,从而使話语意义解读更加全面、准确。多模态话语分析接受系统功能语言纯理功能假说,认为多模态语篇与只包含语言符号的话语一样,也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谋篇功能三种元功能;多模态语篇中的每一种模态,包括语言和非语言模态都可以建立各自的语法体现话语意义;模态之间共同协作创造完整的语篇[9]87。多模态研究可以分析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语篇形式,如中国形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模态建构。

张德禄把多模态话语中模态之间的关系分为互补关系和非互补关系[2]26。互补关系分为强化与非强化:强化关系包括突出、主次和扩充三种关系,非强化关系区分为协调、联合和交叉三种形式。非互补关系表示第二种模态对第一种在意义的体现上并没有大的贡献,但仍然作为一种模态出现,一般体现为交叠、内包和语境交互[2]27。我们将以此为研究方法,分析《人民领袖》不同模态之间的关系与语篇意义的建构。

(二)布迪厄场域理论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主流媒体转向新媒介多模态建构国家领导人形象也不例外。借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社会学体系中的场域理论来探讨国家领导人形象多模态建构的媒介语境化问题,就势必需要关注到他所提出的核心理论概念及构成的社会学研究基础,其中尤为重要的概念包括“场域”“惯习”和“资本”,这也是布迪厄场域理论中的三个核心概念。布迪厄提出,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分化的社会,并不存在一个统摄一切的社会实体,而是存在着各个有着自身特定性的小社会,也即场域[10]。每个场域都有着一定的自主性和规定性,发挥着制约作用。场域是行动者(个人、团体、组织)所占据的社会位置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对照而构成的空间,每个场域都有其特定的运行逻辑,一定程度上独立于外部环境,享有自主性。同时,场域中时时刻刻发生着斗争,相互争夺对权力的拥有和界定。

“惯习”是指个体在成长、学习、家庭教育、工作和社交等社会化过程中,通过逐渐学习内化并加强其所认知的社会规律从而形成一整套“行为倾向系统”,换言之也是个体社会化后的一种主体性[11],个体在场域中通过与其他个体的互动以及接受整个社会环境影响而形成属于各自特有的主体行为惯习,并通过自身惯习对场域施以影响。

布迪厄借用经济学体系中的“资本”概念,对个体在场域内具有的相应资格加以归纳整理和分类[12]。布迪厄的“资本”概念并非仅限于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资本,还可以指代那些非物质形式的非经济资本,包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以及象征资本等。场域论认为,资本是掌握着权力的一方,资本的不平等分配,决定了场域作为位置空间的结构变化。

二、《人民领袖》中国家领导人形象的多模态建构

(一)语料选择:时代性和必要性

2018年春节前夕,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推出网络时政微视频《人民领袖》。《人民领袖》微视频综合运用了文字、图片、视频、3D等元素,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同期声,将一幅幅精彩的画面和震撼的视听冲击力相结合[13],呈现习近平总书记人民领袖的光辉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为全国人民谋幸福的不变初心,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矢志不渝,通过微视频得到充分表达。截至目前视频播放量已达1 072余万次,评論近6 000条。我们考察评论内容时发现,人们普遍认为《人民领袖》塑造的习近平形象鲜活饱满接地气,拉近了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展现了更加丰富和生动的国家领导人风范,产生了积极的传播效果。其动态性在于时空变化,呈现习近平不同人生阶段在不同地方的奋斗经历;其多模态性在于它是一种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艺术,由图像、文字、旁白、音乐、音响等多种符号资源共同产生意义,形塑习近平总书记人民领袖形象。对多模态时政微视频《人民领袖》进行分析,从语篇意义构建的角度考察习近平形象塑造,既彰显了多模态话语分析发展的时代特点,也是提升新媒体时政传播效果研究的有益探索。

(二)多模态微视频语篇的转录

网络媒体的复杂性在于语言、图像、视频等资源不仅呈现在静态的页面上,而且通过超链接实现多层次的复杂结合[8]95。对多模态视频语篇的分析离不开转录,即以文本的形式把视频语篇的基本信息按其呈现的顺序进行记录和重建[9]87。转录既是一种分析行为,也是对这种行为的文本记录。本文为了研究需要,取转录的文本记录作为多模态话语研究的语料。

视频在转录研究中可以分为六个层面,分别是: 帧、镜头、场景、阶段、类型步骤和整体作品[9]87。借鉴该研究方法,分析多模态动态视频语篇的《人民领袖》转录。帧是镜头里单幅静止的画面;镜头是一段连续不中断的静止画面;场景是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镜头表现一个地点、一个时间内进行的一组连续表演;阶段是指一系列共同作用的符号模态,它们在语篇的特定时间内保持整合的一致性,一个阶段所表达的意义区别于同部作品中其它阶段所表达的意义;类型步骤即开头、中间和结尾;整部作品可以定义为一种特定的语类,基本区别是叙事和事实类型。《人民领袖》作为时政叙事类宣传作品,全长5分43秒,转录结果以帧为基本单位,共得到137帧画面,119个镜头,28个场景,构成15个连贯阶段(情节):(1)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2)习近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3)习近平2012年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4)总书记狠抓农村扶贫。(5)总书记关心城镇精神文明建设。(6)总书记以人民为本。(7)总书记坚决打击贪污腐败。(8)在总书记的带领下人民生活得以改善。(9)改革发展成果丰硕。(10)中国国际地位大幅提高。(1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胜利在望。(12)2017年习总书记再次当选。(13)总书记一路从人民中走来。(14)总书记带领广大中国人民进入新时代。(15)习近平总书记是伟大的人民领袖。类型步骤:视频开始全景展示冉冉升起的太阳逐渐照耀辽阔的西北大地,隐喻习近平从西北走来,像朝阳照耀广袤大地和中华民族。15个阶段逻辑连续,语义层层相关,紧密串联,辅之以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同期声叙述,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为国家谋发展、为人民谋幸福的故事。最后以“人民领袖”四个烫金大字结尾,与所述故事相呼应,有力强化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人民领袖的领导人形象。

(三)习近平人民领袖形象的多模态建构

我国领导人的新媒体形象可以从以下三个系统来识别:(1)理念识别系统,即领导人价值观和执政理念。(2)行为识别系统,即领导人表达价值观与执政理念的行为或活动。(3)视觉识别系统,即直观、外在形象[14]。《人民领袖》转录的15个阶段情节按照三个识别系统分类整理如表1。

笔者在每个识别系统各选取一个阶段情节进行多模态意义建构分析,考察《人民领袖》如何在不同识别系统形塑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人形象。

1.理念识别系统的形象建构。按照多模态话语综合分析理论框架对阶段2所体现的模态关系进行意义解构和重构。场景1以习近平同期声讲述构成的听觉模态为主要模态,展现了习近平的执政理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视觉模态作为次要模态辅之以习近平与同事站在田间地头考察生产的画面,对同期声表达的意义予以强化,扩充习近平为民谋实事的信息。随后为具体落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一执政理念,场景2和3中习近平提出“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同期声讲述仍然是主模态,视觉模态分别呈现的是习近平在福建宁德担任县委书记时扛着锄头与百姓一起下田劳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头戴安全帽深入施工一线考察的图像,两幅图像只是对同期声主模态的信息予以具体化,与主模态是非互补内包中的抽象与具体关系。画面下方的旁注交待了时间地点,提供背景信息,与主模态属于互补关系中的强化突出关系。场景4和5对习近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一执政理念进行升华,提出“只要我们有了为人民服务的心,居庙堂之高仍然不会忘江湖之远”。听觉模态同期声作为主要模态前景化,视觉模态分别呈现在习近平张开双臂拥抱小朋友、大雪纷飞的寒冬里看望偏远山区的老人两幅画面中,对主模态表达的意义进行扩充,属于互补关系中的强化扩充类型。全阶段背景音乐始终贯穿衔接各个场景,渲染观众情绪,建构互动意义,与主模态同期声是不同类型的媒介但承载同种模态并形成非强化联合关系,共同体现意义。画面下方的字幕与同期声保持完全一致,对主模态提供的信息无添加或缩减,便于观众观看理解,与主模态是典型的非互补交叠关系。在理念识别系统,《人民领袖》以习近平同期声讲述为主模态,图像视觉模态与背景音听觉模态及字幕、旁注等有机配合,通过以上各种关系交互作用,完整建构习近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执政理念语篇意义,塑造习近平理念识别系统形象。阶段2的多模态话语分析见表2。

2.行为识别系统的形象建构。行为识别系统选取阶段4“狠抓扶贫”进行多模态意义构建分析,通过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中的系列行为建构其在行为识别系统中的国家领导人形象。这一阶段以视觉模态为主模态,场景1画面呈现习近平面带笑容,俯身走进困难群众家中与村民亲切握手,画面右侧细节显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另一只手尚在门外被群众紧握。现场效果音响作为听觉模态为画面提供“现场人多嘈杂,群众对总书记的到来十分激动”这一背景信息,而视觉模态前景化,从而突出习近平与群众亲切握手的画面。进屋后场景2呈现了习近平跟群众一起盘腿坐上炕头,图像作为主模态展示群众和总书记坐在炕上面带笑脸的画面,听觉模态为习近平一边做盘腿动作一边笑着说“盘腿儿”,语气温和,平易近人,与画面形成非强化协调关系,共同表达习近平接地气、与群众融为一体这一整体语篇意义,二者缺一不可。字幕对应习近平的讲话,无信息增减,属非互补交叠关系。随后场景3展现了习近平与村民一起吃馍馍的画面。场景3的现场效果音响作为听觉模态为画面提供“群众好奇地观察总书记吃馍馍”这一背景信息,而视觉模态前景化,从而使习近平认真品尝百姓家的馍馍这一画面突显出来。到了场景4,图像作为主模态展示总书记面带微笑在农家与群众交流的画面,听觉模态为习近平关切地询问群众“这个天盖着(被子)还是有点冷吧?”,突出总书记爱民亲民、对百姓嘘寒问暖的领导人形象,与画面形成非强化协调关系,共同建构习近平深入困难群众、关爱普通百姓这一整体语篇意义,不可或缺。字幕与习近平话语一一对应,属非互补交叠关系。场景5为习近平查看贫困地区农村旱厕改建情况,图像为主模态前景化,展现总书记走进农家厕所,一边查看一边赞叹说“好啊,这也是农村的一大变革。过去我们在农村的时候全是旱厕。”与画面信息交叉互补,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深入一线、切实关心农村群众生活这一整体语篇意义,两种模态形成互补关系中的非强化交叉类型。字幕对应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便于观众观看理解,无信息变化,与听觉模态非互补交叠。《人民领袖》以习近平行为画面图像为主模态,效果音响听觉模态与字幕等符号之间强化突出、非强化协调等各种关系交互作用,共同建构习近平真抓实干落实扶贫的行为语篇意义,从行为识别系统角度塑造习近平亲民爱民、切实为百姓谋幸福的领导人形象。阶段4的多模态话语分析见表3。

3.视觉识别系统的形象建构。视觉识别系统中的阶段14“习近平带领广大中国人民进入新时代”和阶段15“习近平总书记是伟大的人民领袖”紧密相连,因而选取这两个阶段进行多模态话语意义分析,考察《人民领袖》如何从视觉识别系统角度形塑习近平的国家领导人形象。阶段14的前4个场景都是图像视觉模态前景化为主模态,表现习近平在不同场合与群众在一起时始终面带微笑、亲切平和、朴素谦逊、平易近人。字幕配合呈现“他从人民中走来,始终为人民谋幸福。迈入新时代,他带领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与视觉模态互补,形成非强化协调关系。逐渐推向高潮的背景音乐作为次要模态,对主模态予以强化突出,虚实结合的丰富画面与极富渲染效果的背景配乐展现了极强的叙事效果,共同建构语篇整体意义,缺一不可,从视觉识别系统角度塑造習近平亲民务实、简约朴素的形象。场景5“人民领袖”四个烫金大字前景化,是意义建构的主要模态,强烈明晰的红色背景作为视觉模态对文字予以衬托和突出,背景音乐此时也推向高潮,呼应文字意义,二者与“人民领袖”文字符号互补构成强化突出关系。这两个阶段以视觉模态为主要模态,辅之以极具感召力的背景音乐予以强化突出,同时字幕呈现总结性文字信息,与视觉模态构成非强化协调关系,多元策略交互建构语篇,巩固观众认知记忆,有效烘托气氛,渲染情绪,使得习近平总书记勤政爱民、亲切朴素、平易近人的形象在视觉识别系统鲜活饱满,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阶段14和15的多模态话语分析见表4。

三、场域理论下多模态建构国家领导人形象的思考

上述研究表明,《人民领袖》采用了多模态而非单一模态的形式取得了理想的传播效果。但这段时政微视频何以用这种方式来呈现并产生这种传播效果,却不仅仅与模态相关。作为区分体系的场域是权力斗争的场所,新闻场域是一个充满争斗的博弈空间[15]137。新闻生产实践是复杂的包含多个因素的整体,场域中的资本分配和结构关系变化迫使原来占据较多资本的主流媒体为了维持、巩固自身在场域中的位置,转向新媒体传播,利用现有资本积累和实践惯习实现“占位”正当性。新闻生产的社会学研究,即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新闻并以这样的方式来撰写,是一个详述“偏好”和“位置”的一个过程[16]。这里的“偏好”与“位置”对应媒介场域实践者的“惯习”和场域中的结构性关系定位。建构国家领导人形象作为主流媒体的惯习之一,与政治传播场域相伴存在。网络新媒体多元复杂的传播形态也使领导者形象在建构和解构的博弈中生成和消解。惯习概念的缺失将无法理解场域行动者的行为所呈现出的实践意义,政治运行逻辑在很大程度上与主流媒介相互约束和牵制。符号赋予社会世界以意义和秩序[17],新媒体伴生的多種模态符号激活领导人形象信息传播内容,让领导人形象动态可塑成为可能。

其次,场域既是惯习养成和延展的地方,也是资本作用的舞台,更是主体的实践感得以体验的场所[15]137。国家领导人形象塑造与传播作为新闻场域的子场域从属于文化生产场域,其共同职能是“生产”对社会不同层面的认知和理解。央视等主流媒体在国内新闻场域占据的资本总量远超大多数其他媒体,在场域内处于支配地位。互联网的发展带来新的媒介图景,也为媒介场域增添更为错综复杂的关系。传统主流媒体“传播领袖”魅力逐渐消解,话语权日益分散,传统媒体时代所形成的权威性在进入新媒体时代后不断瓦解,既往的“话语霸权”受到挑战,受众被重新赋权[18],越来越多的资本逐渐占据场域,场域中的客观位置结构因此发生变化。

再次,多模态话语建构领导人形象是主流媒体作为新闻场域实践者在新媒体语境下基于惯习的实践,也是为了巩固其场域“占位”正当性的斗争手段,其结果是,一方面多种模态符号交互作用成功建构国家领导人正面形象,并实现大众化传播,影响社会舆论,在政治场域争取更多象征资本;另一方面微视频多屏分发让政治传播去权威化,通过设置议程使央视等主流媒体低语境平民化传播引起大众的关注,在媒介场域成功获取更多象征资本和经济资本。斗争的结果促发实践个体在新闻场域中的客观位置关系发生新的变化,场域斗争在维持区分的同时也在不断整合场域,使得媒介场域在斗争和整合中螺旋上升。

四、结语

国家领导人形象塑造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政治传播手段。新兴网络新媒体对领导者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具有更多的互动性和多元性。本文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综合语言学和社会学理论,运用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综合分析理论,考察央视时政微视频《人民领袖》中的各模态符号以及符际之间如何通过强化协调等各种关系交互作用共同构建语篇意义,如何在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中完整建构习近平作为人民领袖的国家领导人形象。结合布迪厄场域理论,提出央视等主流媒体利用新媒体多模态建构领导人形象,是基于其作为新闻生产实践主体的惯习和已有资本,在媒介场域的资本分配和结构关系受到互联网冲击后做出的回应性斗争。央视时政微视频《人民领袖》使习近平人民领袖形象实现平民化、生活化传播,在政治场域获得更多象征资本的同时,在媒介场域也争取到更多的经济资本和象征资本,有利于维持主流媒体的“占位”正当性。

参考文献:

[1] 郎劲松,侯月娟,唐冉.新媒体语境下政治人物的公共形象塑造——解析十八大后领导人的媒介符号传播[J].现代传播,2013(5):36-40.

[2]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24-30.

[3] 杨颖.短视频表达:中国概念对外传播的多模态话语创新实践[J].现代传播,2017 (11):160-161.

[4] 蒋玉鼐.新媒体对外传播中的国家领导人形象塑造——以2015年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的推特报道为例[J].对外传播,2016(4):57-59.

[5] 郑春晔.领导者公共形象与大众媒介互动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6] 李勇,甘险峰.政治主题的对外微传播策略——以“复兴路上工作室”微视频为例[J].现代视听,2017(11): 34-37.

[7] 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 82-86.

[8] 冯德正,张德禄,Kay OHalloran.多模态语篇分析的进展与前沿[J].当代语言学,2014(1): 88-99.

[9] 姚银燕,陈晓燕.对视频语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一则企业形象电视广告为例[J].外国语文,2013(1): 86-91.

[10] Bourdieu P.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M].Richard Nice,trans.London: Routledge, 1986:54-56.

[11] Bourdieu P.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M].Gino Raymond,Matthew Adamson,trans.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1:121-122.

[12] Bourdieu P,Wacquant L.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M].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88-90.

[13] 黄楚新,张露引.微视频在时政报道中的传播特色[J].新闻与写作,2017(11):85-88.

[14] 吴瑛,郜芳芳.新媒体中的国家领导人形象研究[J].对外传播,2014(4):7-9.

[15] 朱清河.场域理论视野下弱势群体媒介势弱的形成及其救助[J].新闻大学,2010(1):135-141.

[16] Benson R.FieldTheory in Comparative Context: A New Paradigm For Media Studies[J].Theory and Society, 1998(28):463-498.

[17] 章兴鸣.符号生产与社会秩序再生产——布迪厄符号权力理论的政治传播意蕴[J].湖北社会科学,2008(9):50-52.

[18] 周亭.作为国家形象符号的领导人形象传播——以白宫网对奥巴马的形象塑造为例[J].现代传播,2013(6):49-53.

猜你喜欢
场域新媒体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激活场域 新旧共生——改造更新项目专辑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