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足珍贵是一问

2020-07-18 15:19孙丽红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0年7期
关键词:法语一堂课语法

孙丽红

曾经听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上《最后一课》,其间一位在课前、课上都表现得很调皮的男生主动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题目是《最后一课》,课文里面却说‘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这跟题目是矛盾的……”这一问中蕴含着这位学生稚嫩的逻辑推理——“语法课、习字课、历史课加起来是三堂课,不等于‘一课”,这一问看似幼稚,实则精彩;问得突兀,但很真实。然而,这一问也是有的老师眼里的“麻烦”之问,不好“对付”,尤其在公开的场合。例如在课堂实景中,老师当时的真实反应是:“坐下!下面,我们一起读一下最后三段。”直接放弃了对这一问的回答与探讨。

我们也许不能要求所有的老师在所有的情况下都能从容、机智、恰如其分地回答好学生的所有疑问,但是,我们有必要认真对待来自学生的提问,感知学生疑惑的缘由,反思处理学生提问的得失。那么,这一问是否问得有理?是否珍贵,又可贵在何处呢?

从文字解读的层面,我们进一步分析此問:“一堂语法课”“一堂习字课”“一堂历史课”,“加起来是三堂课”,这个推断没有问题;问题在于题目说的是“一课”,并没有说是“一堂课”,有没有“堂”这个量词很关键。学生提问中暗含着将“一课”理解为“一堂课”(或“一节课”)的意思,由此产生了“三堂课”为什么等于“一堂课”的疑问。如果我们“小和尚念经”般地读书,即便也认为题目中的“一课”就是“一堂课”(事实上笔者在培训中以这个真实案例做过调查,这样认为的读者不在少数),也根本不会发现其中有什么问题。

笔者以为:首先,这是理直气壮的一问——按理,“1不等于3”,而且,老师的顾左右而言它正说明了这一问的难度。其次,这一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是与小说主题、语言表达等学科知识素养密切关联的一问,如能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找出原文中“韩麦尔先生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等句,通过语言的推敲、语意的推理回答学生的疑问,则对包括并未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其他学生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再次,这是极其难得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一问,课堂上,教师即便不能马上答复这个疑问但如能及时肯定这位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提问质量,发动其他学生共同尝试解决这个预设之外的提问,课堂将更加真实更为灵动——这,不正是我们求之难得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吗?

这一问的可贵之处很多,然而,处理不当不但失去了良机,甚至会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以上“坐下”式的反馈看上去并没有回应或评价这个有点突然的提问,但其中传递出的无视与冷漠着实令人揪心!当时我很担心这位坐在最后一排的小男生受到打击,如果提问者是我,老师的一声“坐下”已经告诉我自己提了一个多么无聊甚至愚蠢的问题!从男生提问无果坐下的背影里,我看到他无法言说的失落。进一步反思这一问,它的可贵之处不仅在语文知识的学习层面,实在可以成为提问的学生甚至全班学生学会提问、提高学习兴趣的绝佳机缘。

客观说,男生的提问仅止于“三堂课”不等于“一堂课”的简单逻辑推理,实在算不上巧妙;然而,我们作为教者有必要时刻提醒自己特别珍视来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生成式疑问,有些在别人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在学习者那里恰恰是一道坎,亟待点拨——课堂的作用、教师的作用正在于此。其次,这个璞玉般的问题来自文字本身:表面看,题目中的“一课”在文中应理解为“一次课”,也就是“最后一次上法语课”的意思,与还上了其它两节课丝毫没有矛盾;进一步引导,“最后一次法语课”,其中含有留念、不舍、珍惜之情,这个题目与主题的关联由于对“一课”的准确解读更加紧密了,对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大有裨益。——这种来自学生、来自文本的问题实在犹如宝石一般可贵,理应被珍惜。

过了许久,我在许多发言的场合屡次不点名地提及这个案例,把这个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呈现给老师们思考。一直到现在,我还常常想:如果在那节课上,小男生的提问受到老师的重视,引发了全班同学的热烈讨论,得到或没得到圆满的答案……这位看上去调皮的男生学习兴趣是否能得到极大的激发,甚至,他的人生也会否有某种积极的改变呢?每念及此,每念及那失落的小小背影,总觉为人师者须恒念“弥足珍贵是一问”,对待课堂更须满怀敬畏,广备教材,深备文本,乐备学生。

猜你喜欢
法语一堂课语法
申庆玉:处处留心,让每一堂课都精彩无限
提升法语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研究
跟踪导练(二)4
谁说法语浪漫如云?
参考答案
怎样写好“一堂课”?
法国呼吁抵制英语入侵
最后一堂课
球赛被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