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友 戴虹
中华民族自古就重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源自《论语》,孔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之德依然值得今天的我们去学习去传承。在孔子看来,德行是本。如果将《论语》中德行类内容再加以分类的话,可以分为“道德”“仁爱”“孝友”“修养”四类,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根据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去引导、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品德。
一、“道德”为本,兼济天下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语文课程应……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论语》中“道德”类的内容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论语》中与“道德”相关的内容共五章,五章内容从不同方面阐明了德行修为的重要性。借助学习曾子对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解释——“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忠恕”之意,并探寻践行“忠恕之道”的方法。首先要修身行道,以己之德去引导、教化他人,因为道德善行是人类普遍追求的品德——“德不孤,必有邻。”《易·系辞(上)》中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和《乾·文言》中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就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德不孤,必有邻”的道理。通过品读、分析,力求让学生明白,作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養性,培养自己的品德。其次,避免背离道德准则的行为。例如“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更有甚者,不仅“道听”而“途说”,而且四处打听他人的“隐私”并以之作为到处宣扬的谈资,所以这种行为是“德之弃也”。而“巧言(乱德)”“乡愿(德之贼也)”,也是伤善害德的行为,是学生所不应该有的行为。最后,借助“小不忍,则乱大谋”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而奋斗终身——任何时候,都应该兼济天下而绝不独善其身。
不难发现,忠恕是为仁的基本要求,是向善的主要表现。引导学生践行孔子的忠恕之道,可以让学生形成人文积淀,提升思想修养,并形成文化自觉。
二、“仁爱”至德,建构大同
《论语》共有五十九章,提到“仁”的竟达一百零九次,这充分说明“仁”在《论语》、在孔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仁”是孔子哲学中最高的德行。尽管学生们多次请教何为“仁”,但是孔子并没有明确地去解释“仁”,这是因为“仁”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是诸德圆融的最高境界,而学生的才性气质各不相同,成德的方向也不一样,因此,孔子就具体地、有针对性地从不同角度去阐述应该如何实施“仁”,这也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
《论语》虽然给我们呈现了许多“仁”,但是概括起来都是与“为人”“处世”相关的方法及要求,这几个方面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存在共通之处,也就可以将三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当然,“仁爱”所涉及的对己、对人以及处事等方面的内容,理当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总结,教师稍加提示即可,重在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激发其文化自信。
1.严于律己。尽管“仁爱”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但是践行“仁”主要还是个体自己的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所以,孔子关于“仁”的阐述主要针对个体自己。
师:孔子关于“仁”的阐述,哪些是针对个体自身的?
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仁者,其言也讱”“刚、毅、木、讷,近仁”。
生:还有“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师:同学们做得比较好,但不知大家能不能将这些践行“仁”的要求进行细化,并加以概括,以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仁”,或者说,孔子要求学生从哪几个方面去修炼自己以达到“仁”的境界。(大家可以分组讨论,形成要点后再展示)
生: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言行举止,要做到慎言慎行,说话、行动必须符合礼数,必须认真谨慎,例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仁者,其言也讱”。
生:其次是关于品性人格,要求具体而明确,例如“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平时得端正庄严,办事得严肃认真,待人得忠诚;又如“恭,宽,信,敏,惠”,再次强调为人要庄重、宽厚、诚实,还要勤勉、仁慈;而“刚、毅、木、讷”,则是说为人得刚强、果敢、朴实、谨慎。
生:对生活环境也有要求,既要选择对的朋友——“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又要选择合适的居住环境——“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师:同学们分析到位,不过,孔子还要求学生能够主动追求,自觉践行——“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苟志于仁,无恶也”,这说明要达到“仁”不是容易之事,需要不懈努力才行。纵观孔子的仁爱观,就是要严于律己,积极修身养性,努力把自己修炼成一个谨慎、诚实、宽厚、勤勉而又刚强之人。
2.宽以待人。一般说来,大多数人都认为“仁”是待人处世之道,其理不言自明,因此,《论语》中相关论述也就寥寥了。不过,借此还是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孔子友善待人,与人为善的品行。
师:对自己要严,也就是要严于律己,对他人呢?孔子又是怎么说的?
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人要宽厚,也就是要宽以待人,在与人相处时,应该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
师:这其实就是孔子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哪两个字比较合适?
生:恕道。
师:是的。人与人相处,无论是与家人还是与外人相处,我们都应该坚守恕道,这样,你我之间就会更和睦融洽。对他人要多一份人文关怀,少一份苛求责备,社会就会更加和谐,我们也就可以无限靠近孔老先生的“大同世界”,进而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愿景。
3.当仁不让。作为一个人,他始终离不了他所处的时代与社会,理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孔子要求学生践行“仁”,修身养性,实则是希望他们能够像自己一样担负起社会责任,即使是“知其不可(为)”,也依然奋勇前行。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要求学生在“社会参与”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担当”意识,强化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的“仁爱”观可以为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助一臂之力。
师: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大同”理想而周游列国,他不仅以身示范,而且也不时告诫学生,希望他们也能够担负社会责任,孔子是怎么说的?
生:“当仁,不让于师”“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面對仁德,面对责任,我们应该毫不退让,毅然前行,甚至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德,承担起社会责任。
师:是呀,在国家、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多少仁人志士杀身成仁,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也正因为有无数仁人志士的杀身成仁,我们才能如此幸福地生活着,在这和平年代,我们也该承担起建设祖国、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任。
三、“孝友”是方,和睦处世
“孝友”原本也属于待人方面的内容,之所以单列开来,是因为“孝友”是“仁”之本、“爱”之源——能“孝”能“友”,方可言“仁”。
行仁是由近及远的,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最亲近的人都无法做到“仁”的话,就不可能宽以待众人了。况且百善孝为先,孝是行仁的根本之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无孝难成仁。当今时代,经济发展了,人们的观念也发生很大变化,单就孝而言,很多人认为给父母足够的钱物就是孝,其实不然,学习《论语》“论孝”一节,有助于学生改变错误的认识——“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如果只是满足父母物质方面的要求,那只能称为“养”,而算不上是“孝”,进而能真正地敬亲爱亲——“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不仅如此,还得让学生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就是孝的开始,正如《孝经》所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培养学生珍爱生命、敬亲爱亲的品德,实际上也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这时有视生命为儿戏现象发生的时代,我们很有必要重拾《论语》,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人的成长,选择朋友也就不可不慎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结交不同的朋友,人生也会因之而走向绝然不同的境地,慎择益友,有助于辅仁成德——“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要求朋友有益于己,那么自己也应该有益于朋友——“忠告而善道之”“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坦诚布公地劝导,推心置腹地讲清利害关系,同时,待友得宽宏。
侍亲待友,能行仁道的话,就可以让自己周边的小环境和睦融洽,进而将这种氛围扩展到普天之下——体会“孝友”思想的人文精神,理解、认同、热爱传统文化。
四、“修养”似灯,积极为人
《论语》中关于修养的章句较多,范围也较广,主要涉及自省、远离仇怨、君子、君子与小人、好恶、刚毅和士等方面,如果统而言之,就只有两个方面:个人要求与社会责任。从这两个方面去讲析此部分内容,既易于学生理解、掌握,也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师:“论修养”部分内容较多,涉及面也较广,概括起来只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个人的要求,一是个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请问,对个人,孔子提出了哪些要求?
生:对个人总的要求是修养品德、读书学习及知错即改——“德之不修,学之不听,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其中,修养品德方面的要求比较多而具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修德首先要反省,反省可以激发自己不断努力,奋发向上。
生:人应该是非明确,好恶鲜明,不可人云亦云——“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人还得刚毅,因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总避免不了挫折与打击,刚毅可以帮助自己度过难关。一个人如果热爱生活,自然就会好恶明了,而不会随波逐流,也会充满刚毅之气,坚守正义。
师:孔子之所以如此要求学生,是希望他们都能成为君子,像士和君子一样担负起社会责任——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这一内容?
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师:要实现治国平天下之志,士、君子是如何修德的?
生:士“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言必信,行必果”;而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求诸己”“和而不同”“周而不必”“泰而不骄”,关键时刻,他们会“见危致命,见得思义”。
师:孔子要求学生修德,意在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进而能治国平天下。希望大家学习《论语》后也能积极修炼自己的品德,向君子看齐,内修德行,外承责任,积极融入社会,报效祖国。
作为儒家思想经典,《论语》饱含着丰富的传统思想文化,这些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习《论语》,理解并传承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促成他们核心价值素养的形成。
[此文为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利用《论语》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该课题属于基金课题,立项编号:19PTYB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