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2020-07-18 16:07范俊龙
锋绘 2020年4期
关键词:精准法律建设

范俊龙

摘 要:本文基于湖南省韶山市银田镇实地调研,结合相关实际情况,提出了乡村建设的若干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思考

1 韶山市银田镇农村农民生活现状调查

1.1 基本情况

(1)构建产业兴旺的经济强镇。重点推进永红蔬菜基地及樱花产业园、韶山银田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宏发农林生态园等三大产业项目建设,加快国英生态农业园、顺康养殖特色示范园、润玉花卉苗木示范园等产业基地建设。

(2)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了李家冲美丽屋场、友谊桥休闲广场;完成银田村6.8公里环线建设;对过镇道路体质改造,建设了生态停车场和文化长廊;开展了3A旅游厕所建设和11个塘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全镇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3)创建治理有效的善治乡村。重新修订了《村规民约》,明确规定村民应遵纪守法,开展“我心向党”村(居)规民约、移风易俗承诺书(倡议书)大签名活动。

1.2 发展成效

(1)“党建+”引领发展。建立完善“党组织+村组+志愿者+网格员”的工作格局。组织党员干部到村、社区开展乡风文明、人居环境、脱贫攻坚、农村建房、垃圾分类、安全生产等政策集中大宣讲活动,为群众答疑解惑,拉近党群干群关系。实施“党建领航工程”,打造银田村支部“五化”建设经验,讲述“银田党建”品牌故事,银田村入选湖南省贫困地区党支部培训基地,年接待批次达100余批。

(2)“红色文化+”助力发展。韶山灌区是新中国成立后重要的水利枢纽工程,银田灌渠是韶山灌区的重要节点,是展现韶灌精神的文化地标。银田寺坐落在美丽的韶河旁,是毛泽东与杨开慧早期创办夜校、开展农民思想启蒙运动的革命场所。依托这一人文定位,银田镇积极挖掘镇内红色文化资源,唤醒利用银田寺、张公桥、古银杏树、老河街等历史古迹,讲述“毛泽东少年出乡关”“华国锋青年修水利”等红色故事,韶山灌区陈列馆作为湘潭市党性教育基地,成为党性教育培训的首选,年接待人次达4万余人。

(3)“农业+”融合发展。引导发展农业+旅游的新业态,展现既有乡村风味又与时俱进的现代化农业特色乡村。把农业发展和扶贫结合起来做文章,银田村引导贫困户抱团发展,其富硒基地种植的香菇、木耳、灵芝等销售利润的30%用于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分红。

(4)“公司+农户”多元一体模式。引进韶山知行研学旅行服务有限公司,以“公司+农户”的模式,租赁培训基地1栋,流转土地50亩,与银田村40家农户签订合作协议,打造吃住玩一体的研学营地,现有床位800张,可接待1200人的研学旅行团队。

2 韶山市银田镇农村农民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银田镇基本问题概要

(1)农民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农民等靠要思想嚴重,对一些惠及自身的项目建设政府投入就干,不投入就无法运作,从而出现上头热,下头凉的现象,缺乏积极主动地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人翁意识,未能发挥主体作用。

(2)三产融合程度不深。农业产业规模不大,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三产融合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创新。

(3)农村新型经营组织发展质量不高。一是管理不规范,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尤其是财务制度,即便有也不严格执行;二是发展资金短缺,后劲不足。

(4)人才资源要素向农村回输较少。随着全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市的发展理念、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等要素不断吸引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农村的资源要素已不能满足现在年轻人的发展,导致人才资源要素向农村回输较少,输血功能较弱。

(5)农村留守儿童仍占相当比例。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农民工无法将孩子一起转移进城,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产生,孩子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看管,留守儿童在安全、生活、教育等方面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6)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不高。银田人民的钱包鼓起来了,生活富起来了,但农民精神世界并未“富”起来,大多数人理想信念不明确,没有更高的目标追求;红白喜事大讲排场,甚至相互攀比;项目建设、大是大非面前,格局不高,大局观念淡薄;群众文明素养、文明习惯有待提高。

2.2 脱贫攻坚战中审计工作的困难

(1)扶贫审计范围难以做到全覆盖。扶贫属于多头管理,涉及到财政、扶贫、发改、民政、农业、林业等部门,资金拨付链条较长,扶贫资金还存在点多、面广、小而散,导致审计监督难度较大,监督成本较高,难以做到全覆盖。

(2)扶贫资金绩效审计重视程度不够。基层审计机关更多关注扶贫资金收支和结余情况,很少把扶贫资金绩效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审计项目来具体实施。尽管在常规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会涉及到绩效,但其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境性的整体分析和科学评价都不够,审计监督功能也未得到充分有效发挥。

(3)扶贫审计监督的合力不强。扶贫资金审计工作通常是在事后开展的,对扶贫地区和扶贫项目缺乏有效的前期评价和论证,注重查错纠错,没有进行事前防范和控制,错过了调整扶贫资金流向的机会,错过了能够产生高效益的项目,使资金达不到优化分配。

2.3 银田镇法治建设问题

(1)村民法律意识和干部法治观念淡薄。村民文化水平低、法律知识缺乏、法律运作能力不高,维权意识不足;部分乡村干部法治观念和法治能力缺乏,不能正确引导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2)法律服务力量薄弱、服务水平偏低。农村法律援助的范围有限,受益群体覆盖面小,大部分群众仍然很难享受便捷、高效、低成本的法律服务。乡村法律服务人员的来源较单一,法律专业素养较低,法律服务能力较弱。

(3)法律服务供需矛盾、法律服务政策不明。随着乡村振兴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乡村出现土地权属、公益设施、家庭、邻里等新矛盾纷至沓来;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乡村的多为老人和小孩,文化水平不高,矛盾多种多样,对法律服务的需求较大,但相关法律服务却无法跟上。

3 提高农村农民生活质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建议

3.1 创新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1)增强农民的责任感,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大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力度,引导群众自觉做乡村振兴的拥护者、执行者和监督者。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发挥社会各类人才、新乡贤等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增强农民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主人翁责任感。

(2)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壮大经济实力。将美丽乡村、产业提升、特色建设、全域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引进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健康养生农业观光体验游、湖湘特色历史古镇休闲游、韶山经典红色游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业。

(3)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户为抓手、以村委为基础,以乡镇为龙头,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不断丰富平安家庭、党员示范户、文明卫生家庭、文明商户、“好家风、好家训”等创建载体,在乡村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4)改善公共服务条件,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相对均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尽可能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5)汇聚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用优惠政策留住农业技术人员;建立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招考大学生到乡镇任职;鼓励年轻人回乡就业和走出去的企业家回乡投资兴业;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机制。

3.2 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必不可少

(1)创新审计理念,加大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的力度。围绕扶贫开发重点,揭露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管理不善、决策失误、挤占挪用等原因造成的投资失败、无经济效益等问题,把效益审计的关键放在如何促进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上。

(2)创新技术方法,做到扶贫审计全覆盖。采用大数据审计提升扶贫审计信息化水平,助力精准扶贫。建立数字化审计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找到审计疑点,揭露精准扶贫不精准,扶贫政策未惠及贫困人口等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促纠正整改落实,切实提升扶贫审计质效。

(3)创新审计思路,精准监督助推精准扶贫。审计关口前移,把精准扶贫审计从目前的单纯“事后审计”,逐步向“事中审计”“事前审计”迈进,形成全程跟踪监控机制,防患于未然。重点关注涉及扶贫领域专项资金的流向,追踪溯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建立和健全与纪检、监察等监督部门的联合监督机制,从源头上加强监督,通过精准监督助推精准扶贫。

(4)创新成果运用,确保扶贫审计出成效。将审计发现的问题函告业务主管部门,督促立整立改;对不作为、乱作为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提请追究问责;将涉嫌违法违纪线索向纪检监察机关移送。

3.3 加强法律服务功效势在必行

(1)持续抓好法律知识宣传教育。抓实普法工作,加强法律进乡村的力度;宣传普及宪法法律,培育村民的理性精神、诚信守法精神、尊重法律权威的精神、权利与义务对等的精神、依法维权和依法解决纠纷的习惯。

(2)加强法律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乡村法律人才引进奖励计划;吸收退休政法干警、律师等专业人士参与人民调解工作;整合乡镇司法人员、人民调解员和驻乡镇派出所民警等具有基层法律服务实践经验的人员,打造高素质的人民调解员队伍。

(3)探索法律服务创新模式。加强对乡村调解员队伍的法律知识和业务水平的培训,组成金牌调解队伍。在村建法宣小分队,将法宣的触角伸至村民家中,送法上门;建立法律服务与政府信访工作联动机制。

参考文献

[1]郑风田,刘璐琳.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文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1).

[2]李绍荣.振兴乡村经济之路:抚顺县“党建+”产业发展模式的探索[J].国家治理,2018,(15).

[3]杜永红,史慧敏,石买红.大数据背景下精准扶贫的审计监督全覆盖研究[J].会计之友,2017,(20):106-109.

[4]呂云河.创新扶贫审计助力精准脱贫[J].中国审计,2018,(21):49-50.

[5]朱景文.中国法治道路的探索——以纠纷解决的正规化和非正规化为视角[J].法学,2009,(07).

猜你喜欢
精准法律建设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精准的打铁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精准扶贫二首
让人死亡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