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山西省高职院校导游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2020-07-18 03:30常雪连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导游员文旅导游

◎常雪连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太原030032)

文旅融合,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和旅游部于2018年的正式挂牌成立,是中国文旅融合新时代开启的重要标志,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也成为我国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新蓝海天地,成为现代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而山西曾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仅不可移动文物现存便有30186处。其中,2处世界文化遗产,4处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271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居全国之首。[1]在山西这样具有丰厚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化腹地,为文旅融合背景下新型导游员的培养提供了天时地利的客观优势。同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山西旅游也期盼新型导游员的出现,为山西省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做出贡献。

导游员作为游客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桥梁”,和旅游目的地的“宣传员”,在展现目的地山水美景、人文风俗等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其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游客对目的地的感知。在文旅融合发展旅游新环境下,导游员还肩负着传播地方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使命,是推动新阶段文旅融合发展的中坚力量。旅游高职院校作为旅游业一线从业人员的直接培养院校,在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下,导游员的培养也需实现变革,将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性融入导游培养的课程中,创新导游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培养对接时代、产业的高素质岗位人才。

一、国内导游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以“导游专业教学改革”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检索,共检索到158条文献。根据文章的研究内容,对相关性较小的文献进行删减,进过梳理发现国内研究目前集中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新技术教学设备的运用”“课程考核体系改革”三方面。

(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当前学者认为以传统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已无法培养适合当下社会需求的导游员,必须要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改革,才能适应导游工作需求。简单传统的室内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不显著,应该让学生置身于动态的时空中,在多维的立体实践中去学习。可以建立实训室实训教学、旅行社跟团训练及场景点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2]但开展实训室实训教学,要以实际工作为基础导向,在传统专业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建立“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力。[3]在这样的实训培养中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制订讲解计划并建立分工、完成任务。新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而且还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与人的沟通能力。

(二)新技术教学手段的运用

先进的科技手段通过动态实景化的场景,增强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力和体验性,会提高教学效率。[4]相比传统的平面图像和视频,3D技术具有还原现实场景,能给人带来沉浸式体验的特点,这种技术的运用能让学生有更加真切的视觉感受和现场感知,使学生在讲解过程中能够与景点融为一体,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5]

(三)课程考核体系改革

传统的依靠理论考试给成绩的考核评价方法过于单一,可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如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再结合教师评价,多元化的考核让考核更具公平性。评价方式除了打分数的定量评价,也可结合评语式的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6]除此之外,可收集游客的评价意见,有利于让学生感受专业的实践性,增强对学习的热情。[7]

虽然现有研究也提出了部分改革意见,但在文旅融合为大背景的发展下,对高职院校导游专业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基于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形势,要继续深化现有研究,以推动山西省高职职业导游专业教学改革,为山西省培养更高质量的导游人才,更好地为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做好服务。

二、山西高职院校导游专业课程教学发展现状

(一)专业设置方面

在山西省各类职业院校中选取了8个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对其专业设置情况进行总结(见下表)。从专业设置上看多数院校根据行业需求,在原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上进行了细分,将酒店管理模块进行分设。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主要用于培养导游员、旅行社计调人员、旅行社管理人员及旅游营销策划人员等,虽然专业设置逐步得到细化,但导游专业的技术性要求与其他岗位区别大,特别是文旅融合以来,更要求导游员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目前,除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及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等旅游职业院校独立设置导游专业外,一般职业学院多以综合型旅游管理专业命名,从专业定位来看,专业范围涉及广,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专业深度。同时很多院校将旅游管理专业和导游专业并列,无论从专业级别还是专业内容,都存在不合理性。

(二)课程设置方面

以上8所职业院校,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及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设置了导游专业,其余院校设置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导游等旅游专业人员,为分析其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对8所院校的主干课程进行了整理(见上表)。

山西省部分高职院校导游专业主干课程表

从课程体系方面看,以山西旅游职业学院为例,虽然设立了导游专业,但专业课程与导游专业直接相关的仅有导游实务课程,导游词创作、地陪、全陪业务等方面的课程并未设计,实质上与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无异。

从课程类型上看,山西省各类职业院校对导游培养多以导游实务、旅游政策法规、旅游英语、导游讲解技能训练等讲解服务技巧课程为主。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概况、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文化等综合知识类课程设置较少,部分院校甚至未设置文化类课程,历史方面的课程几乎全军覆灭。

从课程涉及的范围来看,从模拟导游训练,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会展策划实务到休闲活动策划等,专业范围涉及跨度大。

(三)教学模式方面

教学模式上山西各院校以课堂教学为主,部分院校实现了“课堂教学+课程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程结束后,由任课老师带队进行为期1至2天的课程实习,多数以参观游览为主。

(四)课程考核方面

课程考核上,闭卷理论考核是主要方式。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刻板,课程结束后,对理论知识背诵即可通过考试,学生对专业课程思考较少,专业技能获得感较差。优质的考核方式决定了学习的方式和收获,特别是对专业性较强的专业,一定要以提高学生技能为主,尝试创新专业课程考核方式。

三、山西高职院校导游专业存在问题

(一)专业界线不明晰,涉及范围广,深度浅

导游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相比该专业的其他方向,市场需求大;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更需要学生加强文化、历史类知识的学习。但在专业设置过程中,统一纳入旅游管理专业,容易造成专业课程知识范围过于分散、学生专业性浅等问题,影响学生在知识结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与导游岗位需求匹配的问题。因此,行业中部分企业反映高职学生不仅整体素质不高,而且存在专业技能没学好等问题。对高职院校而言,其定位是为企业提供技术性人员,因此专业划分尽量与岗位需求相匹配,避免专业设置范围过宽,影响学生就业。

(二)课程体系设置缺乏针对性,教材内容过于陈旧

旅游管理专业不完全等同于导游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要与特色专业、岗位需求相结合,但目前山西省内部分高职院校虽然设立的导游专业,但课程体系生搬硬套旧有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未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另一方面,课程体系设计也没有结合时代发展。目前处于文旅融合的大背景,课程上也要突出旅游的文化性,尤其是山西独特的文化底蕴,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旅游行业的岗位需求。从课程内容上看,目前导游业务性课程依旧以导游实务为主,课程内容老化,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更迭,岗位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导游带团中会出现很多新问题。课程教材的时代性与实用性无法与新形势下旅游行业的新特点与新要求相结合,不利于学生岗位技能的提升,受到行业的质疑。

(三)教育模式单一,新科技技术配合薄弱

传统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仍然是目前山西省内的高职院校对旅游人才的培养的主要教学模式,一方面忽略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另一方面不能在仿真环境或景点景区进行现场教学,限制了学生对旅游景点的模拟讲解、接团服务流程等过程中遇到问题的理解,学生临场应变能力无法得到有效锻炼,学生课程学习成果不明显。少部分院校实现了“课堂理论教学+课程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但课程实习时间短,学生专业技能实训不显著。

除此之外,课程教学中也很少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建立导游专业全景教学实训室,例如VR等现代技术,在实践课程缺乏的情况下,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模拟各种突发情况。加之政府政策方面的奖励和支持也比较少,影响了互联网在旅游职业教育中的推进进程。

(四)课程考核形式单一

导游专业课程考核形式基本以期末闭卷考核为主,主要围绕课本中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学生短期内通过课本背诵即可通过考试,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提升方面没有给予任何帮助。另一方面,检验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是课程考核设置的主要目的之一,会激励学生学习。良好的考核方式会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山西省高职院校导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

(一)细化专业设置,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目标不同,高等职业教育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而非学术型人才。学生通过高等职业教育能够获得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同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帮助其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从行业需求上看,导游员岗位基本成熟,因此职业院校对这类人才的培养也要更加明确,专业上进行细化,有利于针对性的课程设计,满足其参与社会工作的需求。

(二)突出文化重要性,培养高素质导游人员

文旅融合背景下,更加强调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导游员自身文化底蕴。导游员要想真正展现旅游资源背后的文化性,首先要明确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尊重文化,敬畏文化,才能传递出真实的文化。与此同时,作为旅游者与目的地旅游资源沟通桥梁的导游员,想要传递表达清楚旅游资源的内在文化要素,就需要加强个人文化修养。因此导游专业课程设置中,除导游讲解技巧类课程外,要重视文化、历史类课程,增设中国古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旅游文化等素质课程,培养学生纵深化、多维度看问题的思路。例如,可从多类型的大院建筑解读出三晋独特的人文地理,简单的面食小吃解读出特色的三晋饮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当代背景下各类游客深层次的文化渴望,展现出特色资源背后独特的文化魅力。

(三)多类型教学模式,打造趣味性课堂

1.师生角色转换,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中,打造“教师引导,学生主角”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引出主题,学生课下查阅资料,课堂讨论研究,让课堂学生成为的话语天地。这样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充分地展示其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课题思考,学会在思考中获得知识,而非一味地接受知识。

2.校企多方合作,打造学生社会实践天地

与企事业、政府建立合作。通过“理论学习+课程实践/志愿服务+理论提升”的教学模式的建立,让学生有理论和实践融合学习的平台。可将课堂设置在周边景区中,进行实地教学,虽然目前部分院校也有设计,但往往以学生游览观赏为主,没有实现景区教学的真正价值。景区教学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是课堂教学的实景模拟训练。在这个过程中,由专业课老师牵头,学生根据所学提前设计旅游线路,安排旅游行程,相关景区景点要创作导游词,并提供导游员讲解服务。抑或与政府合作,通过志愿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运用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增强业务技能,打造趣味性教学课堂。

3.运用技术手段,建立虚拟实景教学手段

文化具有一定抽象性,在增加文化、历史类课程的同时,也要注重现代网络技术的教学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形象地展现出资源背后蕴含的文化性以及带团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运用VR、AR等技术,在教室内打造虚拟实景空间,让学生真正走进场景中,体验感受并理解文化资源中文化的魅力,感受带团中出现部分问题的急迫性。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够突破传统实景教学的空间束缚,将学生放在中心位置,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吸收能力。

(四)多样化教学考核模式

检验学生阶段学习成果是课程考核的一个重要目的,对导游专业的学生,考核方式不要拘泥于纸质化期末考试,要将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放在首位,可通过举办导游词创作大赛,导游技能大赛等形式展现个人风采。除此之外,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尤其是历史、文化类书籍,定期进行课堂分享,提升个人整体文化素养。

五、结语

文旅融合背景下,除了导游员专业技能提升外,更要突出其整体文化素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老师在课程教学中,创新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加强文化知识教育,培养适应时代的高素质导游人员,为山西文旅融合做贡献。

猜你喜欢
导游员文旅导游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红领巾阵地之小导游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分析导游员与游客会话的合作原则
导游员现场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效果评价
文旅照明的兴起
网约导游
“英语导游资格考试”目标引领下的“导游英语”教学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