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颖,李恩平
(太原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煤炭产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因煤矿安全事故率居高不下,使煤矿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成本较高。矿工作为一线工作人员,不仅是煤矿事故的直接受害者,其不安全行为也会直接导致事故的发生。相关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煤矿安全事故的直接诱因是矿工的不安全行为。因此,厘清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减少矿工的不安全行为,成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关键。煤矿企业以班组为单位进行生产作业的工作形式使矿工之间形成群体,个别矿工的不安全行为更容易通过群体成员的动态交互过程放大传播至整个煤矿企业。已有的研究成果证实群体规范和群体行为满意度对个体不安全行为意向有正向影响[1-2];朱艳娜等[3]分析证明群体压力是影响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的首要外因。因此,从群体视角出发探究其对矿工个体不安全行为的跨层次作用机制,对扩展煤矿安全管理视角和完善矿工群体行为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群体心理资本是一种基于个体心理资本的积极心理状态,其能激发群体成员的心理交换。已有研究表明,群体心理资本对群体的行为、态度和绩效有正向影响[4];徐振亭等[5]通过构建群体心理资本与员工创造力的跨层次关系模型,发现群体心理资本跨层次影响个体创造力;徐劲松等[6]证实了群体心理资本跨层次影响个体工作参与和个体知识共享行为。然而,鲜有学者从群体心理资本视角出发,分析其与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影响关系。此外,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群体层次,而在群体心理资本对个体不安全行为的跨层次影响方面尚不多见。
基于此,笔者拟构建群体心理资本影响个体不安全行为的跨层次模型,将个体心理资本作为中介变量进一步明晰其作用机理,并关注群体信任在二者之间的调节效应。以期为提高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提供理论指导。
H1:群体心理资本对个体不安全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个体与群体之间不仅进行物质交换,还与群体进行心理上的交换。受群体规范的影响,个体通过暗示、模仿和感染等相互作用,会发生一种与群体接近、趋同的类化过程[1]。对于工作环境差、风险性大的一线矿工群体而言,积极的群体心理状态有助于促进矿工间的交流和沟通,帮助其有效排解工作压力、增加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群体心理资本也会通过群体成员的语言和行为内化为自身的心理状态。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2:群体心理资本对个体心理资本有显著正向影响。
心理资本是一种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积极心理状态,反映了员工自信、乐观、充满希望、坚韧的心理要素。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行为受外界环境和自身心理认知的影响,心理资本作为重要的心理状态因素,对个体行为有直接显著的影响。心理资本水平较高的员工更能承受来自管理者的指令或者批评,并积极改正错误,自觉遵守组织的安全规章制度,减少不安全行为从而提升个体安全水平[7]。叶新凤等[8]对员工安全行为的实证研究发现,心理资本显著正向影响安全行为,心理资本水平高的员工更容易遵章守法,杜绝不安全行为。基于上述文献的分析,并结合假设H1和H2,提出以下假设:
H3:个体心理资本在群体心理资本与个体不安全行为之间起跨层次中介效应作用。
群体信任是内部成员认同并遵守商定的共同承诺,认可群体目标、价值观和内部人际关系,是对群体的积极评价。已有研究认为信任较高的群体会降低内部摩擦,增强凝聚力,提升个体心理安全,营造积极、和谐的交流和沟通氛围[9]。这种积极氛围有助于群体心理资本的建设,增强个体间的互动合作,推动个体的主动性行为。在群体心理资本向个体不安全行为转化的过程中,群体信任可以帮助个体理解哪些行为是组织所期望的,从而引导个体的积极行为,对提升个体安全行为水平发挥促进作用。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4:群体信任在群体心理资本与个体不安全行为之间起跨层次调节作用,即群体信任越高,群体心理资本与个体不安全行为的负向关系越强。
在公社办公室,队长像个被告人,被我们控诉以权谋私(全家都干轻快活、吃高工分)、占着茅坑不拉屎,不贯彻中央包工到作业组的政策,又无法调动山科村社员生产劳动积极性。社员强烈要求分长年包工作业组,不吃“大锅饭”,各尽所能、多劳多得。队长被数落得哑口无言、无地自容。公社办公室主任曾来龙表示,中央文件规定可以分长年作业组,回去商量好怎样分好,要搞好团结把早谷晒完进仓。
基于上述分析和讨论,理论模型以个体心理资本为中介变量,群体信任为调节变量,控制变量包括年龄、工龄、受教育程度、班组成立时间、班组规模,具体的理论模型如图 1 所示。
图1 群体心理资本影响个体不安全行为的理论模型
本研究中的量表皆为国内外多次试验过的成熟量表,群体、个体心理资本采用Luthans等[10]开发的量表,共24个题项;群体信任采用Jong等[11]开发的量表,共5个题项;个体不安全行为量表借鉴薛韦一等[12]的研究成果,共10个题项。此外,在群体层面上,控制班组成立时间和班组规模等变量。在个体层面上,控制年龄、工龄、受教育程度等人口特征变量。量表均采取Likert5点评分,1为非常不同意;2为比较不同意;3为一般;4为比较同意;5为非常同意。
采用班组组长—组员配对方式,收集数据以降低共同方法偏差。问卷包括2类:问卷A(组员填写,包括群体心理资本、群体信任、组员信息等题项)和问卷B(组长填写,包括矿工个体不安全行为、个体心理资本、班组信息等题项)。为切实反映矿工不安全行为,选取山西省阳泉煤业集团翼城华泓煤业有限公司、阳泉煤业集团翼城山凹煤业有限公司、阳煤集团新景煤矿、潞安集团王庄煤矿4个煤矿的一线矿工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550份(100份组长问卷和450份组员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最终获得497份有效问卷(81份组长问卷和416份组员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4%。被测试班组组长—组员的基本情况如下:年龄集中分布在31~40岁,占72.6%;工龄集中分布在5年以下,占41.6%;受教育程度集中分布在高中及以下,占79.6%;班组组长的管理幅度集中分布在5~10人,占69.1%。
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之前,首先用SPSS23.0和AMOS23.0软件对各量表进行信效度分析。结果显示:群体层面变量(群体心理资本和群体信任)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966、0.873;个体层面变量(个体心理资本和个体不安全行为)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965、0.926。系数均远大于0.8,表明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较高,信效度较好。
为了检验变量间的区分效度,运用AMOS23.0软件对各变量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其验证指标主要包含2种:①绝对拟合指标,包括渐进残差均和平方根RMSEA、卡方自由度比χ2/df、拟合优度指标GFI、比较拟合指数CFI,其中RMSEA、GFI和CFI用于判定模型的拟合度是否良好,χ2/df用于衡量模型的适配度是否契合;②相对拟合指标,即非规范拟合指数TLI。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由表1及文献[13]可知,假设的4个因子模型(模型1)的拟合效果最好,且满足统计学标准,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群体心理资本、群体信任是群体层面的变量,数据来源于班组组员对此的评价。因此,需要在数据分析之前进行一致性检验,以便将个体层面的数据加总汇聚到群体层面。为了判断数据是否适合汇聚到群体层面,笔者采用组内一致性系数(Rwg)和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班组内矿工评价的一致性,结果显示:群体心理资本Rwg=0.924,ICC(1)=0.373,ICC(2)=0.809;群体信任Rwg=0.744,ICC(1)=0.446,ICC(2)=0.852。均满足Rwg>0.7、ICC(1)>0.12、ICC(2)>0.7的聚合标准,表明数据支持个体层面汇聚到群体层面。
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内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与相关性统计分析
由表2可知,群体层面上的群体心理资本与群体信任(相关系数r= 0.38,显著性水平P<0.01)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个体层面上的个体心理资本与个体不安全行为(相关系数r=-0.46,显著性水平P<0.01)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些结果为后续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的分析提供了依据。
为了验证个体心理资本在群体心理资本与个体不安全行为间的跨层次中介效应,本研究采用HLM6.08软件构建多层次线性模型。具体步骤为:①考察群体心理资本与个体心理资本的关系(M1);②构建关于个体不安全行为的零模型(M2);③将群体心理资本纳入到零模型,检验群体心理资本对个体不安全行为的直接效应(M3);④将群体心理资本和个体心理资本同时纳入到零模型中(M4)。多层效应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跨层次中介效应检验的多层效应分析
由表3可知,群体心理资本对个体心理资本(M1:γ01=0.62,P<0.001)、个体不安全行为(M3:γ01=-0.83,P<0.01)均有显著的影响,假设H1和H2得到验证。当群体心理资本和个体心理资本同时对个体不安全行为进行解释时,群体心理资本对个体不安全行为的影响系数明显降低(M4:γ01=-0.77,P< 0.001;γ10=-0.10,P<0.05)。由此可知,个体心理资本在群体心理资本与个体不安全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假设H3得到验证。
运用HLM6.08软件构建群体心理资本与群体信任交互影响个体不安全行为的跨层次模型,具体步骤为:①构建关于个体不安全行为的零模型(M5);②考察群体心理资本对个体不安全行为的直接效应(M6);③考察加入群体心理资本后群体信任对个体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效果(M7);④检验群体心理资本与群体信任的交互对个体不安全行为的影响(M8)。跨层次调节效应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群体信任的跨层次调节效应分析
图2 群体心理资本与群体信任的交互作用
由图2可知,在高群体信任下,群体心理资本对个体不安全行为的负向影响显著大于低群体信任的情况。
1)构建积极的群体心理资本。企业可通过针对性的团队培训和激励机制增强群体成员的个体心理资本水平,建立并传递积极的群体心理导向,通过群体典型示范性心理,引导群体成员将其内化为个体积极心理资本,进而提高安全自觉性,规范自身的安全行为。
2)加强群体信任氛围的建设。企业需要构建稳定畅通的沟通机制,营造开放互信的沟通氛围,推动群体成员之间的支持和互动合作,强化成员联结,夯实群体的信任基础,形成矿工之间互相监督、及时纠偏的安全行为习惯。
3)采取积极措施培育个体心理资本。矿工处于高危的工作环境时,容易产生心理倦怠[14],企业可为矿工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专项活动,加强心理疏导和安全教育,调动其工作积极性,预防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1)群体心理资本对个体不安全行为有显著的负向跨层次作用。
2)个体心理资本在群体心理资本与个体不安全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3)群体信任跨层次调节群体心理资本与个体不安全行为的关系,即群体信任越高,群体心理资本与个体不安全行为的负向关系越强。
本研究仅收集了横截面数据,忽略了时间效应对变量关系的影响,未能准确说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未来研究可采取现场实验法收集横纵向数据,以更深入地研究模型中的变量关系。另外,受研究条件限制,样本仅来源于山西省的部分煤矿企业,后续研究应当拓展样本的区域来源,进一步探究结论的普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