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土”之花在道德与法治课上盛开

2020-07-17 16:17余文斌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乡土资源课程开发乡土

余文斌

摘要: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校实际,巧用当地的优势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丰富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发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乡土资源;课程开发

乡土资源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特有的地域文化的重要体现,具有地域性、多样性、不可复制性的特点。它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特有的情结。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乡土资源占有很重要的部分。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校实际,巧用当地的优势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丰富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巧用乡土风俗资源,拓展课程内容

“生活即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地方特色”的基础就是乡土资源。“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一个地方都有着不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我国的传统节日风俗很多,由于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各地都有着别具特色的风俗习惯且各自差异较大。因此,我们应当巧妙地运用各地的乡土风俗资源,拓展课程内容,构建适合于学生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大家一起过春节》,介绍了一个农村孩子一家团聚过春节的情景,介绍了许多传统的春节习俗,如“包饺子”,这个习俗可能会让部分南方的孩子疑惑不解,因为“包饺子”是北方特有的过年习俗,而在南方过年一般是不包饺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了解我国重要传统节日时,除了教材中提供的内容,还应充分挖掘当地的乡土风俗,巧用当地的传统风俗资源,以当地的生活习俗为背景,构建具有本地乡土文化气息的课堂氛围。就以笔者所在地的过年习俗为例,过年习俗就是舞龙舞狮、耍龙灯等,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参与其中,因为舞龙舞狮是当地的“非遗”文化,也是最重要的文化习俗。因此,在学习《大家一起过春节》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提早布置作业:通过收集材料、采访家长、实地走访、多媒体制作等方式呈现当地的新年氛围,以及当地人们的生活体验。然后以师生真实的生活体验展开课堂讨论交流,讲述他们看到的、听到的、经历过的新年风俗习惯。学生在感受节日氛围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节日,同一节日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习俗,从而了解家乡丰富多彩的乡土风俗,懂得乡土风俗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也给家乡人民的文化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二、巧用乡土名人资源,培养家国情怀

家乡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名人的事迹总会让人引以为豪。乡土名人资源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重要的史料,将教材中的内容与乡土历史名人资源结合起来,巧用乡土名人资源入课堂,让学生面对这些自己平时耳闻目睹、与自己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教学资源,学生会倍感亲切。乡土名人资源唤起学生对家乡、对国家的热爱之情,也让学生深刻领会到蕴含在乡土名人事迹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效性。例如,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家乡的故事》一课,正是把乡土历史名人资源渗透到课堂中的最好契机。笔者的家乡——福清岑兜村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祖籍地,因此在讲述家乡的故事时,教师就可以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搞好伟人效应,挖掘和开发则徐精神。因此,教师在课前先让学生收集各种家乡的名人故事,依托林则徐的祖居、林则徐纪念堂等德育资源平台,让学生走近伟人,近距离地感受伟人的事迹。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收集到的家乡的名人故事,然后推荐几名具有代表性的名人故事进行全班分享。最后,教师总结:我们的家乡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像民族英雄林则徐等,我们要践行则徐精神,爱国爱乡。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讲林则徐的故事,吟诵林则徐诗词,开展禁毒教育活动,学习林则徐的爱国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把林则徐的精神全面融入到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中,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乡土名人资源融入到道德与法制教学中,既能让历史贴近现实生活,改变课堂结构单一的现状,还能够为学科教学提供更多的教学素材,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巧用乡土环境资源,唤起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是永恒的主题,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最广泛的主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日新月异,但环保问题更是日益凸显出来,如我们生活中的环境破坏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为了让学生对环境保护有更深的认识,在讲授道德与法制课程六年级下册《爱护地球,共同责任》时,我们紧密联系当地的环境资源,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环保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笔者所在地有一个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厂,笔者课前就带领学生参观风力发电厂,并邀请工作人员介绍发电厂的运行情况。我们要求学生查找关于风力发电的优势,以及我们的家乡为什么适合建设风力发电厂等问题。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现场采访、分析比较、相互讨论等活动,最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从而明白风力属于再生能源,风力发电能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环境保护中最有效的一种清洁能源。所以利用家乡地理环境资源,除了使学生增长环保知识,还会使其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巧用乡土气候资源,关联学生生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对于小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有明确的要求:“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为此,在教学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美丽的冬天》中,在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的变化,并能够根据季节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时,我们巧妙联系身边的气候资源,从而关联学生的生活。因为我国各地气候差异很大,南方和北方的孩子对于冬天的认识和理解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仅凭教材教学,南方的学生很难理解“北方打雪仗”的场景。《美丽的冬天》一课介绍了北方漫天大雪的冬天景色。我们南方的教师可以把它作为展现南北方冬天差异的例子引入教学:“冬天到了,遥远的北方大雪纷飞,那里的人们都穿着厚厚的衣服,裹着厚厚的围巾,戴着厚厚的帽子在堆雪人、打雪仗,而在南方当最后一片树叶落下来的时候,谁来说说我们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的?冬爷爷给我们南方带来了什么变化?”接着,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现家乡冬天的美景:虽然没有大雪纷飞,但我们这里的植物依然茂盛,依然有盛开的花儿;人们也会身穿冬衣,相比遥远的北方,我们的衣服没穿那么多,捂得没那么紧;堆雪人、打雪仗我们这里看不到,但我们在冬天里依然能愉快地玩着一年四季都能玩的游戏,如跑步、跳繩、踢毽子……为什么南方和北方的气候有着这么大的区别呢?这时我们可以把乡土气候资源引入课堂,给学生讲述一些我们家乡的气候知识,比如,南方春天的天气多潮湿,夏天多台风,雨水偏多。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大自然向我们提供了具体、形象、生动的内容,也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乡土气候特点,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气候特点,激发学生观察、探索自然的兴趣,又切实关联了学生生活,服务于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实践与研究证明,将乡土资源运用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与必要性,并且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系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2019专项课题“构建评价机制,助力能力提升”实践成果)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乡土资源课程开发乡土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乡土分外妖娆
合理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区域活动
利用乡土资源提升幼儿园区域游戏质量
关于乡土资源在小学语文中高段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最后的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