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雪芳
摘要:在学生分组活动时,教师的高效指导是学生有效活动的保障,它能让组内同学各司其职,又相互促进,让每一位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追求“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分组活动;高效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在研究性学习中,为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分组活动是最常用的方法:分组活动按时间长短分成长线活动和短线活动,按活动阵地分成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分组活动,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是分组活动有效性的基本保证。高效的分组活动能让组内学生各司其职又相互促进,让每一位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追求“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分组活动存在着许多弊端,影响了分组活动的效果,使分组活动的真正意义无法得到呈现、目标无法实现。究其原因,教师的指导没有到位,只有教师指导的高效才有学生分组活动的高效;只有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充分地思考,找到准确的指导路径,见机而为,学生才能在脑力劳动中畅游,享受思考所带来的成功感和满足感,提升研究性学习的热情。
一、预见:保障分组有效的基石
由于课题的确定来自于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和学生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代沟,如果教师凭自己的主观意识来设计研究过程,离学生的世界就会遥远,研究就会大打折扣,分组活动容易流于形式,缺少深层次的思考,学生无法享受思考所带来的快乐。
研究性学习每周一节指导课,预先的备课就要侧重于对学生分组的指导,指导的内容和形式从哪里来?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只有事先尝试,根据学生的小课题预先研究,沉下心去,以一个学生的眼光去研究,提前发现学生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难点、空白点等,才能为学生的分组活动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一)确定分组人数是关键
我们在开展教研活动时,模拟进行各类主题的分组活动,经过多次活动,得出了三种不同的分组类型:
1.动手操作型的分组,以6人为宜。如叶子采集、压干后就是整理,要将叶子根据不同的分类进行黏贴,6人活动最有效:两人一组,择叶、摆放、黏贴,既是流水作业,又有同伴相互的讨论和矫正。
2.思考型的分组,以4人为宜。如制作完叶子的标本册后,对于叶子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学生观察标本册,同时思考:从这些标本册中发现了什么?据此,学生制作关于叶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的问题册。这样的分组活动4人正好:人人都是观察者和思考者,1人记录,2人确定问题的价值:问题有无重复、有无偏题等,1人准备交流发言。
3.知识型的分组,以2人为宜。叶子的形状五花八门,但是也有着初步的分类,学生从实际的采集中发现了许多的类型,但是如何准确鉴定叶子的形状,他们急需一定的知识去支撑。老师提供相关的知识单,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然后填写阅读单,理清思路,重新构建知识结构网络。学生边阅读边轻声讨论,归纳重点,罗列因素,既有安静的思考,又有讨论的火花。2人的分组学习对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是最为适当的。
作为教师,要事先对指导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思考,确定每一节课中主要的研究内容,从而确定好分组人数,避免分组活动时出现闲人。这类闲人多半是平时不爱思考、怕动脑筋的学生,他们对于需要思考的事情从不会主动,反而想尽办法逃避,有了明确的任务,他们不得不和其他学生一样,去思考,去动手。因为有了合作伙伴,活动就降低了难度,避免学生不知所措、无所事事。慢慢的,他们也能享受到思考带来的快乐。同时,多变的分组形式有利于保持学生研究的新鲜感,他们期待着进入课堂,进入研究,用自己的思考尝试着发现和创造。
(二)预先搭设台阶是突破口
小学生的研究针对自己的实际生活,虽说是司空见惯的内容,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是学生凭自己的能力无法解决的,同时也是“跳一跳,够得着”的。这个学生的发展最近区,就是我们教师指导的首要内容。如果教师预先找到这个区域并设计好指导方案,学生的分组活动就会有明显的效果。每一次的成功尝试,都会增强学生分组活动的信心和研究的动力。
采集叶子看似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我自己在采集的时候才发现:事先没有准备,采集到的叶子放在哪里呢?随手存放、放口袋里,叶子容易变形;采集好要黏贴,那么多胡乱堆放的叶子,仅归类就花去了许多时间……这些预先发现的问题就成了指导课的重点。由于有了清晰的思路、科学的采集方法,学生的采集活动就不是盲目的,他们按照各自的兴趣点组建采集小组,课外的采集就有了浓浓的研究味。
二、隐藏:激发分组研究的热情
分组活动如果脱离老师的有效指导就很难真正开展,但是,教师的指导不能等同于管束,教师要将自己的意图巧妙地隐藏起来,让学生认为一切的活动都是自己的行动,一切的成果都是自己的发现,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
(一)关注习惯,我们也要成为别人的榜样
良好的研究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沉下心来,认真地投入到每一次研究中,发现新的规律,而不断的自我发现更是激发了学生研究的热情,这样的良性循环才会让我们的学生喜欢综研课,喜欢研究。
表扬和鼓励是教师指导的法宝,如何有效运用是教師指导时的关注重点。首先,教师要注重全班的成果展示,除了搭建学生展示的平台,关键是让学生感受活动的流程及其规范和习惯,可以说全班展示就是分组活动的浓缩版和标准版。其次,教师要将要求蕴含在对学生的表扬中,表现优异的小组就是习惯的标准。比如:分组活动时需要一个基础的习惯,那就是认真倾听。当有小组中的成员认真倾听,教师可以让全班学生暂停活动,将认真倾听的同学的表现加以表扬,同时明确倾听的要求。屡次明确的倾听要求就在表扬中成为一种风尚,使学生乐于模仿,良好的习惯在“我要”中形成。
(二)重视生成,将计就计另辟研究的角度
研究进入学生的内心后,他们的发现会别出心裁,虽然有时远离主题,但是这样的发现我们应该多多鼓励,这是研究的真谛:我有我自己的发现。教师指导时要正确对待来自学生的发现,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生成,对学生的研究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例如,在叶子的整理阶段,我们发现叶子制成标本后竟然霉变了。学生们很感兴趣,为什么同样的操作有的标本很漂亮,而有的竟然会霉变?虽说这不是我们研究的主题,但是,这个来自学生的问题他们很感兴趣,同时对于本次主题的研究无疑是一个强有力的科学说明,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整理的要点。于是,我们引进了科学课上的实验操作——空气和水的压缩现象,使学生在对比实验中反复对照,明确了制作标本时要保持叶子的干燥是第一要素,这也从科学角度解释了霉变的原因。
三、评价:提升分组研究的深度
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等的评价要慎之又慎,我们的评价直接决定着学生研究的深度。而只有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他们才会去观察、采访、调研,在研究中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否则所有的分组活动只是形式,徒增学生的负担而已。
(一)评价要因人而异
研究性学习的作业有其特色:长期作业,短线作业,综合各类学科特点的作业等。作业的目的是呈现学生在某一阶段研究的成果,既然是成果,那就允许成果的内容有深浅、形式有单一和丰富之分。作为教师,我们的指导作用最关键的一点是: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可能性,发挥每一个学生的长处,使每一位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动脑思考的快乐、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绩的喜悦。
研究性学习作业评价的基础是:让每一位学生形成一种意识——只要靠自己的努力呈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就是优秀。教师要允许学生在完成作業的时间上有快慢、合作中有多人。
教师的指导注重分析:作业的长处在哪里?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哪里?允许一次作业反复修改,允许学生寻找组内成员共同完成作业,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再次去充实和完善,直到学生的作业达到优秀的标准。
这一次的作业是给叶子的形状做名片,这一项作业建立在前期充分的资料收集上,然后选择一种叶子的形状,从多个角度呈现叶子形状的多样性。学生第一次上交的作业明显有差距:好的作业制作精美、内容完善、形式新颖,而另外一些作业粗糙、潦草。教师并不局限于给学生的作业进行打分,而是正好以本次作业为范例,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学习评价。优秀的作业是示范,粗糙的作业是靶子,对于粗糙的作业隐去其姓名,师生一起评价其缺陷及其改进的途径和措施,共同为作业的完善出谋划策。等学生的作业完善后,编印《叶子形状的名片》作业集,让学生的研究成果人人有展示的舞台。
(二)评价是承前启后
一次研究性学习由不同的小课题组成,一个小课题既是上一个课题的延续,又是下一个课题的基础。所以,教师的评价要做到:既是表扬和激励,更是对下一次研究的引导,将下一次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隐藏在评价中。
例如,叶子采集后就进入整理阶段,小小的整理活动需要学生拥有系统的思维,学会将叶子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归类:不同叶子的形状、不同叶子的颜色、同一叶子的不同形状、颜色,等等。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的整理是杂乱无章的。所以,在采集的作业评价时,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渗透“系统归类”的思想,将归类存放的作业作为样本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我发现这一类作业的优点,在碰撞中形成统一的标准。标准的形成就是学生思想的一种成熟和巩固,学生对于接下去的整理研究就有目的、有方向,新的知识结构在活动中形成。
在学生分组活动时,教师的高效指导是学生有效活动的保障。教师用自己的思考推动学生的思考,用自己研究的热情推动学生研究的热情,在师生共同的活动中,学生改变原有的思维,学会用研究的方式来学习和生活。研究性学习为学生的成长搭建了别样的舞台!
(责任编辑:韩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