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人奇
摘要:教师只有站立在儿童的立场,把握文本特点和散文的审美特质,在儿童阅读活动和体验之间建立学习的“脚手架”,才能使儿童在文本的情境中游历,情感与作者共鸣,心灵与作者共融,获得散文的审美体验,让生命课堂充满散文的“童化”意韵。
关键词:“童化”教学;小学散文;体验童真
小学阶段的散文按儿童文学划分,属于儿童散文。儿童散文是成人给儿童的,离不开童心、童趣,文本充满着童心稚气。这一阶段的散文以记叙真人真事、真情实景为主要内容,真实地抒发作者的心灵感受、生命体验,结构形式形散神凝,篇幅简短自由,注重意境表现。笔者以《搭船的鸟》为例,探究儿童散文教学的“童化”策略。
一、情韵——体验童真的情感起伏
生活中的人物、景物、事物触发了作者的情思,使之激动、沉思,诉诸文字,从而形成散文。这些文字中包含着作者的浓烈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表达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细腻而深刻,有的直白而鲜明,有的如泉水缓缓流淌,有的含蓄婉转,耐人寻味等。虽然作家表达感情的方法不同,千变万化,富有创造性,但赋予我们细细感受作者情感真善美的灵魂却是一脉相承的。
(一)角色朗读——体悟童情
课文中,“我”的情感是起伏变化的,在教学,可以借助与母亲一起乘船出行的“儿童”创设情境,进入“我”的角色定位,感受“我”情绪的波动和心灵的跃动。第一自然段是在平实的叙述,城里的孩子去乡下,是喜悦的,充满快乐期待,然而,途中的大雨却将“我”锁在小小的船舱里。“我”对身处狭窄空间是郁闷的、厌烦的、忧虑的,然而在如今的作者看来,它也是美的。故乡灰蒙蒙的雨中,一叶小舟在江上踽踽而行,如同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充满诗情画意,那是童年时代的记忆。这看似闲笔,却为雨后的天气晴朗、心情舒朗埋下伏笔。接着写见到翠鸟的惊喜,蓄积了真实情感。再细致观察,觉察到翠鸟的美丽、捕鱼的了得本事,更是由衷喜欢和称赞,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哦,我明白了,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 通过渐入角色的反复朗读,在字里行间紧贴“我”同感觉、同情感的脉动,领悟儿童心灵的真实和童稚的美丽。
(二)情境表达——童真对话
1.物我对话——走进童心。儿童与物相处、和物的交流时,把物当作生命,有一种物我不分的情结,喜欢用一种心灵的独白,与物对话,哪怕说的不着边际,对方听不懂,也不亦乐乎。这是儿童心灵的生命物语,是童心的流淌。本文连续两次对鸟的发问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这是郭风的童心所在。两次发问,自问自答、问中存答的背后,是儿童内心深处好奇心的释怀。教学时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后,可尝试把“它”改成“你”轻声读课文,就有一种新的发现与感悟,进入人鸟对话情境:你什么时候飞来的呢?你静悄悄地停在船头不知有多久了……不仅使学生心生怜爱,倾心关爱,而且让学生仿例发问,学习自问自答。如:你有没有被雨淋到了?那羽毛怎么是干的?你在等待什么?难道是要迎接我到外祖父家去……品读出一个儿童对鸟儿的关爱与奇妙遐想之情,如同对朋友一样的问候、关切,虽然没有回音,却胜似回音;如同雨中的一盏灯,给人以温暖……看似我望着鸟儿的心理活动,其实是一个儿童的好奇心在跃动,是心灵的物语。
2.留白对话——培养童言。散文语言的简洁、精练,留下了不少空白,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本文中除了作者初见翠鸟的疑问重重,仅两次发问、自问自答,但留给读者遐想的余地。此外,文中留白的地方有不少,如“母亲告诉我这是一只翠鸟”。母亲要告诉的一定不少,根据这样的空白,教师在教学时可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知识和课外资料,让他們拓展阅读《翠鸟》等,猜想母亲还告诉我什么,以母亲的口吻告诉同学。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仔细观察的视界,还可以锻炼言语表达。
二、趣韵——体验童真的观察视角
儿童与成人的兴趣点截然不同。儿童自有其兴趣所在,在成人眼里看似寻常无趣,对儿童来说却“少见为喜”。文中的“母亲”“船夫”就不像“我”“少见多喜”,不会因为这样一只寻常的鸟而激动、惊喜。儿童的情趣常常是“写”在脸上,但文本并不直白,而是在浅近的文字中蕴含深刻。本文作者童年初见翠鸟,凝神观察的惊喜跃然纸上,因此,诱发儿童的好奇心、融入作者的惊喜,是激发儿童学习兴趣的关键。具体做法如下:
(一)察之趣——平常之中引好奇
对大多数三年级的儿童来说,翠鸟并不多见。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播放翠鸟的小视频、展示翠鸟的图片或者实物翠鸟的标本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的翠鸟形象,引起他们心中之“喜”,并借助它引导学生观察,体会作者细致观察的特点或视角独特之处,注重取舍,突出特点,而不是面面俱到。
(二)理之趣——平实之中找矛盾
儿童散文中的理趣是一种蕴藏在单纯、生动、饶有趣味的形式背后的哲理。它贯穿于作品的叙事与抒情之中,带给儿童以形象生动、浅显易明的教益。在生活中,大多数鸟都是怕人、不敢亲近人的。而在本文中,这只鸟似乎不怕人。引导学生抓住这一似乎矛盾现象质疑:这只翠鸟为什么敢搭船,不怕人抓?是什么让它的胆子变得这样大的?这问题背后的道理和答案学生不难明了:这里的人们爱鸟;人不惊扰鸟,与鸟和大自然和谐相处,鸟儿就亲近人,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快乐。这背后不就是作者爱鸟爱家乡的表达吗?爱的旨趣就在这浅见的言语间含蓄流淌。
三、诗韵——体验“童化”的诗意表达
散文与诗就是一对孪生姊妹。优秀的散文之中不乏诗歌的韵律、节奏美、情境美等神韵。冰心在读完《搭船的鸟》后,发出这样的感慨:“以孩子的身份,来写他周围的山水和人物,笔法是那样的浅近、朴素、清新,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使我有一种‘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因此,教学时应引导儿童发现诗人,发现和感悟诗的韵味,体悟散文的诗意美。
(一)比较,让美更纯粹、鲜明
教师应该引导儿童通过比较性学习,这样才能让他们的眼睛变得更敏锐,感悟更细腻,辨析更鲜明。因为没有深入比较是不易领悟作者语言的魅力的。本文可以结合“留心观察”这一单元重点训练项目,通过多种方法比较,让学生在一次次比较中,深化认识作者观察与表达的独特视角。首先,结合生活经验和图片,说说鹦鹉的漂亮之处;翠鸟,是哪儿比鹦鹉更漂亮?再通过观察翠鸟的标本或图片,让孩子有序地说说它的样子,和作者的文字比较。其次,同样写翠鸟的外形之美,感悟作者的个性化语言和写作的方法,引入《翠鸟》课文的片段,朗读比较这两种表达有什么不同?作者少写了爪子、眼睛,似乎没有那么细致,但在这不同中体现了作者的个性表达、有的放矢的写作特点。
(二)排列,让诗的意韵更浓厚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诗歌韵味,可以将课文做适当的变形排列,在形式上就有了诗的韵律,再引导学生品味诗的审美意蕴。如:
母亲告诉我,
这是一只翠鸟。
哦,我明白了,
这只翠鸟
搭了我们的船,
在捕鱼吃呢。
短短几行诗,内涵丰富。显然,母亲对翠鸟是熟悉的,我却是初次的偶遇。可能母亲告诉我许多关于翠鸟的知识,然而最让我沉迷的是翠鸟捕鱼的智慧,翠鸟的精明——“搭便船”,做好自己的事情。好风凭借力,智鸟善搭船。这是难忘的偶遇,是美丽的生命邂逅,我们又是多么愿意它搭我们的船呀!
(三)表达,让诗的童韵更贴近
儿童散文是一种非常优美的自由文体,对语言的要求相当高。儿童散文同样有自己的语言特色。优美活泼的语言充满活力,有很强的感染力,但是朴实、简约的语言同样具有独特的魅力。本文没有刻意雕琢、繁缛华丽的语言,有的只是朴素、简练、浅显,甚至是儿童口语化的语言,但是不失含蓄、隽永、纯真、深沉、睿智。如:文中“后来”“一下子”“一会儿还”等词语贴近儿童,亲切如出自口,仿佛都是儿童自己的常用口语,使儿童有很强的亲近感、认同感。因此,朗读时可以感受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感,进行仿说练习,用自己常用的词“一下子”“一会儿还”说话,感受出口为文的朴素韵味。
(四)咀嚼,让含蓄更明朗
诗意的语言只有不断地反复品味,才能深度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和意韵。如,“哦,我明白了,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这句话既是篇末点题,又凸显了作者用词造句之精妙。教学时引导紧紧抓住“搭”字分步深入理解和感悟。首先,“搭船”的“搭”在字典中的释义是“乘坐”。教师可让学生通过用“搭”字组词积累,辨析其在生活语境中的不同意思,如“搭架子,搭肩,搭便车,搭话,搭伙”等。这样可帮助学生识别其在本文中的语义做铺垫。其次,理解“搭”拟人化的情感。“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呢。”这句话中的“搭”有“搭便车、占便宜”之意,这看似嗔怪之中有欢喜、喜悦的情意。受课文语境的影响,题目“搭船的鸟”的“搭”也就不只是本义的意思了。再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为什么不用“《翠鸟》”为题?这样不是更直接、更一目了然吗?学生在熟读课文后就能明白:“搭船的鸟”这一题目显得含蓄,引发人生疑思考,令人浮想联翩,吸引人迫不及待想读课文。一个“搭”字的背后隐含着言外之意:这只会搭船的鸟,有不寻常之处,是多么有灵性啊!最后,领悟语义背后的儿童情意:这是一个儿童在一次旅途中的重大发现。这么美丽的鸟,还会搭船捕鱼,对于“我”是少见的,这是童年一次难得的偶遇,是独一无二的、难忘的遇见。这儿童的情思,不正是作者对故乡的难忘和怀念的自我表白吗?
总之,散文“童化”教学关键就在于教师要成为儿童,用自己的童心温暖童心,用儿童的好奇唤醒好奇,用儿童的单纯一同感受,用儿童的心灵一同思考、想象……时时以儿童的学为中心,以源自儿童天性的教学方式,走进文本、会话文本、會话真实,才能使儿童在情感上、审美情趣上获得更多的认同,产生共鸣,实现心灵的真实成长和素养的提升。
(本文系省级课题“小学语文新教材(统编版)创新使用微格研究”系列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ZS180233)
(责任编辑:韩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