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亚斌 刘东
通过分析工科类专业教育在“课程思政”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专业课中开展思政教育的途径,并以实际成功经验和做法揭示了在理工类专业教育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实际效果,探讨了课程思政的解决路径,对于全面提高高校工科类专业教育与思政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对于工科类专业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一个误区,认为“价值引领”不属于专业课讲授的范畴,是“思政课”的任务和责任,专业课程只需传授技术和能力培养。这是“思政课”与专业课程之间产生“两张皮”现象、各门课程之间“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合力难以形成的一个重要根源。特别是工科类专业教育,其主要体现在:教师上课时仅注重传授专业知识,而忽略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教师的德育意识不强;教师在传授各门专业课程时,没有注重挖掘各门学科背后蕴含的政治资源;同时高校的管理部门在政治教育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的协同机制。如何让思政课程转换为“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值得我们去思考。
“课程思政”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就是“无源之水”,缺少了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是“无本之木”,忽视了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问题。新时代,学生的思想非常活跃,他们接触到的信息量也很大。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价值观是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老师的正确引导至关重要,但如果作为专业老师认识不到这一点,教育的效果将无从谈起。邓小平曾经说过,“中国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说的失误不是专业教育,而是思想政治教育。
2.1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脱节
就理工类课程而言,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对应,会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要点,特别是掌握技术手段,强调学生了解、掌握运用方法、作业流程等。工科课程更加强调教育重点在技术和知识层面的“工具理性”,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而价值理性强调的是动機的纯正性和选择手段的正确性。由于学科特点,理工科专业对于工具理性的过于强调可能更加需要从“课程思政”的视角予以纠正。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脱节是工科类专业自身的独特属性,亟待解决。
2.2 教师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步伐
进入新时代,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开始显现,专业课老师认为自己的主要职责是将专业课程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甚至有些老师会认为在专业中进行思政教育是不务正业的。如果专业课老师抱着这种态度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而不注重学生素养和能力的培养,那么专业课程也就失去灵魂。老师应该意识到,工科类大学生不但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而且健康的人文情怀是学好专业课必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塑造科学精神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学生只有专业技术知识,而没有健康的人文情怀或工程伦理道德,他潜在的危险比没有专业知识的人更大。
2.3 教学手段需要创新
随着慕课、微课、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的兴起,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受到挑战。目前多数老师还采用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从头到尾灌输的都是专业技术知识,缺乏工程伦理及科技兴国成就的展示。单一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从心理上产生了“疲劳”,甚至是抗拒,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在教学载体方面,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自然科学学科之间的协同发展机制,这方面还有很大空间,需要不断创新。能否精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应用到现实的教学当中,工科专业任课老师在这方面的日常训练和思考还比较欠缺。以课程思政的教学手段,回应学生的需求,采用新型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爱国热情势在必行。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实践工科类课程与思证课同向同行,是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途径。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对毕业生提出12条毕业要求:包括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等。这12条要求中涉及到个人素养就有很一大半,如果单靠技术层面或思政课程都是没法达到的,需要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遵循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通过课程思政逐渐培养,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3.1 加强教师自身道德修养,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习近平指出:“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作为专业课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展现出自身的正能量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比如要备课认真负责、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解答,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言行举止得体大方等。
完善对课堂效果评价体系,适度增加对课堂育人效果的评价的权重。比如在教学质量评价中,以课堂满意度为基础,考察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教师评聘考核机制中,把师德作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把以专业技能教育为载体的思政教育明确纳入教学体系和考核体系,是解决专业课程重教学、轻育人的有效措施。
3.2 严格课堂把控
老师上课的时候,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一些小毛病要及时纠正,引导学生规范其行为准则。比如学生上课玩手机、说话、迟到等行为,作为老师如果放任自流,一方面会对想学习的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久而久之,老师也会在学生中失去威信。“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成”,“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这些都是古人用亲身经历而得出的至理,在今天也是被再次验证了的。对于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小节都要高度重视,及时处置,否则,小事、小节也会酿成大麻烦。
3.3 多元化课程思政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在大学已经相当普遍,在制作多媒体可见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思政元素,可以设置一些与课题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作为插图,或课程引导。在制造类专业讲授相关内容时可以插入一段《大国工匠》的视频,激励学生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弘扬爱国精神,凝聚爱国力量,激发学习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3.4 专业教学与思政协同
工科类专业课程教学中会遇到很多原理的内容,如果单纯讲原理可能会很枯燥,但如果巧妙地把思政内容渗透到专业学习中就会生趣不少。例如《流体力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伯努利方程”,因其动压和静压的总和不变,当动压大的地方,静压就会变小。讲到这儿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说,每个人一天只有24小时,如果用在玩游戏或睡觉上的时间多了,自然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就会减少,所以不要把时间都耗费在无用的事情上,不要虚度光阴。
案例教学,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方法,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通过一些有趣、通俗的生活案例揭示专业背景或专业实质,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授《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的时候插入《大国重器》的视频,分析每一个国之重器都是由成千上万的机械零部件组成。建设祖国未来的重任最终都要落实到当代大学生肩上,如果学不好专业基础知识,何来国之重器。又比如,在讲授《工程经济》这门课时,当讲到国民经济评价中的效益时,结合一些腐败案例,分析其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社会效益,最终走上犯罪道路,警示学生,有些红线不能踩,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作为一名高校的专业课任课教师,要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把对学生的具体毕业要求落实到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严格课堂把控课堂秩序,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思政内容,把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地协同起来。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适时嵌入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让每位学生深深扎下爱国情怀。
资助项目:西南科技大学教改项目,编号:19xn0055。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