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活元素,增效小学数学教学

2020-07-17 16:20巴凤芹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26期
关键词:生活元素教学效率小学数学

巴凤芹

【摘要】数学的抽象性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绊脚石”,很多学生提起数学学习就苦不堪言。为此,广大数学教育者不断研究降低数学学习难度的方法,他们发现将生活元素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厌学”情绪,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数学本来就是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一门学科,生活化的教学是数学回归本质的体现,能够缩短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浅谈一点自己的理解,以期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元素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6-0013-02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曾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使数学变得更生动、更有效,更有活力。为了使得小学数学更通俗易懂,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很多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仍习惯理论说教,一味追求学习结果,忽略过程的重要性。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通过题海战强化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甚至研究各类数学试题的解题技巧,让学生生搬硬套。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效果却不甚理想。甚至还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使得数学教学长期处于低效中。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将数学教学凌驾于生活之上,架空数学,让学生对很多知识不能很好的理解,只能凭感觉做题。数学知识灵活多变,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适应数学学习的需要。因此新课改后的教学模式更贴近生活化,让学生在感性的生活背景中充分理解、消化和吸收,强化教学效果。

二、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的教学策略

1.课堂导入生活化。

导入作为新课学习的第一步,直接关系着新课的教学效果。好的导入能够聚焦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对新知识的探究中。很多教师在充分认识导入重要性的基础上设计了很多精彩的导入方式,如游戏、猜谜语等,其中,生活化的导入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事物为材料,能够较好地将学生与教材融合在一起,是增强导入效果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

例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位置》一课时,为了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引发他们对位置的关注,教师就地取材,以学生所在的位置为切入点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的前后分别是谁?”这一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教学氛围。学生很快说出自己前后的同伴名字。“那你能说说你在谁的前面、后面吗?”换一种提问思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对性,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生活化的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为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使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对问题的探索热情进入新课的情境中。如在六年级数学《折扣》的导入中,教師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购物”出发,用“商场打折”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对“折扣”这一概念的探讨。“打折就是现在的价钱比原来便宜”“如果打八折就是原价100元的衣服现在80元”……。面对学生的种种猜疑,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肯定或否定答案,而是让他们带着猜测、好奇进入新课的学习中,学生为了解惑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并努力提取有效信息,寻找问题答案,听课效果自然比较理想。由此可见,生活化的导入是开启思维之旅的有效途径,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教师要在充分认识生活化导入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实施生活化导入,为提高教学效率做好充分的准备。

2.教学情境生活化。

心理学表明,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越接近,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越高。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主动探究,发现数学规律。并在这一过程中感知数学与生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关系,培养他们留心生活、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

例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平移和旋转》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初步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区别两种不同的运动变换,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课件为学生呈现滑梯、汽车行驶、电梯、转动的风扇、车轮等。熟悉的场景让学生如临其境,走进丰富多彩的图形变换世界。毫无疑问,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有效唤起。教师顺势提问:“这些运动有什么特点?”这一问将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表象带入深层次的思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认真观察,他们发现滑梯、汽车行驶等这些物体的运动都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转动的风扇、车轮等运动方式是绕着一个点进行的。从而从本质上区别平移和旋转,突破教学重难点。正是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才使得他们在探索中初步形成空间观念,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生活化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突破思维盲点,找到正确的解题途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在四年级《小数》的学习中有这样一道数学题:文具店购买了150支铅笔,每支的批发价为0.1元,每支售价为0.25元,求这批铅笔一共赚了多少元?学生有用0.1×150的、有用0.25×150 的。显然两种做法都不对,究其原因还是他们生活经验缺乏,对“批发价、售价”这些关键词语不是很明白,出现理解偏差,导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为了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打破学生的思维障碍,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展。具体措施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文具店的“销售员”和“顾客”,演绎“销售员”从进货到售货的过程,在直观形象的表演中学生明白“每支铅笔赚的钱=每支铅笔的销售价-每支铅笔的批发价”, 0.1×150得到的是批发的总价钱,0.25×150是销售的总价钱,中间差才是赚的价钱。就这样,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学生不仅对批发价、售价等这些数学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还找到错误的原因,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3.课堂提问生活化。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还能拓展思维的深度。其中生活化的提问能够引发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深度思考,更好的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教师可以结合学习内容设计生活化的问题,让课堂教学富有生活气息,从而加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特性》一课时,教师先为学生播放生活中的三角形事物,像自行车的车架、篮球架、三角凳等。接着提问学生:“设计师在设计这些地方时为什么要用三角形呢?”这一问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他们对三角形的深度思考。当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三角形的稳定性时,为了强化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教师还可以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设计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问正好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学生想到很多,如活动黑板的低架、铁塔、晾衣架等。使学生体会三角形的应用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感受三角形来源于现实生活,任何知识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同样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对数学学习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学习,保持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提问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增强提问的艺术性对于激活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氛围、推动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生活化提问就是提问艺术性的体现,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如在《三角形的分类》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有充分的了解,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一个三角形的藝术玻璃被遮住一部分,只露出一个锐角,这个艺术三角形玻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吗?”学生有的说一定是,有的说不是。双方就这一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最后他们一致认为不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可能是直角、也可能是钝角。教师继续提问:“露出的角是什么角就能确定三角形艺术玻璃的形状?”就这一问题学生之间再次展开讨论,经过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交流,学生最终认为“露出的角是直角能够确定是直角三角形,露出的角是钝角能够确定是钝角三角形。”这样学生在生活化问题的引领下,展开一次次的思维洗礼,在不断的合作探究中对三角形的特征有了本质上的理解,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提高。

4.课后练习生活化。

练习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学到的知识流于表层,要想使其深深扎根于脑海里,就要经过一定的练习,通过“量变”引起“质变”。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为学生布置大量的理论练习题,这样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激起他们的厌学情绪,不利于数学教学的全面推进。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多为学生设计一些生活化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内化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想方设法计算出圆形花坛的面积。学生对于这一生活化的练习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实际练习中,他们发现要想算出圆的面积,需要测出圆形花坛的半径,但花坛太大了,该如何测量呢?经过合作探讨,他们想到可以在花坛上面相隔一定的距离摆放花盆,利用间隔距离与间隔数算出圆的周长,从而得出圆的半径,最后算出圆的面积。经过这一生活化的练习,不仅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还加强他们对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生活化的练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还可以让他们对数学公式进行灵活变形。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鱼缸、烟筒的表面积。学生在实际的运用中发现,长方体的表面积有时候只需计算五个面的面积、有时候只需计算四个面的面积,从而对表面积公式进行灵活变形。完全表面积公式=2(ab+ac+bc)。不完全表面积公式=ab+2ac+2bc或2ac+2bc。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元素丰富课堂教学,让数学知识更贴近生活,将学生从单一、机械的学习中解决出来,让他们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在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中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安爱弟.让数学回归生活——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J].新课程(上). 2016(08)

[2]张俊英.浅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新课程(小学). 2015(02)

[3]徐晶晶,佟雪峰.小学数学教材生活化的内涵、价值及现实困境[J].亚太教育. 2016(31)

[4]潘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解决策略[J].辽宁教育. 2018(09)

[5]汪钊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探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06)

猜你喜欢
生活元素教学效率小学数学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融合生活元素,促进作文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