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巧玲,李文珊,吴晓晶,胡旭珍
围绝经期是从女性卵巢功能开始衰退到绝经后一年的时间段,由于特殊的生理变化,常经历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变化,包括血管舒缩、泌尿生殖道萎缩、关节疼痛、情绪改变、失眠和性功能障碍等,上述变化又会影响睡眠、情绪、注意力和性活动等,故患者通常表现为月经情况改变、焦虑及抑郁等情绪变化、性欲降低或慢性失眠等不适症状[1]。此外,围绝经期也是各类妇科疾病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及阴道不规则出血等各类妇科疾病的高发期[2]。目前对围绝经期的治疗主要以激素替代治疗为主,但不良反应较多,如单纯的雌激素长期使用会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而与孕激素联合使用则乳房胀痛等不适症状发生率又会增高,因此,激素替代治疗的不良反应在影响临床疗效的同时也限制了该类药物的应用[3]。
近年来研究[4]显示女性围绝经期症状多与个体的体质密切相关。由于女子在不同的生理阶段,其体内的气血变化不同,故因五脏精气盛衰导致出现不同的体质特征。而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将个体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共9种类型,其中除平和质外,其余8种体质均为偏颇质,且实际中以复合体质最为多见。中医学历来重视体质在疾病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体质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灵枢·百病始生》篇有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现代医学也认为,不同人群的体质差异决定了对某些疾病的易罹性及疾病发展演变的倾向性。因此,有必要对围绝经期女性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进行总结和思考。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银川地区处于围绝经期-绝经期的妇女展开调查研究,分析不同体质女性围绝经期症状严重程度及其特点,以期为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药干预提供有效指导。
1.1 一般资料: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按照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1月-2018年12月共5年时间内在银川市中医医院及银川市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三区的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北安社区卫生服务站、碧水蓝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银新苑社区卫生服务站、清水湾社区卫生服务站、朔方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并进行体质辨识的年龄在40~55岁的1 370位围绝经期女性为调查人群,签写知情同意书并参与问卷调查。纳入标准:年龄在40~55岁之间的围绝经期女性。排除标准:患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性疾病不能完成调查问卷内容者;中医体质调查资料填写不完全者。
1.2 问卷调查内容:参考文献[5],通过一般情况信息采集表、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KMI)、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采集相关数据。一般情况信息采集包括:年龄、民族、职业、文化程度及月经史、婚育史、既往妇科疾病史和手术史等。其中KMI量表共13个项目,每项症状按严重程度分为0~3分,0分为无症状,1分为轻度症状,2分为中度症状,3分为重度症状。严重程度得分与加权系数相乘得出每项症状评分,各项得分相加得出总分。出汗潮热的加权系数为4,感觉异常、失眠、紧张焦虑及尿频尿急的加权系数为2,其余症状系数均为1,总分范围为0~63分。总分≥7分则判定存在围绝经期综合征。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参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5]制定,由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个亚量表构成,每个亚量表中含6~8项,每项按5级评分,依据标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并判断体质类型。
2.1 调查人口学特征:在所调查的1 370例对象中,40~44岁占32.85%,45~49岁占37.45%,50~55岁占29.70%;汉族占60.15%,回族占38.03%,其他民族占1.82%;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占13.36%,中专或高中占22.26%,初中占37.30%,小学及以下占27.08%;已婚占90.80%,离异占4.89%,丧偶占4.31%;从事脑力劳动占42.12%,体力劳动占57.88%;肥胖占3.72%,超重占18.18%,体重正常占72.63%,偏瘦占5.47%;未绝经女性占26.28%,围绝经期女性占45.55%,绝经期女性占28.17%;曾患或现患糖尿病占10.58%,患高血压占34.31%,患冠心病占28.25%,患子宫或卵巢疾病占28.91%。
2.2 体质分类及基本情况:在总体调查对象中,平和质383例(27.96%),偏颇体质987例(72.04%)。在偏颇体质中,单一体质424例(30.95%),复合体质563例(41.09%)。单一体质中,气虚质169例(12.34%),阳虚质73例(5.33%),阴虚质21例(1.53%),痰湿质45例(3.28%),湿热质21例(1.53%),血瘀质14例(1.02%),气郁质54例(3.94%),特禀质27例(1.97%)。
2.3 不同体质围绝经期综合征人群KMI及症状严重程度比较:与平和质人群比较,偏颇体质人群KMI评分升高(P<0.05),偏颇体质中,气虚质、痰湿质、气郁质、特禀质及复合体质人群诸不适症状发生率升高(P<0.05)。具体而言,阳虚质、复合体质人群的轻度症状发生率较平和质升高(P<0.05),阳虚质人群的中度症状发生率升高(P<0.05),偏颇体质中除阳虚质外其余体质类型人群重度症状发生率较平和质升高(P<0.05),见表1。
表1 围绝经期综合征人群KMI及症状严重程度比较
2.4 不同体质人群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发生率比较:偏颇体质中,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痰湿质、特禀质、复合体质人群出汗潮热、感觉异常、紧张焦虑、忧郁、眩晕、关节痛、头痛、心悸、皮肤蚁行感及尿频尿急症状发生率较平和质升高(P<0.05)。气虚质人群上述不适症状发生率较其余体质人群升高(P<0.05),且失眠、疲倦乏力症状发生率升高(P<0.05),见表2。
表2 围绝经期综合征各项症状发生率
项目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复合体质F(χ2)值P值例数(n)38316973214521145427563关节痛[n(%)]49(12.79)52(30.77)*21(28.77)*5(23.81)22(48.89)*10(47.62)*4(28.57)33(61.11)*18(66.67)*197(34.99)*103.336<0.05头痛[n(%)]52(13.58)83(49.11)*34(46.58)*9(42.86)*24(53.33)*13(61.90)*3(21.43)38(70.37)*20(74.07)*214(38.01)*158.541<0.05心悸[n(%)]130(33.94)125(73.96)*54(73.97)*14(66.67)*28(62.22)*12(57.14)*8(57.14)40(74.07)*19(70.37)*421(74.78)*186.605<0.05皮肤蚁行感[n(%)]31(8.09)107(63.31)*52(71.23)*10(47.62)*21(46.67)*9(42.86)*10(71.43)*32(59.26)*16(59.26)*339(60.21)*316.143<0.05尿频尿急[n(%)]17(4.44)69(40.83)*39(53.42)*8(38.10)*11(24.44)*7(33.33)*5(35.71)*13(24.07)*8(29.63)*154(27.35)*247.594<0.05
2.5 平和质和偏颇质围绝经期人群基本情况比较:与平和质人群比较,偏颇质人群中患冠心病、子宫或卵巢疾病比例升高(P<0.05),其余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颇质未绝经人群比例较平和质升高(P<0.05),其余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平和质和偏颇质人群基本情况比较
围绝经期是妇女较为特殊的阶段,绝经前后性激素水平明显降低导致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现代医学研究[6]证实,围绝经期女性体内卵巢功能衰退,导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紊乱,引起血管舒缩因子、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及自由基失衡等,从而出现一系列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症状群。最常出现的症状有月经紊乱、潮热盗汗及情绪异常等,同时伴阴道干涩、尿频尿急或遗尿等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7],绝经晚期常发生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等。治疗中根据围绝经期女性出现的不同症状对症治疗,但基本原则以激素替代(HRT)为主,同时可口服钙剂、维生素D、已烯雌酚等非激素药物[8]。上述激素替代及口服非激素药物治疗取得显著疗效,可有效缓解围绝经期女性症状。但上述治疗一方面产生激素依赖性现象,另一方面也可出现激素治疗的不良反应。
体质是机体在先后天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形态、结构、功能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质。中医学认为个体体质的差异是内在的脏腑气血、阴阳等在外界的直接反映,既体现了个体的整体特征,也是影响疾病发病及诊治的基本因素。中医体质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如《灵枢·五变》中言:“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已较为明确地提出不同体质类型发病的特点。与此同时,后世医家对此也多有发挥,理论体系不断发展。经当代王琦教授团队研究总结后,其理论构架及分类等不断完善,并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因此,了解某种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点对疾病的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正如明代张太素在《太素脉秘诀》中言:“大凡治病,先看其病人之形肥瘦,候其气之盛衰。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急泻未利,急补缓补,皆疾病之紧慢,用法治之乃全矣。”
围绝经期女性出现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先后次序不同、持续时间各异,且症状及严重程度与患者体质、健康状况、社会心理、情绪及生活环境等密切相关[9]。中医学对该特殊生理时期出现的症状有独特认识,中医理论认为女子更年期正值七七之年,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冲任二脉亏虚,精血不足,气血失调,脏腑失于濡养,阴阳失衡,导致女性体质偏颇,形成肾虚、冲任不和等生理性体质特点[10]。因此,肾气衰惫常作为围绝经期各种不适症状发生的始发因素,而体质因素才是发病的关键因素,这也是中医“因人制宜”思想的最直观体现。中医学以“治病求本”为特点,关注发病人群体质因素是治疗疾病的先导。故从中医体质学视角审视围绝经期症状,治疗中首重辨别体质,以此为基础辨证治疗,可提纲挈领、执简驭繁,为该病治疗提供新视角。
本研究观察近五年银川地区围绝经期女性中医体质分布特点,结果显示被调查围绝经期人群以复合体质占多数,且单一体质类型中以气虚质最为常见,其余体质类型依次为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及血瘀质。由此可见体质排名中以气虚质、阳虚质为主。由于宁夏地区深居内陆,大陆性寒冷气候特征典型,银川市三区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全年降水量偏少,气候较为干燥,这种特殊的自然气候特点影响人群的体质特征,寒邪耗气伤阳,则多以气虚及阳虚体质为主,此两种体质以脾气虚、肾阳虚为主,与本调查结果相一致,可为临床围绝经期各类不适症状的治疗提供参考。
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偏颇体质人群KMI评分升高,且气虚质、痰湿质、气郁质、特禀质及复合体质人群诸不适症状发生率升高,提示不同体质类型的人群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率不同,且属于气虚质的患者围绝经期各类不适症状发生率较其余体质人群升高,失眠、疲倦乏力症状发生率明显升高。此外,偏颇质人群中患冠心病、子宫或卵巢疾病比例升高,未绝经人群比例较平和质升高,说明偏颇质女性更容易发生上述疾病,推测原因可能与围绝经期女性患者卵巢功能减退有关。因此可以看出,银川地区围绝经期女性体质以气虚质、阳虚质等偏颇质体质为主,这种人群最基本的体质分布类型对疾病会产生重要影响。故本研究结果可为银川地区本病的治疗提供新的参考,同时体现了临床治疗时体质辨识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银川市三区围绝经期女性症状表现与中医体质间存在明显相关性,对该阶段女性治疗中首先以中医体质学内容为基础开展体质辨识,结合现代医学治疗手段,从疾病根本上改善和预防围绝经期综合征,为各种不适症状的治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