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2020-07-17 08:13仲泓宇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困难

仲泓宇,刘 佳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这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紧随其后,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扩大学生资助范围,使资助工作更加精准有效,切实把党和政府的资助政策精准落实到位。显而易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已经成为国家整体资助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如何精确认定贫困生、做好贫困生“个性化”帮扶,是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难点之一。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生资助工作已成为常见的做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明确指出,“要加快进行学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信息化建设”。对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来说,如何有效运用大数据思维、切实推进资助育人的“精”和“准”融合,是值得深思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存在问题

(一)贫困生认定不够精准

精准认定,是精准资助的前提。精准认定则需要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把贫困生从众多学生中有效识别出来。通过调研发现,精准识别、准确定位,是高校学生资助实践过程中的长期难题。同时,缺乏人文关怀的“比穷”和“晒惨”方式,又与学生资助的初衷相违背。一般高校贫困生的认定流程是学生填写《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申请建档登记表》,持加盖家庭所在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公章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或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报班主任老师审核,并对所提供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做出书面承诺。班主任老师组织班级民主评议小组进行讨论,再报所在院(系)的学生认定工作组审核,最后报至学校进行贫困生等级认定。学校对申请材料采取“四级评议”,即:班级评议、年级评议、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评议、学校资助管理中心评议。但在实际中,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由于害羞、自尊心较强等各种原因,并没有申请资助,而是企图通过兼职打工来解决问题。这些学生一般都是家庭非常贫困的建档立卡生。然而,有些学生家庭情况尚可,却为了获得贫困生补助而故意夸大家庭困难,不如实报告家庭情况。这样的贫困生认定过程,不仅导致了贫困生认定不精准,而且也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违背。

(二)贫困生帮扶(内容和方式)不精准

精准帮扶,这是精准扶贫的关键。贫困生识别出来以后,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贫困生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效果。精准帮扶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方针。针对不同学生及其家庭的不同需求,只有精准帮扶才能解决不同困难。《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教财厅〔2016〕6 号),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办法做了进一步完善,对认定方式进行了进一步改进。文件明确指出,“分配资金和名额,不能搞简单的划比例、‘一刀切’”。但是在高校实际资助过程中,完全根据文件来,根据学生困难程度分档资助等比较机械化的资助措施还比比皆是。

目前以“奖、贷、助、勤、补、减、偿”为主体的多维度资助体系已成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常态,对于高校贫困生的帮扶我们主要是物质上的帮扶,而缺少精神上的关心。贫困生的精神贫乏较之经济困难更具内隐性、深层性与根本性。因而,扶贫须先扶心,解困的重点在于解心,扶助的目的在于成才。很多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带来心理压力,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障碍,变得性格孤僻、内向、胆怯,自信心严重不足。在遇到问题时,多采取逃避、自我消化、封闭的方式去处理,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从而影响其学业成绩。有些贫困生由于家庭突然遭遇变故,如重大伤亡事件或家庭关系处理不当而改变对人生观、价值观的看法。“脱贫最重要的是思想脱贫”。可以说,资助工作不能仅局限于为学生提供物质帮扶,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进行精神引导,帮助学生实现思想脱贫,让资助工作融入到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

(三)贫困生过程管理不精准

精准管理,这是精准扶贫的保证。一是贫困生信息管理不够精准。高校需要建立贫困生的信息化档案,将贫困生的基本资料及动态情况录入到系统,实施动态管理。而能真正做到建立贫困生信息网络系统和动态管理的高校并不多,这就会导致贫困生的管理不够精准。例如,因遭受自然灾害、重大疾病、突发事故等突发情况家庭致贫的学生,没有及时予以认定。同样对于家庭经济明显改善的学生,在核实情况之后,应酌情予以调整困难档次或者退出贫困库。但是由于缺少这样的动态过程管理,并没有实现贫困生有进有出,贫困生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也存在漏洞。二是贫困生资助管理不够精准。目前高校有“奖、贷、助、勤、补、减、偿”为主体的多维度资助方式,而每个学生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资助,这点上,不同高校都有不同的规定。很多贫困生除了拿到国家的助学金以外,还会选择勤工俭学的岗位来贴补家用,有些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会获得各类奖学金。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会带来一些问题,有些学生出于一己私利,缺乏诚信意识,钻空子。有些因为老师的主观意识,将一些奖学金,勤工俭学的岗位给自己比较欣赏的学生,从而导致不公平的现象出现。三是贫困生资助金发放时间不够精准,有的学校不能做到在学生有需要时把资助资金发放到他们手中,经常出现一拖再拖的状况。或者每次发放助学金的时间都不固定,这会让一些贫困生在学习生活中很窘迫。

二、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探索性尝试

(一)开展隐形资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全国高校中最先开展“隐形资助”的资助方式。学校采用分析学生校园卡消费数据的信息化手段,筛选出消费金额偏低的贫困生,通过向相应学生直接打卡的“隐形资助”,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更有尊严地接受资助。广西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采用“人脸+指静脉+身份证”三结合的信息化技术,精准识别受助学生,并实现了与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认证系统的无缝对接。长安大学为保护学生的隐私和自尊心,采用隐性资助的方式帮助困难学生。学校通过大数据软件分析学生一卡通消费情况,选出消费指数不高的贫困生,给他们送上“意外的幸福”。该校学生资助教育中心主任欧阳韬说“我们给消费指数不高甚至为负的贫困生一卡通中汇入400 元到800 元不等的生活补助,总额达35万元,近600人受益。”

(二)寻求社会资助

“数据显示,2015 年,政府、高校及社会各界共资助高校学生4141.58 万人次,资助总金额847.97亿元。其中,财政资金431.45 亿元,占2015 年度资助总额的50.88%。而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捐助资助资金19.99亿元,占比仅为2.36%。”在社会资源获取方面,各地各校差距很大。清华大学从2006年开始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采用以“需求为原则”的资助措施。即学生对经济需求有多大,学校就提供与之相对应的经济支持。通过加大学校资金的投入,拓宽校友和社会各界的筹款渠道,清华大学在2009年便实现了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基本求学费用的全覆盖。根据该校某毕业生资助单显示,大学4年中,学生本人累计收到了各类资助5.1 万元(全部为无偿资助),其中社会资助占资助总额一半以上。

(三)试点智慧资助

为了解和掌握学生在校期间的真实消费情况和总体经济水平,安徽省教育厅从2017年开始试点高校“智慧资助”模式。即利用大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同时进行数学建模,从而帮助资助工作者发现“隐性贫因”与疑似“虚假认定”的学生,提高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精准度和公平性。其中,作为试点高校的安徽大学自主研发了“学生就学经济压力测评”系统,经过反复测试和论证最终形成“全校一把尺子”的经济因难生认定标准,并首次在2018 级新生中成功运用。这套系统通过采集学生家庭“收入”“资产”与“支出”“欠债”等维度信息,准确计算出每名学生的就学经济压力指数,将助学金指标按照学生“就学经济压力指数值”进行分配,彻底打破了原先资助资源“按比例”“一刀切”的分配模式。与此同时,该校还在进一步设计“精准识别”工作闭环系统,积极构建“有感知”的智慧资助。

(四)推动数据“云平台”资助

扬州大学活用数据“云平台”推动资助“精准化”。首先,动态更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扬州大学组织全校辅导员不断学习数据库的使用和维护方法,动态更新学生信息,全面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助情况,合理分配各项资助名额。其次,依托数据库,不断改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学校采用数据指标与考察调研相结合的办法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时,依托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进行座谈,定期安排辅导员(班主任)开展家庭困难学生家访活动,深入实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和当地物质生活水平,为学校精准资助提供详实的资料。最终,尝试建立动态困难认定机制。扬州大学坚持将常态困难认定和突发困难认定相结合,每年定期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同时,全年对于家庭发生突变,遭受自然灾害等事件的学生,及时关注,动态更新“数据库”。

从上述高校在精准资助工作的积极尝试和探索来看,他们做了很多开创新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给了其他学校很多启示去探索适合自己的精准资助教育体系。

三、构建新时代高校大数据精准资助教育体系

当今世界正在走入大数据的时代,大数据以其数据类型多、数据量大、应用价值高、处理速度快特点被各行各业广泛使用。高校精准资助问题也可以充分运用大数据处理,实现资助的精准与公平,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使学生资助政策从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贫困辍学发展到资助育人,做到扶贫与“扶志”、“扶智”的有机结合。我们由此构建了新时代高校大数据精准资助教育体系,如下图所示。

图 高校大数据精准资助教育体系

(一)运用新媒体扎实做好资助政策宣传工作

运用新媒体扎实做好宣传工作,让资助政策家喻户晓。运用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微博、QQ 群、微信群等向学生和家长宣传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入学前、入学时和入学后“三不愁”。高校在准确解读精准资助的政策和举措后,要立即开展动员,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拍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宣传片、新闻媒体、招生简章、校园网、校内广播、电子屏、宣传橱窗、专题报告会等方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确保每一位在校学生及今年入学新生了解精准资助政策、知道相应的办理程序,让国家资助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解除因家庭经济困难担心“上不起学”的后顾之忧。

明确告知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有获得国家资助的权利,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和自我发展需求,必须通过正确的渠道申请资助,帮助自己度过难关。让学生知道国家资助是党和国家实现教育公平、加快民生建设、促进幸福共享的重要举措,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制度安排。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的目的,是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学上、上好学,把自己的精力主要放在学习上,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二)运用“大数据”提高资助对象认定精准度

运用“大数据”科技手段,从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提高精准资助对象认定的有效精准度,建立相对完备和可操作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和认定办法。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对学生各方面信息进行采集整合,找出“建档立卡户”,重点关注。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家庭所在地的经济、家庭财务支出、日常活动、校内学习、校园生活、家庭情况、父母职业、是否贷款等。同时也可以利用饭卡、校园一卡通、话费卡等消费数据来辅助进行资助对象认定。可以定期统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资助情况、获勤工助学情况等数据,并将数据反馈至各学部院系,精准掌握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情况,有针对性地完善资助方案。

一方面,要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勇于面对现实,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途径主动申请并利用国家资助完成学业。另一方面,坚决杜绝“比惨”、“晒穷”等简单粗暴的评选贫困生的做法。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充满人文情怀,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既不能隐而不报,更不能夸大虚报,且随时报告家庭经济状况显著变化情况。做到该资助的一个都不能少,不该资助的一个都不能多。

(三)运用“大数据”建立精准资助动态管理机制

一是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库,提高资助信息化管理水平。高校要将认定且公示无异议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类录入档案库,对档案库中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每学年更新一次,为精准资助提供准确可靠的详细名册。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获得者必须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库中产生。

二是了解学生需求,对学生的成长轨迹进行动态追踪。为每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跟踪建立相应的成长发展档案,全程真实完整地记录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接受资助情况、心理健康、社会实践、德育发展等情况,做到一生一档。依托学生成长档案,对学生的成长轨迹进行动态追踪,深入剖析学生的发展需求、成长期待、心理变化,为学生量身订制个性化资助方案,构建基于学生发展需求、分层分类助学的精准资助模式,满足不同发展层次学生的多元需求。

三是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最大程度减少由于学生对资助政策了解不及时、申请不主动造成的漏报情况。特别是对于因突发情况家庭致贫的学生,应及时予以认定。对于家庭经济明显改善的学生,在核实情况之后,应酌情予以调整困难档次或者退出贫困库。强化临时困难补助管理,及时了解学生家庭经济和生活情况变化,增加临时困难补助类型,缩短补助审批和发放时间,切实发挥临时困补救急的实际作用。

(四)运用“大数据”强化精准资助育人功能(扶贫扶志)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精准资助为指导思想,全面提升资助工作科学管理水平,构建物质帮扶、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多维融合育人体系,切实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丰富资助育人工作内涵,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在国家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

扶志,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即要树立贫困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志气树立起来了,干劲也就有了。精准资助不是简单地为学生提供阶段性的物质帮扶,更重要、更关键的是推动学生的思想实现从“贫”到“富”的转变,将资助工作转化为学生自强不息的助推器。高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方式,丰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学习态度。辅导员要把精神鼓励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工作的重点,将关心融入日常行为中,把教育引导和活动开展结合起来,确保从物质层面、思想层面、心理层面全角度地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关心和指导。针对其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进行分类,分门别类组成各种兴趣帮扶小组,邀请专业老师对他们进行指导,使他们既能在其中畅所欲言,找到归属感,又可以为他们提供与人交往、接触社会的机会,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还可以引导受助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诚信和感恩,为他们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提供精神保障。同时,加强勤工助学资助,多设立适合他们的勤工助学岗位,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扶智,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也就是要引导他们好好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督促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成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但要在经济上资助,还要多关心他们的学习问题。高校可以利用教务系统的“大数据”来统计和监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情况,对他们进行精细化、个性化的帮扶,学校可以积极搭建教师、辅导员、学生干部三管齐下的帮扶体系。通过同学、舍友及班级的主要学生干部关注该类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利用新媒体如微博、微信、QQ 等对其学习状态进行关注;教师和辅导员通过各种“大数据”来掌握他们的具体情况并制订个人培养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业辅导。同时要加强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要在最大力度上向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计划,提高其融入社会、顺利就业的能力,有效消除自身就业劣势。

新时代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可以丰富资助育人工作内涵,实现资助从“以经济资助为主”的保障性资助向“资助育人相结合”的发展性资助转变,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自信、快乐成长。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有困难,找警察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