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类专业“中药分析”教学现状与思考

2020-07-16 18:19梁生旺王淑美冯素香孙飞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3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

梁生旺 王淑美 冯素香 孙飞

[摘 要] 该文回顾了中药分析课程发展沿革,分析了当前中药分析教学现状,指出我国中药类专业中药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各个专业开设的中药分析类课程进行调研和思考,提出“分类设置,因专业而已”的设想,为制定中药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修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相关教材提供参考,以期达到提高中药分析教学水平、完善中药类专业课程构架之目的。

[关键词] 中药分析;中药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

[基金项目] 中药分析创新团队(2014KCXTD016)

[作者简介] 梁生旺,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学院教师;王淑美,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学院教师;冯素香,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师;孙 飞,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学院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3-0347-03    [收稿日期] 2019-11-05

一、引言

随着国家“振兴中医药事业”战略实施,中医药产业发展进入新时期。截止2015年,我国中药产业年产值超过7800亿元,占国内医药市场的25%,中药产业已经成为最具潜力的传统产业之一[1]。中药质量是中医临床用药和产业发展的生命线,以《中国药典》为核心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是有效控制中药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法定标准。高水平的药品质量标准是确保中药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重要保障,而中医药专业的学生对中药质量标准等相关知识的积累主要由“中药分析”课程奠定基础[2]。中药分析是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中药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早在两千多年前《范子计然》中就有中药质量评价的记载,如:“黄连,出蜀郡,黄肥坚者,善。”给出了黄连产地、外观颜色、大小、质地的具体标准。中药的质量评价与分析一直是与临床疗效相关联,是医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前提。

中药学专业自1959年进入我国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以来,经过60年的发展,现在已有四个本科专业:中药学、中药制药、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中药质量评价与分析的课程也由最初的“中药鉴定学”,逐步发展成为以“中药制剂分析”“中药成分分析”“中药分析”“中药材分析学”等课程为核心的中药质量分析教学体系[3]。

二、中药分析的教学历史和现状

上世纪60年代,中药专业初期课程体系设置中与质量鉴定和分析相关的课程只有“中药鉴定学”,主要讲授中药外观性状鉴别(传统的经验鉴别)、显微鉴别和简单的理化鉴别。此后20多年,“中药鉴定学”在理化鉴别方面虽有扩大和增加,但仍以外观、显微鉴别为主。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中药化学和分析技术的发展,有些院校开设了“中药化学成分分析”选修课。1989年,我国第一本《中药制剂分析》(魏璐雪、马元春主编)教材由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并正式进入中药本科教学课堂。后来,《中药制剂分析》在中医药院校第六版规划教材中纳入规划教材序列,主要是给中药制药专业开设。当时有些院校给中药学专业也开设了“中药制剂分析”选修课程,学生和用人单位反映良好。在中医药院校第七版规划教材中,“中药制剂分析”正式纳入中药学专业主干课程[4-5]。其后在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药制药、中草药栽培与鉴定等专业基本上都沿用课程名称和内容。到了第十版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考虑到中药分析的现状和学科发展,将课程名称定为“中药分析”[6],并与“中药鉴定学”进行了内容界定,“中药鉴定学”主要讲授中药的外观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DNA鉴别,以鉴别中药的真伪优劣为主要内容。

三、分类设置,因专业而异

目前,中藥类专业开设的中药分析相关课程有“中药制剂分析”“中药分析”“中药成分分析”等。“中药制剂分析”主要讲授中药制剂的分析和质量控制,不涉及原料药材的分析和质量控制,本课程名称是上世纪90年代初给中药类专业增加的课程,对于当时的专业和人才、市场的知识需求是合适的。“中药成分分析”主要讲述中药化学的成分分析,是上世纪70年代北京中医学院最早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是“中药制剂分析”的原形[7]。“中药分析”是包含中药饮片、提取物、中药制剂的分析和质量控制,是当前中药类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的知识。“中药资源产品分析”是中药除医疗使用以外的延伸产品的分析与质量控制。“中药材分析”应是对中药材生长过程、产地加工和初加工药材的质量分析。目前各院校开设的课程名称和内容与专业要求与培养目标有的不相匹配。由于本学科发展相对较晚,课程成熟度不高,名称和内容不够规范,与其他学科内容重复、遗漏常有发生[8]。课程名称、课程内容要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满足行业需求为目的,以学科发展为引领。我们经过对全国中药类专业开设课程的分析和调研,下面就针对不同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专业应如何开设不同的中药分析类课程,谈一下粗浅的看法,与同行共同探讨。

四、教学内容的确定

中药学类本科专业有四个,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教学内容各有规范和重点。教材内容设定应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专业设置为支点,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以培养目标为核心。不同的专业对人才规格要求不一样,要有区分度,不应千篇一律地照搬照抄同类专业的教材内容[9-10 ]。目前的不同版本、不同专业使用的“中药分析”类教材区分度不明显,缺乏特色性和原创性。

中药学专业:是最早开设的中药类本科专业,也是培养中药行业通用型人才的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中药生产、管理、销售、使用和研究开发能力的中药学专门人才。在教材内容方面,应重点讲授中药专业应该掌握的中药分析的通用知识,中药的化学安全性检测、中药的化学及生物学质量评价、中药的质量标准制定。“中药分析(学)”与“中药鉴定学”课程共同组成中药质量评价与控制课程体系。保证中药类专业人才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保障中药分析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教学内容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线性代数课程学—研—用教学内容及模式探索
精心设计教案 重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