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燕香 何永芹 曾丽娟
【摘要】目的 分析心血管疾病的急诊护理管理中应用危机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4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另选取同期45例患者納入干预组,实施危机管理方案,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干预组中仅发生1例危机事件,发生率2.22%;对照组出现9例(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危机管理方案的实施,显著减少了心血管疾病患者危险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急诊护理的效率与质量,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急诊护理;危机管理方案;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14..01
急诊科是集中收治危重患者的科室,其中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多见[1],此类疾病的特点是发病急,病情凶险,临床护理中稍有不慎便有可能给患者的身心造成严重后果,引发医疗纠纷。危机管理主要是围绕临床护理中常见的、易发的、风险高的不良事件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化解种种危机,提高临床工作的安全性。与常规护理相比,危机管理更倾向于防患于未然,本研究探讨了危机管理方案在急诊科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与本次研究的2018年5月~2019年5月9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所有患者的认知功能、交流能力正常。排除重大器官功能障碍、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对照组45例,男26例、干预组19例;年龄48~74岁,平均(65.27±1.86)岁。干预组45例,男28例、干预组17例;年龄50~75岁,平均(66.13±1.72)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护理:动态监测患者的病情,营造良好的急诊环境,优先抢救病情危重的患者。
危机管理:①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特点、疾病史,积极与医生配合展开急救,做好患者的心理安抚,尊重患者的个人需求,与家属建立良好沟通,适时向家属反应临床治疗情况,减少因沟通不畅而造成的误会。②建立、完善急诊科管理制度,保证所有急救物品、仪器和设备随时处于备用状态[2],规范病历的书写。端正护理态度,全面树立危机意识,统一组织护理人员参加培训,学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性,各类危机事件的发生原因。③做好危机事件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危机事件,值班人员可以按照既定方案马上处理。如果科室无法妥善解决,则要用最快的速度呈报上级部分,同时安抚患者与家属的情绪,控制事态发展,严禁推卸责任的现象发生[3]。事后,组织护理团队对危机事件进行详细分析,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护理措施,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对于在危机中做出贡献的护理人员,适当予以物质奖励。
1.3 观察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危机事件发生率,包括错误用药、跌倒、坠床等。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的危机事件发生率比较,见表1。
3 讨 论
综上所述:鉴于心血管疾病的凶险性,病情的多变性和不可预测性[4],急诊科全面落实危机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全面树立危机意识,将各种不安全事件扼杀在萌芽阶段,比事件发生后再采取解决措施显然更容易受到患者的认可,同时也减少了护理差错与医疗纠纷。危机的化解依赖的是科室完善的制度,护理人员精湛的操作以及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危机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不断的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完善服务,才能为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急诊护理。
参考文献
[1] 邱芙蓉,陈飞虎,刘 敏.急诊抢救室危重患者疾病谱调查分析[J].临床护理杂志,2018,2(17):29-31.
[2] 李赛梅,韦柳青,周育丽,等.标准化护理在急救物品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99):246,248.
[3] 蒋云芬,陈彩翠,张晓萍.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与对策研究[J].医院管理论坛,2018,35(9):53-55.
[4] 胡宝森.急诊内科老年心血管病急症的构成特点[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03: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