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达 李文峰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重要论述思想深刻、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坚持党的领导,坚决脱贫攻坚,以共享全面小康为目标;坚持精准方略,凝聚各方力量,以提高脱贫实效为重点;强化组织保障,促进真抓实干,以激发内生动力为核心;坚持社会动员,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丰富的内涵蕴含了三大哲学思维:民本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深入研究和剖析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蕴含的哲学思维与理论创新,对进一步做好扶贫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习近平;扶贫;哲学思维;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7-0004-0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重要论述主要从坚持党的领导、广泛社会动员、坚持群众主体、坚持精准方略、加大扶贫投入、携手消除贫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论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这项历史使命。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
(一)坚持党的领导,坚决脱贫攻坚,以共享全面小康为目标
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在2020年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距离完成任务的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因此,要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集中全社会的力量,为我国精准脱贫而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加强领导是根本,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1]50以共建共享为目标,不断把蛋糕做大,同时也要将蛋糕分好,让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2]。
(二)坚持精准方略,凝聚各方力量,以提高脱贫实效为重点
扶贫攻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制定完备的方略,需要依靠社会的各方力量,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到扶贫实践中,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对于扶贫人员来说,要主动融入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根据扶贫的区域、扶贫的对象制定相应的政策。二是对于扶贫对象而言,要积极提高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让他们在得到外界帮助的同时,要坚持自力更生,增强其内在动力。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时指出,“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要严把贫困退出关,严格执行退出的标准和程序,确保脱真贫、真脱贫”[3]这要求党和政府在扶贫过程中,要凝聚社会力量,切实解决问题,提高扶贫实效。
(三)强化组织保障,促进真抓实干,以激发内生动力为核心
一是要强化干部队伍的扶贫攻坚能力,为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要切实提高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全力扶贫攻坚,在扶贫班子成员方面,要好中选优,优中配强,同时要加大对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扶贫攻坚的能力。二是要增强扶贫对象的内生动力。“脱贫攻坚,群众动力是基础。必须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组织、引导、支持贫困群众用自己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1]143在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前提下,各地干部要充分发挥其先锋带头作用,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想办法出实招,为解决贫困群众实际困难要多下功夫,将扶贫逐渐从“输血”转变为“造血”。
(四)坚持社会动员,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消除贫困是人类一直以来的共同使命。世界各国人民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之间紧密联系。当今世界面临最大的全球性問题之一就是贫困问题,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各国通力协作,实现优势互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中国人民历来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历来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各国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密切关注和无私帮助仍然生活在战火、动荡、饥饿、贫困中的有关国家的人民,始终愿意尽最大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1]163中国坚定不移支持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也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如果到2020年我们能确保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那就意味着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也意味着我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继续走在全球减贫事业的前列。这对中国,对世界意义都非常重大。”[1]158消除贫困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需要携起手来共同应对挑战。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重要论述蕴含的哲学根基
(一)民本思维
民本思维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民本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
1.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扶贫要依靠人民群众,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我们的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的生活[4]。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封闭落后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极大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因此,社会发展中,必须更加注重公平,更加关注民情,更加致力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重要论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
2.归功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紧紧依靠人民,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就没有成就不了的宏图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 899万减少至1 660万,累计减少8 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1.7%,累计下降8.5个百分点[5]。在扶贫攻坚的路上,党和国家制定了详细的扶贫方案,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特别是贫困地区的群众自力更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些成绩是人民群众经历了无数日日夜夜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才取得的成绩,这些成绩属于人民,也归功于人民。
3.紧紧依靠人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充分说明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和创造力[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关注贫困群体基本生活的改善,逐渐形成了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从“脱贫攻坚”到“大扶贫格局”、从“精准扶贫”到“精准脱贫”等比较系统的思想体系[7]。这些体系在扶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归根结底就是紧紧依靠人民、深深扎根人民的结果。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力量,充分发挥人民的聪明才智,取得了扶贫攻坚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二)战略思维
1.既抓重点又统筹协调。脱贫攻坚是一场时间紧、任务重的硬仗,单独依靠某一方面的力量难以完成。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既要看到当前扶贫的重点主攻方向是在深度贫困地区,帮助他们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同时,面对非深度贫困地区和城市低收入也要做好扶贫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好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在脱贫攻坚中要“弹好钢琴”,解决群众最迫切的问题,统筹兼顾推进脱贫攻坚。
2.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完成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脱贫攻坚是重点工作,既要立足当前,围绕目标找差距、补短板,解决贫困群众的困难,解除贫困群众的燃眉之急;同时,又要通过兴产业、强产业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来增强贫困地区的发展后劲,从长远的角度为贫困群众谋福祉,以脱贫攻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3.既把握国情又把握世情。从国内来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我们将举全党全国之力,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确保兑现我们的承诺。”[1]23要完成全面脱贫时间短、任务重,从贫困地区来看,第一,面积广,国家确定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第二,在贫困地区中,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边疆地区占主体。从贫困人口来看:一是分布广,从建档立卡的情况来看,贫困人口分布在2 200多个县,12.8万个村。二是既相对集中,又分散。所谓相对集中,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832个片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所谓分散,是指除了这些集中区域外,还有1 000多个县也有贫困人口。三是在现有贫困人口当中,中西部占了大约93%,东部占百分之六点多[8]。从世界范围来看,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解决贫困问题是国家社会广泛关注和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贫困都是广泛存在的,因此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解决。
(三)辩证思维
1.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扶贫发展产业中,要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气候等方面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举措进行扶贫帮扶。同时,要根据扶贫对象的实际来确定扶贫的方式,否则难以达到扶贫的预期效果。在脫贫攻坚中,贫困户是主体,要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当前导致贫困的原因有很多,有些贫困户是缺少一技之长,收入低、负担重;有些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有些是自身懒惰等等。在扶贫过程中,要认真分析并找出贫困户贫困的原因,并根据实际制定脱贫的策略,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坚持内外因相结合。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脱贫需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工作方法,这是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从外因方面看,国家要制定完善的扶贫机制,保障能够得以落实,同时给予相应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支持。在这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内因方面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仅靠“输血”是不够的,给钱给物不如多给技术、多给发展路子,让贫困群众自己能够找到发展的门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扶贫同扶志结合起来,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着力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观念,引导广大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实现脱贫致富。”[1]140只有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能力,激发其内生动力,才能够帮助贫困群众真正脱贫。
3.坚持部分与整体的统一。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部分离不开整体,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当前是扶贫工作的关键期,在扶贫开发中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从国内来看,扶贫要正确处理东部、中部、西部的关系,东部地区先富起来,要积极帮扶中西部地区。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小康是全面的小康,而不是局部的小康,因此,扶贫要正确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国际来看,中国脱贫也是世界脱贫的一部分,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对于世界脱贫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中國共产党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扶贫工作,并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推向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加强顶层设计,对贫困问题的真实情况做了符合当下实际的科学判断,这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新贡献,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又一重大实践,有利于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自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扶贫工作体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和奋斗理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体现了作为中国共产党生命线和基本工作路线的群众路线。“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政治上说,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反贫困工作,巩固了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14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最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创新发展。“毛泽东提出了共同富裕的具体设想;邓小平丰富了共同富裕的思想,并首次提出了制度性贫困以及中国反贫困的总体战略;江泽民尤其重视开发式扶贫以及瞄准对象由贫困地区向贫困人口的转变;胡锦涛立足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赋予了反贫困新内涵、新路径,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9]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关于扶贫重要论述,即要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等基本经验。这些基本经验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是对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新拓展,也是对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的新贡献。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重要论述为全球贫困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彰显了我国对于全球减贫事业的责任担当,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最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已实现数亿人脱贫,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2]章元,李全,黄露露.习近平精准扶贫论述的理论基础[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2):20-27,107.
[3]习近平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EB/OL].新华网,(2019-04-17)[2019-12-2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4/17/c_
1124379968.htm.
[4]黄承伟.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思想[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3):12-18,152.
[5]国家统计局:2018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386万人[EB/OL].人民网,(2019-02-15)[2019-12-24].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19/0215/c1004-30696058.html.
[6]董聪慧.从扶贫视角看习近平的人民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3):39-42.
[7]丁建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扶贫开发认识的发展[J].中州学刊,2018(10):12-18.
[8]我国贫困人群和贫困地区呈现什么样的特征?[EB/OL].中国扶贫在线,(2016-08-15)[2019-12-23].http://f.china.com.cn/2016-08/15/content_39096128.htm.
[9]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N].重庆日报,2019-05-14(7).
收稿日期:2020-01-07
作者简介:陶达(1986-),男,四川南充人,讲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李文峰(1984-),男,山东菏泽人,讲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