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初等教育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颁发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了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并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据此,高校必须对传统的小学教育专业(全科教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并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有效强化高校的育人职能。
从小学的课程设置来看,其课程性质本身就具有综合性,如语文就涵盖了文学、历史、艺术、地理、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从学生认知特点来看,学生知识学习、能力获取、素养提升都具有综合性特征。因此小学全科教师就是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质,掌握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科素养和教师专业素养高度整合,且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小学多门学科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小学教师。[2]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将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具体指向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1]
对当今小学生而言,他们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信息加工者。小学全科教师也应当适应这一要求,建立整合型知识体系,拥有创新思维,具备终身学习的先进理念,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生活的导师,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小学生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是一个长期、持续、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又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单一的学科知识教学显然无法满足这一综合性要求,这也是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必要性。那么,在知识结构上,小学全科教师需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核心,建立起跨学科、整合型的知识体系;在思维方式上,小学全科教师需以发展学生探索、批判和创新精神为核心,建立起完整的认知体系;在教学能力上,小学全科教师需以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发展为核心,具备驾驭多元化学习活动方式的能力。因此,小学全科教师的核心素养应当包括坚定的职业信念,高尚的师德,多学科的专业知识,丰厚的教育素养,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等。
从2006年起,全国多个省份开始有目的地培养全科小学教师。高校作为培养小学全科教师的主阵地,虽然有人才培养的大量实践,但针对刚刚开始的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依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政治思想坚定、德能并修、全面发展、适应农村小学教育需要、具有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掌握从事小学教育各科教学所必备的学科基本理论等知识和技能,学科素养和教师专业素质高度整合,且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小学多门学科和教学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小学全科教师。但是,目前各个高校所制定的培养目标对小学需要什么样的教师界定模糊。有的高校只是对传统师范专业的学科教育进行扩增,增加一些小学其他学科的知识,形成一主多辅的培养方式,这种培养方式严格意义上说,不是全科培养。有的高校以自己学校的特点出发,主观地为小学全科教师附加上学校的烙印,如研究型高校要培养研究型的小学全科教师,这明显与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目的是相悖的。总的来说,在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中,是存在脱离小学实际情况和需要,至少也存在培养的针对性不强的现象。
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其需求侧主要是农村小学,其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体现这一特殊要求。一些高校可能是出于方便教师教学的考虑,与其他师范专业一样开设同样的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等课程,这与小学教学的需要结合的不甚紧密,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帮助也有限。有些高校追求高大上的课程,如开设钢琴课,并占据较大课时比例,这明显与当前农村教学条件是不相适应的。
当前,小学全科教师的去向主要是农村小学。未来的工作岗位决定了对他们的培养要“上接天,下接地”。“上接天”指的是,对他们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的培养要具有前沿性、前瞻性。“下接地”指的是对他们的实践能力、教学能力、教学活动能力的培养要与农村小学的实际需要相吻合。这就要求,既要有高校教师教授,也要有小学教师的参与,也就是要有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来完成这一任务。一些高校放不下身段,不愿吸收小学教师进来;或者不愿深入到小学,去发现小学教师中的教有所长的人才,而是简单的从小学中找几个教师来担任一些教学任务。这样组成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肯定是不能圆满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出的小学师资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也会“水土不服”。
针对目前小学教育专业(全科教师)(以下简称小教全科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依据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诉求,将培养目标细化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个部分,具体如下:
1.知识目标
首先,适应小学生人文底蕴素养的需求,小学全科教师要具备较为宽广、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文学、历史、哲学等经典知识,了解法学和艺术的基本知识[3];其次,适应小学多学科教学的要求,小教全科专业毕业生要掌握小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具有正确、先进的专业基础知识,并能够把握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再次,小教全科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能够根据学生年龄及身心发展特点引导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良性发展。
2.能力目标
首先,小学全科教师应具备整合与综合性学习设计与实施能力,能够在教育实践中,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指导学习过程,进行学习评价;其次,小学全科教师应具备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开发与资源整合的能力,能够应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与技能,优化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再次,小学全科教师应掌握科学育人的原理与方法,能够有效地引导小学生的品德发展,并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小学班级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
3.情感目标
小教全科专业毕业生要具备坚定的职业信念,职业忠诚度高;具有较强的专业责任感,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小学全科专业课程体系应本着“全科培养,素养为心”的原则,构建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模块组成的“2+3+1”课程群组(见图1)。通过“全科型”课程体系、“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实践取向”的教学体系、“突出个性”的特长课程体系、“注重能力”的技能考核体系来达成培养目标[4]。
1.公共基础课程模块
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体现对学生“德”“体”的综合培养,下设公共必修课程和限选课程两个课程群组,分布在1-4学期。公共必修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大学英语、大学体育等课程,共计28学分;限选课程则是高校为拓展小教全科专业学生文化视野,学生结合自己兴趣爱好,选取两门学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共计20学分。
图1 小教全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示意图
2.专业课程模块
专业课程模块下设三个课程群组,分别是: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限选(特长)课程。
(1)注重“全科素养”的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以培养从事小学教师所具备的综合素养为核心。主要包括教师礼仪、书写技能、普通话与教师语言、课本剧创编、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班队活动设计与指导、教师职业技能综合训练等。
(2)注重“技能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小教全科专业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及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道德与法制等课程标准相关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去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3)注重“突出个性”的特长(专业限选)课程
以核心素养培养为核心,体现“综合培养、强化技能、突出特长”为思路,构建“突出个性”的特长课程体系,力求把学生一技之长与综合素质培养有机结合,以点带面,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多面手”[5]。特长(专业限选)课程贯穿于学生师范教育的整个阶段,学生入学后根据自身特点,从音乐、美术、体育、书法、数学、英语、文学、科学等八个特长项目中任选一项,从第一学期开始按照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安排相关课程,第六学期以技能展演的形式进行汇报演出,力求每个小教全科毕业生在“素质全面”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3.突出“实践取向”的综合实践课程模块
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指出小学教师应以能力为重,提出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6]
综合实践课程模块紧绕“实践取向”理念,从三个学期的“1+1双周实训”和第4学期的“顶岗实习”强化实践教学。“1+1双周实训”主要指1周校内实训+1周小学教育见习。校内实训主要以培养学生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及实施等能力为核心,从备课、试讲、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多方位、多角度的给予学生指导。校外见习则把学生安排在市区重点小学,配备校外导师,随班听课,跟班见习,经历小学一线教学实际,在实践中提高。顶岗实习,依托教育主管部门,将学生安排至设岗学校或是师资紧缺学校,在一线教学工作中提高。
“双周实训+顶岗实习”的综合实践模块将贯穿于学生专业学习的始终,紧绕“实践取向”理念,践行“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真正实现“全面实践、全程实践、全员实践”。见图2。
图2 “实践取向”的综合实践课程模块示意图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小教全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构建“全科型”的课程体系,构建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模块组成的“2+3+1”课程群组,体现全科培养的理念;二是构建课程群和设置综合学科课程,各学科中间虽形散,但神聚,力求达到同频共振,以此实现知识融合和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进而达成人才培养的综合化;三是深度开展“三位一体”协同培养,使教育主管部门、小学教学一线教师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中去,实现人才培养开放化;四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推行技能培养全程化。
总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如何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核心,构建适合学校及社会发展实际的小学全科教师课程体系是一个值得我们长期思考和探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