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全有,臧亚慧
(河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关于近代中国的黄帝问题,学术界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如下内容:姜红《“黄帝”与“孔子”——晚清报刊“想象中国”的两种符号框架》一文,侧重于研究晚清时期黄帝和孔子的种族民族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的斗争、碰撞和交流[1];关于黄帝的革命意义,章开沅《黄帝与辛亥革命》一文,论述黄帝在同盟会的建立与辛亥革命的胜利中所发挥的作用[2];关于黄帝纪元方面,张闻玉《辛亥革命后的黄帝纪元》[3]乃代表之作;关于黄帝祭祀方面,胡美馨、赵冬《黄帝祭祀文化认同的话语嬗变》一文分析了1723年、1912年、2011年不同时代下的黄帝祭祀文本[4],王旭瑞的《黄陵祭祀:公祭与民祭》论述了黄帝祭祀中的公祭与民祭[5];关于“尊黄”方面,主要有唐兰慧《晚清革命派“尊黄”思想研究》[6]、刘学智《辛亥革命前后的“尊黄”运动及其文化意义》[7]等。已知的研究成果多是围绕黄帝的关联性研究,而近代黄帝本身的研究则付之阙如。有鉴于此,本文拟以黄帝为视点,以近代为视域,努力梳理近代国人心目中的黄帝认知,以推动相关研究走向深入。
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梳理其生平事迹是开展研究的首要工作,这方面史料记载较为详尽。
研究黄帝及其子孙的发展是黄帝研究的基础,有利于系统梳理黄帝及其子孙的族系脉络发展。
其中度平《黄帝也是私生子》一文借黄帝、孔子的“私生子”身份,讽刺当时所谓的“礼义廉耻”的虚伪:
我们这优秀民族,从远远的“黄金”往昔,以致当前的“破絮”今朝,一向傲慢地摇着“礼义廉耻”的文明幌子,向四邻“蛮夷戎狄”夸诩自豪。然而数典忘祖!我们底始祖,比荒唐成分少些的,那四千六百余年前的黄帝,他老人家底“出身”与行事,便并不全留给后人以闪烁的“礼义廉耻”的光彩!
《国语中之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及禹》主要论述了五帝及其子孙的发展,并对黄帝子孙的12个姓氏提出质疑,感叹“整理中国数千年前的历史,的确是一件繁琐的事情”。
由上可知,近代国人对黄帝及其子孙多所关注,这是今天研究的基础。
表1 黄帝及其子孙生平
近代时期,留下了翔实的黄帝之像,有简单的头像,也有以图考形式表达人物形象或者故事的,还有以黄帝为素材的广告、艺术创造等。
表2 黄帝图画
由表2可知,近代黄帝之像多是关于黄帝本人的画像,以及黄帝征伐蚩尤的图考。1929年以前,黄帝的画像比较简单,黑白色调,多为描绘黄帝相貌,或者配以简单文字以示鼓舞:“帝作五兵,挥斥百族,时维我祖,我膺是服。亿兆孙子,皇祖式兹,我疆我里,誓死复之。”(《中国民族始祖黄帝之像》)1929年后,图画多形成系列的故事。这也说明随着时间的发展,近代国人对黄帝的关注、研究越来越多,已经从简单的人物相貌深入到具体的事迹考察上,对黄帝研究的深入,也与当时“尊黄”的环境有关。
《武梁祠后石室所见黄帝蚩尤战图考》(图画式)以图画的形式表现了黄帝与蚩尤作战的过程。相比于黄帝,图中的蚩尤更加壮实,其貌似熊,巨口獠牙,身体半蹲,长着尾巴和锋利的爪子,甚是丑陋,并拥有着得力的兵器——五兵。在与蚩尤作战中,黄帝发明了指南车,得到了神仙、应龙的协助,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可以说近代所创黄帝伐蚩尤的图画,受到了神话的影响:将蚩尤刻画得更加凶猛,以示战争的凶险和黄帝取得胜利的不易,并将应龙、天帝等也加入图画,为黄帝的胜利增添神秘色彩。
也有对黄帝、蚩尤存在诸多疑问的记载。《武梁祠后石室所见黄帝蚩尤战图考》(文字式)从五个部分进行论述。一是“全图鸟瞰及前人之解说”,介绍了图画内容和前人对图画的解释,对第三石画像提出了疑问,因是关于蚩尤,在此不作论述;二是“蚩尤之传说与本画像中之怪人物”;三是“涿鹿战图之论定”;四是“战图之再见及二家战术”;五是“蚩尤事迹之发展与汉代军国思想”。
涿鹿战图分为四层画像。第一层当为黄帝祈祷天神之形;第二层是黄帝得到了诸位神人愿意给予救援的许诺后,开始率兵征讨蚩尤;第三层是关于“怪人物”蚩尤的,但除了蚩尤可以认出外,余下的还需要推测论断,尚无定论。在涿鹿战图之论定部分,作者先是对战争的序幕作了论述:蚩尤之所以不行正轨、不履国法,是因为他不满意自己正二卿的职位,于是发动大批兵力谋反。朝廷派黄帝率兵镇压,但第一次讨伐并未成功,且兵力耗尽。之后黄帝养兵蓄锐三年,终于成功讨伐蚩尤。相较于在天帝派神仙相助下取得胜利,涿鹿战图所反映的应更接近于史实。后又言黄帝与蚩尤之战,并非简单的胜败之战,而是一场评判法术优劣的竞争:
蚩尤黄帝皆介居于人神之间者,所以在涿鹿战中,各得上天神灵之助力,及地下一般动物之驱使,故此种战斗实为人神混合之战争,并其胜败之结局,且亦将视诸其所要请之魔神的多寡,以至其法术修养之优劣为定,……
黄帝伐蚩尤之战,诸多细节,需再深入探究。
还有一则比较特殊的关于黄帝画像的记载,即《中国银行黄帝像新钞票谣》。中国银行黄帝像新钞票是民国初期用黄帝画像印刷的“黄帝像券”,是由美国钞票公司承担印刷、中国银行第一次在梅超公司订印的纸币,在中国近代的纸币发行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黄帝像新钞票歌谣形象地反映了中华民国成立初期,地方银行滥发纸币的混乱场景:
黄帝黄帝尔未死,发管玉簪高岿岿。终日游行满街市,看来不值半文钱。戳破不过一张纸,亿万千年之孙子。灭人国,绝人祀,无不奉尔为傀儡。
《炎农黄帝之乡:中国的西北角》则以中英文+图画形式,介绍了黄帝所造就的中国文明,以及西北在近代历史上支持民族抗战和建设新中国根据地的重要地位。
近代国人对黄帝之像的研究,已经成了今天研究黄帝的基本史料。
关于黄帝的传说有很多,多为记载黄帝的“升天”,以及民间流传的关于黄帝的故事。
由表3可知,关于黄帝的传说,有论述其升天、长生不老的,如《传说中之黄帝(三续)》:“龙垂胡髯,下迎黄帝”;《天皇坛》:“雾气动岩壁,歘如海波翻,幻作苍龙飞”。《黄帝与尧之传说及其地望》则详细论述了黄帝与尧传说中遗留的问题。
《民间传说的新发现:白娘娘与蚩尤,观世音与黄帝》中则将“观世音”比作“黄帝”,“白娘娘”比作“蚩尤”:
但是凶恶的蚩尤或巫友祁怎么会演变成温柔多情的白娘子呢?这乃是民间传说的进化。文化低落的民族多有禁忌,恐怖情绪特别发达,故原始民族的传说,多充满恐怖的情绪;而文化渐高,人民凶猛野蛮的兽性渐减,而有了温柔仁慈的情绪,凶厉的男性怪物,变成了温柔多情的女妖,白娘娘就是为满足人们的温情应运而生的。再如《聊斋志异》里的狐仙女妖,多半温柔多情,也足以表示民间传说此种趋势……又由文化的进展,生殖日趋繁衍,受了空间性的限制,物质不足,人口过剩的现象因而发生,由于文化的积累使社会关系便趋复杂,人生的痛苦
表3 黄帝传说及其他
更为加重,于是此时民众需要一种精神上的慰藉,以补偿其心身的不满足,于是威严的僧伽大圣,就变为有求必应慈悲的女神观世音,以满足民众的需求。至于观音(又称白衣大士)和白娘娘的俱青白衣,则又代表女性的斌媚,纯洁,端庄,高尚,总之,这些都是民众心理的反映。
近代国人关于黄帝的传说,多是围绕着黄帝升天、长生不老等延伸出来的,拨开其迷信的外层,当可考校出历史的真貌。
黄帝的功绩,表现在军事、疆域统治、先进的政务观念、为民思想以及诸多发明创造等方面,黄帝是当之无愧且被公认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表4 黄帝功绩
由表4可知,黄帝的功绩,在军事上主要是伐蚩尤,成为中国古代第一个民族伟人,还有其在疆域、政治、社会、经济商业、文化、思想等方面的贡献。
军事方面,相关文献多集中于黄帝讨伐蚩尤这一战事,如《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黄帝征蚩尤》《黄帝:统一民族建立中国的始祖》等。通过《武梁祠后石室所见黄帝蚩尤战图考》可以知晓,黄帝伐蚩尤的过程被赋予了浓厚的神话色彩,这场精彩的战争故事,除了黄帝战败蚩尤和发明指南车外,其他是不足为信的,因为在流传中,后人渐次加增了越来越多的神话元素。黄帝平蚩尤,虽说有夸张、神话的部分,但其团结、坚持的精神是值得黄帝子孙发扬光大的,对这种精神的推崇是这一战争故事长久流传下来的原因,这或许也是民国时期掀起“尊黄”思潮的历史原因之一。
疆域统治方面。根据《黄帝的功绩》,黄帝使中国脱离了部落的性质,组成了正式的国家:
他极力提倡武备,用军国民主义,征服四方的酋长,把势力从黄河流域大行扩张,于是东到海,西到崆峒(现在甘肃省的地方),南到江,都受到他的治化。他又把北面的荤粥(北方的一种蛮族,又称獯鬻)驱逐,合符于釜山(直隶保安县的地方),建邑于涿鹿(现在的直隶涿鹿县)。
黄帝以黄河流域为基础,向东、南、西、北都进行了扩张。统一后,为维护疆域稳定,设“左右大监”监察四方诸侯。黄帝对中国疆域的扩张、确定和维护有着开创性贡献。
政治方面,《黄帝尧舜时代的内阁》《传说中之黄帝》主要讲述黄帝时代处理政府事务的“内阁”制度。黄帝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黄帝事务日益繁忙,不得不组织风后、大鸿等人组成团体,各司其职,分担其职务,这可谓是中国“内阁”的起源。据《黄帝的功绩》记载,黄帝加设了史官,增添“六相”分担国家政务,政治组织系统相较于伏羲、神农时代更加完备周密。
社会方面,根据《黄帝事迹演变考》《黄帝的建国》《中国古代第一个民族伟人:黄帝》(《略述黄帝时代之文化制度》)等,黄帝对于社会的功绩有:(1)衣。他命人造玄衣、黄裳、屝履,解决人民穿衣、穿鞋的问题。虽然在黄帝以前,人们不至于完全裸露,但也只是用兽皮遮挡。黄帝时代,人们上衣下裳,解决了穿衣问题,促使人们羞耻观的觉醒。(2)食。到了黄帝时代,人民饮食内容、饮食方式有了改变。(3)住。黄帝伐木建造宫室,上楼下宇,作合宫,解决人民的住房问题,使他们免遭风吹雨打。(4)行。制造乘车工具,造渡水行远的舟车。(5)蚕桑。黄帝的元妃螺祖教人民养殖蚕桑,做成衣服。(6)井田。这是一个非常公平的均产制度,可以有效提高人民的生产积极性。(7)婚姻。至黄帝时,已有了近亲不可通婚的意识了。(8)丧葬。“路史疏仡纪黄帝‘乃饰棺衾以送死,封崇表木,以当大事’”(《略述黄帝时代之文化制度》),黄帝时代将丧葬作为郑重的事情处理。
货币(商业)方面,据《黄帝武功与文治》记载:
神农氏之世,日中为市,贸易既兴,宜有居中以御轻重之法,于是山居者以皮为币,水居者以贝为货。
以物换物存在着诸多不便,因为兽皮并不容易割裂,贝壳又不利于携带。后黄帝命人“范金为货,制金刀,立五币以制国用,而货币行矣”(《黄帝事迹演变考》),以物换物转变为以币换物,交易更加便捷,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文化方面,根据《黄帝的开国精神》《黄帝的文治》等可知,黄帝时代,文字、天文、数学、医学、音乐、艺术等领域都有发展,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思想方面,《黄帝武功与文治》论述了黄帝在民族、民权、民生等方面的先进思想。
黄帝时代,军事、疆域、政治管理等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都有了巨大的发展。正是由于国家疆域的稳定,政治组织得到完善,社会生活也逐渐完备。黄帝时代的发明创造,并不能尽归黄帝一人,很多是民众努力而成。不过,正是在黄帝的统治领导下,各方面的人才参与创造,方能实现系统、全面的发展。黄帝的领导之功,毋庸置疑。
近代国人对黄帝极为尊崇,也比较重视祭祀活动,以官方组织较多,这与当时兴起的“尊黄”思潮是分不开的。随着历史的发展,黄帝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衍生了不同的历史意义。
近代黄帝尊崇的表现之一就是政府对黄帝祭祀活动的重视,包括培修黄帝陵、黄帝陵寝等,但民间对此并不热衷。
表5 黄帝致祭
由表5可以清晰地看出,近代政府比较重视黄帝祭祀活动,特别是1935年4月之后,活动比较集中,并留下了不少照片。有不少关于民族扫墓(主要是黄帝祭祀)类的文章,大致可以分为科普类和政府如何开展扫墓工作两个方面。对政府开展扫墓工作的认识评价,包括学界以及普通民众方面、民族扫墓的仪式和意义,以及陵墓维修等方面的内容。
关于以科普为主的活动。虽然近代人们对扫墓并不陌生,但“民族扫墓”则比较新颖,因此不少文章以介绍“民族扫墓”为主。如,曾迭的《民族扫墓》主要讲的是何为民族扫墓、与外国复活节的区别,以及在扫墓(黄帝陵)时该如何做;《“奉旨祭陵”与“民族扫墓”》主要论述了民族扫墓与封建时期祭祀的区别。
关于政府开展扫墓工作。通过《张继代表国府致祭黄帝陵》《如何扩大民族扫墓节》等可以了解到,政府在民族扫墓节多选遣政府要员致祭。
对民族扫墓的评价、认识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学界持怀疑、嘲讽态度的较多,如乙木在《民族扫墓》中认为在当时艰难的历史环境下寻求祭祀安慰是没有意义的,并对扫墓冠之以“民族”加以讽刺,言“民族”是“大概是有了国难之后而塑造的名词。据说人到危难之时,便想起爹妈来”。在《西北向导》中有学者撰文直接诘问:
总觉得在祭祖的时候,心里得发些天良,问问我们做的事情,能不能对得起祖宗底在天之灵?而不是子孙到了困厄的时候,要乞祖宗的灵来保护我们。
另一方面,是关于普通民众对民族扫墓的认识、态度,如《如何扩大民族扫墓节》载:
现在这种禁例虽然是跟着满清皇帝一并推倒了,而民间却牢牢地遵守着狭义的祭扫范围,对中华民族共有的祖先,很少有不远千里而去展祭的。
基于此类史料可以了解到,相较于家族祭祀,普通民众对黄帝祭祀并不重视,他们更愿意参与有直接血缘、族亲的祭祀,这其实是与中国历来的传统家庭观念有关的。
《铁道部训令》《颁发民族扫墓节举行办法及黄帝歌》等含有关于扫墓节的参加人员、举行办法及由中央下发的黄帝歌等方面的内容。《扩大民族扫墓》《关于民族扫墓》主要是论述民族扫墓的目的和意义。
在黄帝陵修建问题上,根据《培修黄帝陵,需款三十万》《西北交通与培修黄帝陵》等可以了解到,政府在黄帝尊崇上的一大表现就是投入大量财力、人力培修黄帝陵,还包括族庙培修、塑像、大修黄帝墓道、培修黄帝陵寝、建纪念堂或功德楼等。
近代政府对黄帝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政事的发展而不断发生着变化。根据1933年《林主席大修黄帝墓道》《林主席发起培修黄帝陵道》等报导,大部分官员觉得投入十万培修黄陵过于铺张浪费,且政府未通过培修黄陵的提案。但仅仅过了三年,根据《大公报》《中央日报》《西北导报》等多项报导,中央不仅拨款三十万培修黄帝陵,还组织派遣专门的团队负责修建事宜。为何国民政府态度较之前有如此大的变化?根据《黄帝功德纪序》中记载“而为民族扫墓之举,以冀唤起全民族一致奋起,共同复兴,甚盛事也”可知,国民政府将希望寄托于黄帝,意图以民族复兴扩大宣传,集合力量,维系统治。随着黄帝尊崇、黄帝祭祀的发展,且为了方便祭祀,中央政府逐渐重视西北交通、经济的发展。据《西北交通与培修黄帝陵》记载:“尤当注意陕北中部县有我们的祖先黄帝桥陵在那里。”
民族扫墓节下大兴的黄帝尊崇、黄帝祭祀,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有着特定的目的和意义,它是国民政府维系政权统治的工具和手段,意在拉拢民心,缓解危机。近代,政府之所以确定民族扫墓节,名义上以启发民族意识为宗旨,但实际上是出于强化统治的考量,意图以黄帝祭祀促进文化认同,提升政治地位;其结果是致祭发展成多为政府派遣要员的官方活动,普通民众多为被动参加,对黄帝致祭并不热衷;还可以看出国民政府对于黄帝祭祀活动的态度是有相应变化的。
近代,关于“黄帝子孙”“炎黄子孙”的记载颇多,基于其时代来看,一定程度上,黄帝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意义。
由表6可知,近代,由黄帝扩展衍生了“黄帝的子孙”“黄帝子孙之后裔”“黄帝苗裔”“黄帝时代”等称谓,不同于其他历史时期,这些是由于不同群体对黄帝的利用,而在特殊的时代衍生的特殊意义,主要目的表现为扩大政治号召、强调同根同源,以及行业的发展需要等。
扩大政治号召。根据《领袖训词》《起来吧!黄帝的子孙》等可以了解到,黄帝及其衍生的词汇常常代表着历史、精神力量,用于政治号召、宣传上,以期凝聚更多的支持力量,维系政权稳定,这也是国民政府大力推行黄帝祭祀的原因。
强调同根同源。根据《民族难定汉族中亦多异族而满族亦祖黄帝考》《西藏民族是黄帝子孙之后裔说》《康藏人民为黄帝苗裔》等史料可知,其中的“黄帝”“黄帝子孙”等着重强调疆域、同胞、同根同源意义,意在从黄帝疆域统治、民族统一方面出发,激发民族认同感,维护民族稳定。
行业发展需要。在《回文白话报》发刊词、《我怎样写歌剧黄帝》等文中,均用了“黄帝”“黄帝子孙”“华夏”等词汇。近代,这样的行业现象很常见,在不同的行业领域,他们希望借助“黄帝”所代表的民族意义,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
此外,对黄帝的尊崇还表现在涌现诸多赞美类的文章,如《以黄帝大禹视华盛顿以秦政项羽视拿破仑以伊尹太公视毕思马克论》[8]、《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9]、《论中国当以黄帝周公孔子三圣为国魂》[10]等,都把黄帝提升到了很高的地位。
综上可见,近代国人心目中的黄帝具有崇高的地位,特别是国民政府方面,以黄帝的精神、功绩等为素材,将其发展成维系政权统治的手段。但由于历史久远,近代国人在对黄帝的认知上也留下了不少疑问,相信随着更多新史料、新方法的使用,对黄帝的认知会更加客观和全面。
表6 黄帝衍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