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医院普通病房防控实践

2020-07-16 04:15吴剑宏夏海朋
中国医院 2020年7期
关键词:院区收治病房

■ 王 禾 吴剑宏 褚 倩 郝 敏 夏海朋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以下简称“同济医院”)作为疫情爆发地中综合诊疗能力强、医疗覆盖面积广的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在医院领导的带领下,动员全院职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疫情救治工作[1]。为满足湖北省疫情防治工作的需要,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将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及光谷院区两个分院区的普通患者集体转诊到本部院区,并将分院区先后开辟为新冠肺炎危重患者定点医院[2];同时,同济医院主院区在疫情期间承担了原本3个院区非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责任。医院通过组织相关职能部门,结合信息化支撑[3-6],构建了一套基于日常筛查、会诊、转诊的普通病房患者新冠肺炎防控管理模式。

1 普通病房新冠肺炎防控管理主要实践

2020年1月31日,同济医院宣布将中法新城院区设置为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定点医院,并将所有在院患者转诊至主院区。截至2020年2月9日,同济医院普通病房在院人数900余人。为加强主院区普通病房的疫情防控管理,医院在常规病房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信息化建设,优化防控管理措施与流程,拟定了战时病房新冠肺炎防控管理流程(图1),提高疫情防控管理效率,加强医务管理部门监管力度,降低普通病房医、护、技、患及家属交叉感染的风险。

1.1 病区实行封闭管理

由于新冠肺炎具有传播途径较多、感染能力较强、潜伏期较长、全员易感的特性[7],同时考虑到医院普通病房的特点,在抗击疫情期间,为尽量减少感染的可能性,普通病房实行封闭式管理[8]。为减少患者流动,在所有普通病房采取控制措施,患者及陪护人员不得随意进出病房与病区,通过呼叫铃与护士站医务人员联系并获取相应的帮助;患者较少的科室和病区,按照单间居住的原则合理安排床位分布,以做到相对隔离。

1.2 在院患者每日筛查与上报

2020年1月初,基于疫情逐步蔓延,考虑到医院社会职能以及诊疗环境的特殊性,医务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室发热患者信息院内报送表》,要求临床科室每日清查在院患者发烧情况,根据《新冠肺炎诊治标准及诊疗规范》,填报患者流行病史以及相关检验检查结果;根据《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指南(试行第一版)》的要求,由临床科室填写疑似患者基本信息及相关临床表现及症状,由专家进行初步筛选与完善,并将完善后的检查结果及患者信息递交相关专家做出诊断。

1.3 组建新冠肺炎疑似患者会诊专家组

图1 普通病房住院患者新冠肺炎防治及信息流程指引

为尽快确诊临床上报患者是否患有新冠肺炎,在疫情初期,医院便成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专家会诊组。专家组由数名呼吸科、感染科和重症医学科的副高及以上职称的医师组成,实行排班制,每日负责普通病房上报的发热患者和疑似患者的会诊工作。

医院根据疫情发展的特殊性,结合政府卫生与疾控等相关部门的信息报送要求,拟定了专用的《新冠肺炎专家组会诊单》。该会诊单反映了患者接触史、体温情况、血液分析、肺部影像学检查、药物治疗、病原学检查及简要病史等关键指标,能让会诊专家较为精准地诊断患者患病情况并辨别是否为新冠肺炎。

为了减少院内人员流动,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专家会诊流程全部网上展开。对有疑似症状或征兆的患者,由临床科室在OA办公网上填写患者基本情况并发起会诊申请,由医务处新冠肺炎防治值班人员邀请当日会诊专家,会诊专家收到通知后通过HIS内网操作系统工作站远程查看患者相关检验检查资料,联系管床医师了解患者具体情况后,给出专家组意见,供临床科室医师参考。

1.4 多科协作

当前被广泛运用的核酸检测主要是通过取咽拭子进行检测,但咽拭子在采样过程中风险较大、环境限制特殊,需要采取三级防护来进行。基于在疫情发展的中前期,特殊防护用品的储备无法在短时间内供所有人员全天候无限制使用。经过多部门协调与沟通,同时考虑安全防护、妥善消毒以及管理等方面因素,采取定点定时咽拭子采样管理。由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将患者由专用通道送至发热隔离病房或门诊进行咽拭子采集。

此外,在医院具备核酸检测能力后,承担了较大核酸检测工作压力,通过信息手段将核酸检测嵌入HIS系统,由普通科室通过医嘱系统开具核酸检测医嘱,并按照数据采集要求完善核酸检测患者采样申请表,向发热隔离病房发起采样申请,申请通过后在约定的时间将患者由专用通道送至发热隔离病房进行采样。

为缓解发热隔离病房的采样工作压力,在经多科室统一协调后决定,部分具备条件的科室在采取三级防护后承担一部分采样工作。采样完成后的咽拭样本由医院样本转运人员集中送至检验科检测。

1.5 定向转诊

医院实时与武汉市卫生健康委负责人员以及定点医院转运负责人联系,第一时间将患者信息传递并安排床位,协助妥善安排好救护车转运患者,实现全程无缝隙对接,及时有效地将确诊患者转运至定点医院进行救治。高效的定向转运工作,一方面使得患者得到快捷的隔离治疗,另一方面减少了普通病房医护和患者的暴露风险。

1.6 院感消毒

医院定期组织院感科进行全院巡查,针对特殊病区,尤其对于有确诊患者的病区,院感科会于第一时间在作好充分防护准备的情况下进入病区进行环境采样化验,并指导科室进行环境消毒,降低因环境原因出现的感染风险。在院感科的培训、指导下,院区对全院关键科室每日进行多次消毒,保证环境安全。

2 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挑战

2.1 疫情初期确诊患者床位难安排

在疫情发展初期,定点收治医疗机构还未确定之前,医院对核酸检测后确诊患者的收治存在极大困难,多院出现“一床难求”。伴随重症定点收治医院的确定,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相继建设,数十所方舱医院的完善,武汉新冠肺炎患者得到有效分流与管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得以较大提升。在“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政策推动下,武汉确诊患者“一床难求”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2.2 会诊人员难固定

医务处沟通协调重点临床科室,如呼吸内科、急诊科、感染科,成立新冠肺炎患者专家会诊组,专门对疑似患者进行会诊,判断其病情严重程度。但由于疫情的突发性,多病区、多院区、多部门均对人员进行了调整。所以,在专家组成立初期存在一定程度的无序情况。在多批次多院区医务人员的调动安排后,专家教授相对固定,经多次组织沟通后,最终确定新冠肺炎会诊专家组成员,并每日轮班对临床科室提交的会诊申请进行诊断。

2.3 信息数据难抓取

数据能最直观地反应情况。在疫情发展过程中,国家各级政府和医院在不同时期对数据的统计和收集提出了不同要求。在疫情突发后,多条复杂、难判定、难抓取、难核算的数据在数据上报过程中被提及。国家对数据提出的新要求在暂时无法通过信息手段获取的时候,仅能通过原始的询问方式收集,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在整个数据上报过程中容易造成数据的丢失与失准。通过与计算机中心和信息科沟通协调后,医院安排专家对所需上报数据进行信息化编码提取,并优先设计信息提取系统。但是由于提交数据的繁多以及系统打造过程中的时间消耗,信息在抓取过程中仍存在困难。

2.4 确诊患者陪护人员难安置

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在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救治后,其陪护人员作为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无法跟随确诊患者转诊至定点医院,但其本身确实存在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对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提出了较大挑战。医院在明确陪护人员的感染风险后,临床医务人员均会建议陪护人员对个人以及他人健康负责,尽早进行新冠肺炎相关筛查,尽早发现、尽早排除。但是,由于医院暂未针对陪护人员设置特殊收治场所,对其行踪难以进行控制。

3 讨论

3.1 封闭管理措施有效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新冠肺炎疫情发展过程中,武汉作为疫情的爆发地,最为核心、重要的举措是对城市、社区、街道等进行封锁,限制人员流动,降低传染风险。这一举措,有效降低了病毒携带者向外输出造成更大面积感染的可能。限制道路上无关车辆的通行,彻底关闭公共交通,限制各住宅小区人员出入次数,除特殊岗位特殊部门的工作者外,其余员工均居家办公。多种复合型的限制措施将武汉人员流动降到了最低,使交叉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对于整体疫情防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有效的管控措施确保患者收治高效、有序

对收治入院的疑似患者直接启动新冠肺炎筛查检查,之后进入专家会诊流程对其相关检查检验结果进行诊断;将病情严重的确诊患者转运至定点医院收治,对于病情相对较轻且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集中收治。有效的管控措施提高了对疑似患者的筛查、排除、收治、转运等工作的效率,降低了患者在整个流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风险,从而有效提升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率和治愈率。

3.3 信息技术助力流程优化提效

除一线医务人员对患者的救治外,在整个疫情发展过程中,信息化流程和技术也为医务人员提供了有效防护。信息化流程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流动,减少了时间消耗,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因人员流动而产生交叉感染的风险,为疫情的控制做出了积极有效的贡献。

同时,在数据交换方面,逐渐实现不同信息渠道的数据直接对接,保证了数据上报的高效性和准确性。在满足卫生行政部门与疾控部门对上报数据的要求后,通过合理设计统计输出口径,提升信息交换效率,进而提升防控工作效能。

猜你喜欢
院区收治病房
医院跨科收治患者服务模式及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应急病房筹建策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急腹症患者收治与防控体会
武汉同济医院多院区“一体化”管理模式
院区再造
关于公安机关对特殊涉毒人员收治管理问题的研究
多院区医院文化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换病房
健康快讯
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