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环境教育的现状与特点

2020-07-15 12:50马妍康奕宁王图强陈家琪李珞嫣
世界环境 2020年3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垃圾环境

■文 / 马妍 康奕宁 王图强 陈家琪 李珞嫣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存在于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环境一同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古时,孟子就曾借“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 “斧斤以时入山林”教导梁惠王,顺应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才能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过上人人富足的生活。自然节气指导人们农事,可持续发展保证了代际间的公平,“环境教育”的思想自古就有。

一、环境教育的兴起

环境教育,是一种借助教育手段提高人们对环境的了解以及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从而促使人们积极进行环境保护的方法。可以分为面对普罗大众的普通环境宣传和专门培养环境保护人才的专业环境教育。

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是全球环境教育发展的开端,人们逐渐开始利用跨学科的方式,在各级教育中进行环境教育。中国于1973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改革开放后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从中央到地方都相继建立了环境保护机构,环境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二、学校环境教育

(一)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置循序渐进的标准

早在2003年,中国就颁布了《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并按照年龄为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生设置了不同的教育内容标准。小学1-3年级的学生要有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能感知周边环境以及日常生活与环境的联系,掌握简单的环境保护行为规范。小学4-6年级的学生们需要了解社区环境和主要的环境问题,感受自然环境变化与人们生活的联系,从而养成对环境友善的行为习惯。初中生要进一步了解区域和全球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后果,并思考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联系,理解人类社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自觉采取对环境友善的行动。高中生要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认清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界在经济技术、政策法律、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努力,养成关心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最终,引导下一代一步步成为关心环境、爱护环境的环境保护人才,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教育从幼儿开始,将环保意识根植于心

幼儿时期是生理与心理发展的高峰阶段,奠定了孩子成长的基础,所以环境教育要从小开始,培养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其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对未来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中国大部分幼儿园都开展了幼儿环境教育,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渗透着爱护动植物、珍惜资源与能源的环境保护理念,并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强调环保。吃饭不能挑食、剩饭,告诉孩子们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不随地乱扔垃圾,让它们都去该去的地方;洗手时水龙头不要开得太大,并记得随手关灯,节约地球母亲提供的每一丝资源。同时学校还会举办“变废为宝创意服装秀” “争当绿色小卫士” “我为地球添色彩”等环保主题趣味活动,让孩子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他们的环保意识。

困扰过无数成年人的“这是什么垃圾”,小朋友也可以分得明明白白。2019年,浙江的一所幼儿园开展了一系列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课程活动。小班的主题是“送垃圾宝宝回家”,在班里摆放了“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垃圾桶,让孩子们每天扔垃圾时有分类的意识;给孩子们布置手工作业,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用可回收物品做手工,激发孩子们对垃圾回收再利用的兴趣。中班的主题是“跟着垃圾去旅行”,让孩子们观察自己或者家人一天之中产生的垃圾,记录在调查表中;老师们还自编了故事书,让孩子们跟着“主人公”历险,巩固垃圾分类的知识。大班的主题是“我的新型垃圾站”,孩子们通过自主设计垃圾站的活动,详细了解垃圾的来源、去处以及附近垃圾中转站的日常工作,知道了垃圾处理的小常识,还不满足于此地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自由创作了各种功能新颖的垃圾站,更深一步地理解了垃圾处理。当垃圾分类成了从小养成的习惯,全面普及环境教育也就不再是纸上谈兵。

(三)全学科渗透的环保教育,让学生将环保视为己任

《悯农》大概是人们最早接触的古诗了,朗朗上口、妇孺皆知,作为启蒙文学,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其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已经成为饭桌上教育孩童珍惜粮食的经典之句。再长大些,语文课上学习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只有一个地球》等课文,用简短精练的文字描述了破坏环境所造成的恶果,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家园的概念深植于学生的心底。英语课本上也会有环保主题的单元,用另一种语言介绍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老师们还会播放纪录片,富有魅力的大自然,千姿百态的自然生物,又或是已被人类破坏得满目疮痍的环境,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角度去认识环境保护及其重要性,切身感受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

有了人文社会类的课程做铺垫后,学生们开始学习“环境”的科学。从小学科学课“认识生命之源——水”开始,知道了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到初中历史、地理课提到当前地理环境的形成及存在的问题,物理、化学课上的声与光污染、温室效应、酸雨、雾霾的危害与防治,认识到人类到底是如何影响自然环境,现在的环境问题又是如何产生的;再到高中生物课学习生态系统,知道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懂得了人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最终又会以另一种方式反馈于自身。学生所受到的环境教育越来越深刻,感受到如今的环境问题时心里的紧迫感也越来越重。

(四)专业环境教育,培养专业环境人才

自1973年的全国环保会议,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开办了环保的相关专业,1978年北京师范大学招收了中国第一批环保专业研究生,1991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将环境科学作为一级学科对待,并成立了国家高等学校环境教学指导委员会。环境专业教育正式走向开放的大舞台,独立成为了一门系统化的课程。

学生通过学习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原理、环境仪器分析、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土壤污染控制、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等课程掌握了环境相关的理论知识,再完成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任务,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最终成为具备环境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政府、企业与科研单位从事环境保护及相关领域工作的专业人才。

(五)利用非正式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

无论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都会利用课外活动开展环境教育,特别是在各种环境保护的节日。例如在植树节、世界水日、地球一小时、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等特定日子设计环保主题板报、开展环境教育专题活动,安排学生制作相应主题的手抄报,或是举行环境方面知识竞赛、科普讲座,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环境保护的兴趣。大学更是会通过举办辩论赛、征文、摄影、节能减排大赛等不同形式宣传环保,将环境伦理、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文学等环保内容作为选修,并鼓励学生参加校园环境的建设与维护,塑造校园的环境文明和环境文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还会组织学生通过实地参观、定向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考察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让学生们更近距离接触自然,更深层次理解环境保护。

三、社会环境教育

1996年,国家环境保护局(现生态环境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将学校之外人们的环境教育提上了日程。根据对象的不同编写针对性教材,传播环保知识,弘扬环境文化,提高人们的环境素养,倡导开展绿色活动。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不断重视,社会中也自发涌现出了各种形式的“环境教育”。各种包含环保思想的书籍、电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表现形式,比如《寂静的春天》《海豚湾》,直接展示出人类对自然以及生态系统的破环,呼吁人们要重新端正对自然的态度、重新思考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例如《幽灵公主》 《罗小黑战记》,从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矛盾入手,在故事的主线中穿插引发人与自然的永恒思考。再如直击人心的公益海报,看得懂或看不懂的行为艺术,爱不释手的电子游戏,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环保意识和思想。

手机支付宝平台上的“蚂蚁森林”更是集人类聪明才智而诞生了创新型环保产品,这个由中国移动支付平台支付宝推出的项目,已成功将5亿人的环保善举转化为种植在荒漠化地区的1.22亿棵树,并且获得了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是一个相当优秀的环保教育的产物。种种与环保有关的作品,尽管形式和载体有所不同,但都是环境教育的一部分。

经过数十年环境教育的发展与进步,环境教育目前已经走过初级阶段,正处于深化和扩展的阶段,虽然现在的地球环境还没有那么美好,环境教育还不够成熟与全面,但是相信在未来,人类能够以更加友好的方式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繁荣。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垃圾环境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垃圾去哪了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环境
倒垃圾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