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妮娟,陈芳萍
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医院:1.急诊科;2.护理部,陕西延安 727400
普外科为医院的重要科室,收治的患者通常病情较重,不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而且术后需留置导尿管,工作难度较大,同时工作中导尿管移位、滑落等现象时有发生,影响患者手术后的康复效果。导尿管移位或者滑落等问题的发生会增加患者康复期的痛苦,甚至可能引起相关并发症,导致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延长,因此加强导尿管管理尤其关键,这要求普外科相关护理人员不断提升风险意识,进一步强化术后导尿管管理工作[1]。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法是一种常见的风险管理方法,通过对管理过程中的失效情况展开量化评估,并展开原因分析、制订措施等专业处理方法,可有效降低风险[2-3]。本院于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将FMEA法应用于普外科术后导尿管管理中,为进一步探讨其效果,本研究分别于FMEA法实施前后随机选取部分患者展开研究,分析术后导尿管管理情况,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普外科予以常规导尿管管理的患者156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1例,女75例;年龄22~65岁,平均(43.52±4.57)岁;手术类型:70例行子宫切除术,86例行前列腺电切术。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本院普外科通过FMEA法实施术后导尿管管理的患者156例作为试验组,其中男82例,女74例;年龄23~65岁,平均(44.10±4.52)岁;手术类型:68例行子宫切除术,88例行前列腺电切术。纳入标准:(1)术后需留置导尿管者;(2)术前无感染、凝血障碍者;(3)住院时间≥7 d者。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血液疾病者;(2)合并重症糖尿病者;(3)精神、认知、交流障碍等无法配合完成研究者。本研究已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患者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选取同时参与两种导尿管护理工作的部分护理人员进行调查,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参与工作的10例护理人员作为对照1组,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参与工作的10例护理人员作为试验1组。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导尿管管理模式,包括保持病房环境整洁,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讲解导尿管的作用及注意事项,辅导患者进行膀胱收缩练习等。试验组通过FMEA法实施术后导尿管管理:(1)组建专业FMEA法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普外科病区负责人、护士长、护士等,完成组建后展开FMEA法管理相关培训。(2)失效模式寻找。以临床实际为依据,对风险优先数值(PRN)进行计算。PRN=频度(O)×探测(D)×严重度(S),均通过0~10分进行评价,得分与风险值呈正比[4]。(3)制订措施。①改进导尿管脱落风险评估制度。以导尿管脱管后出现的危害、处理难度为依据,将患者留置的导尿管划分为低危、中危、高危3个级别,分别通过绿色、黄色、红色进行标识。基于此,进一步改进导尿管风险评估制度,明确规定导尿管管理的交接班、巡视、固定方法、外露长度等,使护理人员能够按照规范对导尿管脱落风险进行评估,进而使风险评估准确性得以提升。②加强培训。对科室护理人员开展导尿管护理知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的培训,完成培训后予以考核,使其责任意识、风险意识进一步提升,通过对患者导尿管情况进行严密观察,及时更换黏胶、引流液,并按规定倾倒引流液,从而有效预防导尿管脱落及感染。③强化健康宣教。对患者展开全面的健康宣教工作,宣教内容包括导尿管自主管理方法、配合要点、导尿管脱落风险及控制方法等,宣教途径包括书面、视频、面对面宣教等,提升患者对于导尿管的认知水平,争取患者积极配合和自主参与导尿管管理工作中。
1.3观察指标 (1)导尿管护理质量评分。从评估告知、规范操作、健康宣教、责任意识、合理交接等维度设计调查表,用以评定两组护理人员导尿管护理质量。各维度计0~20分,总分100分,得分越高,护理质量越高。调查两组护理人员导尿管护理质量评分。(2)两组患者导尿管自主管理知识掌握情况。从理解与认同、主动配合、局部维护、观察要点、活动与锻炼等方面对两组患者导尿管自主管理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每个维度得分为0~20分,总分100分,得分越高,患者导尿管自主管理知识掌握程度越高。(3)脱管率。
2.1PRN评分情况 PRN评分情况见表1。
表1 普外科导尿管脱管失效模式分析
表2 两组护理人员导尿管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分,
2.2两组护理人员导尿管护理质量评分 试验1组护理人员导尿管护理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导尿管自主管理知识掌握情况 试验组患者导尿管自主管理知识评分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导尿管自主管理知识得分情况比较(分,
2.4导尿管脱管率 试验组导尿管脱管率为3.21%(5/156),低于对照组的10.26%(16/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8,P=0.013)。
术后导尿是普外科的一种专业处理技术,对于普外科护理工作而言,术后导尿管管理是重要内容之一。现阶段的导尿管管理工作中仍存在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患者配合度不够等问题,在此影响下,脱管现象时有发生,不仅会影响患者术后导尿效果,而且还会增加患者痛苦,延长其术后恢复时间[5-6]。因此,普外科的护理人员应该进一步提升导尿管管理风险意识,在对导尿管管理工作中的风险进行准确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制订针对性风险规避措施,以达到有效降低术后导尿管脱管率的效果[7-8]。
FMEA法是一种前瞻性危害分析方法,通过对某个管理流程中可能出现的失效因素进行系统分析、量化评估,并识别失效因素出现的原因,制订避免失效因素出现的措施,可达到有效提升管理工作质量的效果[9-10]。尹哲等[11]研究显示,通过FMEA法对肿瘤患者实施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风险管理,发现非计划拔管率是4.67%,低于FMEA法未实施前的14.02%。本研究将FMEA法应用于普外科术后导尿管管理中,效果显著,主要表现如下:(1)可有效提升护理人员导尿管护理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1组护理人员导尿管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与常规导尿管管理方法相比,FMEA法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普外科术后导尿管护理质量。通过FMEA法展开普外科导尿管管理时,导尿管脱管失效模式分析显示,脱管风险评估PRN值是120分,操作PRN值是336分,而原因分析发现,脱管风险评估不准确的主要原因是护士责任心、风险意识较差,未及时发现风险因素;固定操作不够规范的原因主要为固定方法不正确,未及时对黏胶、引流液进行更换,未按规定倾倒引流液。因此,应改进导尿管脱落风险评估制度,并对导尿管脱落风险的评估、巡视等工作内容进行明确规定,使护理人员完善自身工作,通过规范开展相关操作,并做出准确的风险评估,进而有效降低脱管风险[12-13]。此外,通过对护理人员加强培训,可有效提升其风险意识、责任意识,使护理人员能够规范开展评估告知、规范操作、健康宣教、合理交接等工作,有助于预防脱管的发生[14-15]。(2)可有效提升患者导尿管自主管理知识掌握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导尿管自主管理知识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与常规导尿管管理方法相比,通过FMEA法展开普外科术后导尿管管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患者对自主管理导尿管知识的掌握程度。导尿管脱管失效模式分析显示,宣教方面的PRN值是210分,原因主要为患者导尿管自主管理知识水平较低,配合度不够。表明患者导尿管自主管理知识水平较低,并出现拒绝主动参与、配合导尿管管理干预工作等行为,致使脱管风险提升[16]。因此,应通过展开健康宣教,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强化,并予以详细介绍导尿管自主管理方法、配合要点、导尿管脱落风险及控制方法等方面内容,促使患者对导尿管管理相关认知水平进一步提升,在积极进行配合的同时,自主参与至导尿管管理工作中,有助于患者的康复。(3)可有效降低导尿管脱管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脱管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与常规导尿管管理方法相比,FMEA法应用于普外科术后导尿管管理中有助于进一步预防脱管。通过FMEA法对普外科术后导尿管进行管理时,针对其中存在的脱管风险进行分析,存在护士评估不准确、固定操作不够规范、患者导尿管自主管理知识水平较低等失效情况,应综合分析其失效原因,再制订针对性处理措施,有助于降低脱管率。
综上所述,FMEA法可有效提升普外科术后导尿管护理质量及患者导尿管自主管理知识水平,从而有效预防脱管。但本研究存在样本量小、观察时间短等不足,需展开进一步研究,以探讨FMEA法在普外科术后导尿管管理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