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汉
已亥岁末,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庚子新春,打赢防控阻击战全国动员。 这场“大考”前所未有地牵动中国、影响世界。
突发事件报道极其考验媒体的应变能力、 策划水平和专业素质,也是衡量新闻记者综合实力的重要向度。都是一次挑战。 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安全危机, 如何在传播方式多样、信息海量供给的喧闹中保持清晰判断,以纵深视角深挖疫情新闻的多元价值,在传播信息、传递声音的同时,凝聚社会共识,提升舆论导向的思想力量,从而引导社会公众科学理性应对危机,既是新闻记者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也是当代新闻人必须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从1 月21 日报社全面启动疫情防疫报道以来,截至4月21 日,一共90 天。 90 天来,笔者马不停蹄,先后采写刊发报道285 篇 (含发布在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的各个端口)。回首这段报道经历,笔者将从战疫一线、下沉社区、日常战线等几大不同维度分享此次报道中的心得体会, 供业界同仁一起研讨交流。
1 月26 日,火神山医院启动建设第三天,笔者在现场为长江日报网友做直播。那个场景,就如同定格在笔者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忘怀。
当日上午10 点,笔者来到位于蔡甸知音大道的火神山医院项目建设工地,穿过坑坑洼洼、满是淤泥和石块混杂的工地。 笔者沿着道路边走边直播,大卡车呼啸而过,地面上是10 多公分厚的泥巴,星星点点的泥巴溅到笔者身上,一天直播报道下来,笔者浑身上下都沾满了泥水。2 月1 日,火神山首批病房搭建完, 笔者穿梭在正在装修的活动板房走廊中,给网友全方位展示火神山未来病房是什么样子,笔者也是媒体记者中最先进入活动板房直播的记者,其中一些病房的照片被网站转载,并刊登在学习强国平台上。
2 月3 日,武汉市启动方舱医院的建设。报社立即启动方舱医院的报道, 并成立方舱报道组,笔者从报社的城市运行组被抽调到方舱组,也就是从“火神山”到了“方舱医院”。 对绝大多数武汉市民而言,方舱医院是一个新生事物,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于笔者而言,同样如此。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信息输出场地, 新闻记者要如何从中挖掘有价值的新闻报道?
笔者从2 月11 日就开始投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的报道工作,并专门负责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的报道。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是武汉目前规模最大的方舱医院, 实际可入住床位1461 人。 根据多年的经验,笔者首先对接武汉客厅所属的东西湖片区战线的同事,又经过查询,得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被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接管, 笔者随后找到相关医疗战线记者,联系上医院通讯员。 尽管从双管渠道着手,但在报道初期,并未获得任何有效新闻线索,突破暂时为零。
随后,笔者想到,新闻采访的核心就是找到人,找到人就找到了新闻。如果从外围无法获取线索,那么“进”到方舱里面呢? 2 月13 日,笔者在朋友圈发布线索征集求助:希望有人提供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患者的线索。随即,卓尔集团品牌总监王振宇联系笔者, 告知其汉口北公司同事汤鹏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C 舱,并组建了一个三人群。就此打开了缺口。 汤鹏当天就推荐了新疆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巴哈古丽·托勒恒,笔者获悉了其在方舱医院里表演新疆舞蹈的信息,其后写成了通讯《“新疆古丽”巴哈古丽·托勒恒,在“方舱”跳出“当今中国最美舞蹈”》。
2 月14 日中午,仍然是汤鹏向笔者提供线索,告知方舱里有一名高三学生,正在埋头备战高考。笔者立即通过汤鹏与高三学生进行了视频采访,《高三学生方舱里备战高考》报道就这样诞生了。 高三学生的报道出炉后,C 舱护士、来自淄博市沂源县人民医院副护士长桑园为高三学生购买了手机,《一个手机跨越940 公里支援高考》成稿。 其后,桑园获得阿里天天正能量奖,笔者又写成《为高三学子助考买手机,山东护士获“战‘疫’英雄”奖》报道,得到广泛传播。
然而,通过汤鹏这个切口,找到的大都是患者,要想采访医生护士,必须另辟蹊径。在采访中了解到,进驻武汉客厅方舱医院主要有3 支国家医疗队和8 支护理队。这些救援队和护理队分别都是来自各大医院。于是笔者检索这些医院的官微,通过主动与官微联系,搭建医院这条采访路径。
2 月15 日, 笔者在浏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官微时,突然看到上面刊登一封信, 是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马刚的8 岁儿子写给他的。 笔者立即意识到这是一条好线索。 随即笔者通过114 查询到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科室电话,几经辗转,当晚8 点,记者终于联系到马刚,当天晚上9 点钟,稿子《银川8岁小朋友给武汉小朋友的一封信》传到报社。
随着采访的深入, 笔者接触到的方舱医院的医护人员和患者越来越多,延伸的链条也越来越广。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的大小事,笔者都能第一时间获悉。
采访方舱医院,不仅仅通过手机网络联系,最主要还是要深入到现场。笔者抓住每次接近方舱医院的机会,来接近采访对象。
2 月15 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康复者首次出院。 当天下着大雪,笔者拍摄的短视频《武汉客厅第一批患者出院》被人民直播转载,点击量达66 万。 2 月17 日,武汉客厅第二批康复者出院,笔者独家采访了楚天广播电台记者钱磊,写成通讯《一名记者的战“疫”故事》,被很多媒体转载。
方舱医院是笔者这次疫情期间报道最为突出的部分。从2 月12 日至3 月8 日,26 天时间,笔者先后5 次抵达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大门口,与患者、康复者近距离接触,先后点对点采访了40 多名医护人员和患者, 在长江日报APP、微信、报纸、抖音、直播、抖音、微博等平台,共刊发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报道100 多篇,超过千字通讯占到一半以上。消息《银川8 岁小朋友给武汉小朋友的一封信》 获长江日报好稿,抖音《“新疆古丽”巴哈古丽·托勒恒,在“方舱”跳出“当今中国最美舞蹈”》也获得获长江日报好稿,播放量135 万,点赞7.4 万。
社区是这次武汉疫情战役的第二大战场, 全市三万多名干部职工下沉全市3329 个社区,工作时间之长,服务之细,前所未有。 作为一名记者,疫情期间有机会一定要深入社区采访。 虽然这里的故事,不是那么惊天动地,但也会有很多收获。两个多月来,笔者先后深入15 个社区采访,先后捕捉了一些鲜活的典型案例。
笔者负责的战线是武汉新港管理委员会和港发集团,因此下沉采访的社区也是这两条战线的社区。写下沉干部,不能泛泛谈工作,怎么发现挖掘新闻,不能夸大其词,只能还原新闻事实。 笔者深入到铁机社区, 发现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菜矛盾”。 居民很多属于还建户,在附近工地上种菜。疫情初期,很多居民都惦记着菜地的菜,但又不能出门,他们就想了很多招, 翻院墙, 集体到门口打掩护溜出去等等。 下沉队员李昌贤主动从老家运来菜, 还联合社区居委会,组织志愿者集中采摘菜地的蔬菜进行回购,并组织志愿者到农场采摘便宜的蔬菜。 根据这一情况, 笔者写成稿子《从老家运,到农场定,下沉社区的他们想方设法让居民吃到新鲜菜》。
在15 个社区跑了一圈之后,最大的体会是,所有的下沉干部做的工作都是一样的——上门排查、 电话排查、团购、买菜、买药、门岗值守等等,大同小异。 要在这些日复一日高度雷同的工作中找出新闻点,确实很难。尤其是很多战线单位,都有宣传他们下沉工作的强烈欲望,这对战线记者来说,又涉及到战线通讯平衡和有用信息提炼的问题。
笔者在采访中摸索了一个基本办法, 那就是要求下沉干部讲故事。讲下沉的小事、琐碎事,越精彩越好,越离奇越好。 每次笔者听到的故事,回家后能想得起来,就打开电脑写。 不想写,就说明故事不精彩,没有传播度。
港发集团抽调1248 名党员干部和职工,下沉141 个社区,是全市国有企业中选派人数最多的企业,也是笔者关注的重点领域。 经常深入社区,就会发现很多新闻和故事。 有一天笔者深入到江汉区新华街省运社区,社区里有一家“小卖部”,它没有营业执照,不从事经营活动,但它的摆设跟小卖部差不多,有货架,柜台上油盐酱醋、牙膏、卫生纸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居民只需要一个电话、一条信息便能够享受“送货上门”。采访后了解到,原来这是湖北汽运公司劳务公司经理、下沉小组组员杨波的主意,于是写成稿子《社区开了一个小卖部》。
笔者每深入到一个社区,就能发现一则新闻,从没有跑空路。两个月里,通过不间断深入到15 个社区,笔者先后写出30 多条社区新闻,很多新闻都是独家报道。
武汉经发粮食物流公司的16 名突击队员下沉硚口区韩家墩街公安社区, 负责四明公所和西江月厦两个小区的24 小时值守。 采访中,下沉干部代佳在聊天中随口提到,说现在亲戚住在一起久了也成仇人,随即讲了一个故事,他在某次值班时碰见一位60 多岁的老人拖着行李箱从小区往外走说要回家,老人是黄冈人,腊月二十六被家住西江月厦小区的妹妹接来过年,这一住就是两个月。 刚开始还好,时间久了因为生活习惯和开支等问题出现矛盾, 老人一气之下拖着行李箱要回家。下沉干部就此展开调解,最后做通了两位老人的工作, 自此以后, 代佳就成了这一社区的居民“调解员”,居民家里有了矛盾都来找他。 根据这一线索,笔者写成稿子《居民气呼呼拖着箱子要回家,他变身“调解员”化解家庭矛盾》。
在报社记者分工中,战线记者是最庞大一块。一个战线记者,如果想做得顺风顺水,不是靠与通讯员维护好关系,也不是靠跟战线领导维护好关系,关键是把战线稿子做好、做充分,否则只是一个普通的战线记者。
而疫情期间,战线记者的工作就显得更加细致,往往新闻都是埋在战线的线索中, 要靠记者去挖掘, 去 “榨干吃尽”。
笔者负责武汉市所有的港口码头等航运战线, 另外还有海关、海事、长航,以及汉西车务段等战线,因为大都是跟货运打交通,不具有传播性,跟公交、地铁等新闻富矿相比,港口航运战线历来是新闻的“老少边穷之地”。 然而疫情期间,这些“老少边穷之地”的通讯员来稿量也较平常增加,有时候一家单位一天来稿三四条, 怎样从中去粗存精,考验记者的“眼力”。 高水平的记者,就是针对通讯员来稿,从中找出新闻点,进行补充采访,把新闻点做扎实,做透彻,做出亮点。
汉西车务段是今年是疫情期间货物抵达的重点车站,今年外省发来的捐赠物资,80%都是抵达汉西车务段。2 月14日, 袁隆平院士捐赠的200 吨大米抵达武汉,汉西车务段通讯员苏庆丰第一时间把材料传给笔者,当时就觉得这个事新鲜,名人捐赠有传播度。 在第一时间将稿子补充完善,《袁隆平院士捐赠200 吨大米运抵武汉》在微博第一时间刊发,收获了257 万人次观看,获得当日好稿。
这期间,还有一个重大题材,就是把宜昌至重庆的7 艘豪华邮轮征用到武汉作为酒店。 2 月21 日,长航集团第一艘邮轮抵达时,笔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后来直播、抖音、微博等全部刊发。
企业复工复产,是这次疫情下半场的重点报道。这次疫情对武汉的各行各业损失非常大, 复工复产可以说是当前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一企业如果想恢复生产,必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保证在岗人员,二是保证物流通道。 而笔者所负责的战线,包括了滚装码头、花山港、中欧班列等物流单位,其间的报道都有声有色。
3 月20 日,武汉滚装码头复工,长江日报一版刊发。3 月23 日,花山港复工,要闻版重点推出。 3 月31 日,舵落口码头跑出“加速度”。 外贸企业复工复产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物流畅通,确保物资进得来出得去。 3 月28 日,从武汉发往欧洲的中欧班列恢复运行, 笔者意识到这一事件的重大性。武汉的中欧班列恢复,跟其他地区的班列还真不一样,它的新闻价值在武汉的特殊性,汉欧班列的恢复,说明武汉疫情已经好转,外贸企业开始复工,这里面潜藏着不少经济信号。笔者当天早上9 点就赶到吴家山货场,去见证这一特殊时刻。 笔者拍摄的照片,在长江日报一版刊登,同时在长江日报的长江融媒、微博、抖音、短视频,甚至在学习强国等公共平台刊发,并获得大量网站转载。
水运物流战线也蕴藏着不少“好新闻”。 3 月22 日,经开港“汉——申线”首航,意义重大,因为武汉的重工业地区就是武汉经济开发区,开区的汽车零部件每年达到25 万标箱,如果水运顺畅,意义更不一样。得知这个消息,笔者主动联系码头公司,进行了现场直播。
重点投资项目也是复工复产的重点。 笔者高度关注港发集团11 个重点项目,深入施工现场,真正做到好的新闻都是跑出来的。 4 月1 日,在港发集团长江新丝路公司会议室,签约双方并没有出现在同一场合,但签约双方的头像同时显示在正前方的大屏幕上, 签约协议很快上传经两方确认,随即促成一场“云签约”。 该报道推出后,先后有多家企业给笔者打来电话,询问“云签约”相关细节,通过这则报道的“示范效应”,推动了全市很多企业项目采用“云签约”。
疫情防控是人民战争,也是舆论之战。身处全国抗疫最前线的武汉, 作为一名党媒记者, 不仅要报道抗疫工作成效,真实讲述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还要有效耕耘各个战疫领域的隐藏“新闻线索”,用多元、纵深的信息矩阵构建暖人心、聚民心的正向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