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史学是在本质上就不同于社会科学的,社会科学史求同,而史学是求异。因此,社会科学的归纳方法就不适用于治史之上,治史应该是使用贯通的手法。求异也并非是过分看重具体,而应是把目光放到整体之上,通过对整体的研究来分析具体,进而剖析个别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近代史的“通”应该是古今中外的贯通,各门各类之间的连接。但是,因为众多史料、分类教育和治学的波及和侵染,导致史学界混乱。因此,只有回归本原,化繁为简,才能贯通史学,避免管中窥豹。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 贯通 滞碍 浅谈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史学作为整体之下研究具体的学问,以读书为治学之路。“通”应为融会贯通之通, 通透透彻之通,而非道听途说旁通之通,后者只能是舍本逐末。由于研究繁杂的中国近现代史起步晚,使得本应该学人之时,却巧取捷径,忽略专门的学习,而直入专题探究,从而不去认真读书,而那些看似合理合规、严谨专业的理论或舶来之学,大都表面严谨,实则不堪。现今的大学专业教育与史界治学之本,却以离经叛道,远离根本,这以经不是墨守成规,不经创新了,而是已经在偏离史学之路上越走越远。久而久之,那句“真学问必不能从学校中得,真著述也不能从杂志中取”必将成真。如若制度和方向一直不变,那么要转变出货而不出人得现状基本无望,其最后也难逃货物劣质得现象,毕竟贯通境界并非轻易便可达到。但是,无垠天地下,大千世界中,总有高下之别,总有读书之才。或许回到初始之点便是解决问题得根本途径,而老生常谈的言论未必不能及温故知新之用。不过基本之责反而难过人之常情,从而展现出逃避困难,追求简易的怪异之象,以一言“陈旧而革新”来逃避完不成的史学。
1治史在于贯通
受到社会科学以及分科治学中归纳或附会式比较,以及西方“一元化观念”影响,使得近代人治史之法脱离治史之道,而一味的归纳求同。史学本应是着重见异,通过整体之下窥探具体,而来探寻个别之间的联系。治史不应是削足适履的强行归纳,而史论亦不是史学,史事并没有相似之说,每一件都是在一个不同的时空里发生的并且不可能再改变,没有规律可循,更不可谈其因果之说。因而史学研究看重因缘事实之间的联系,看重求异,只因历史之事并无相同、整体,但也未曾不具有一定关系,不过不应该用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的内容来强行连贯史料和史实。
而近代以梁启超好为归纳之法,此为清季以来的主流,但后又受到自由意志论的影响,在发表了《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中发生了态度大转变,转以因果律来求史。而傅斯年认为“求真是与求史事之间存在关联”,这一观点更是远超梁启超。历史本来就是各部分有机关联的整体,而史家历来事以追求通为最高境地,不通既无法掌握历史整体趋势和内在关系,亦不能充分的研究历史的具细,而要做到通则需要平衡专精和博通之间的关系。而作为断代和最为繁杂的近代史,只有通过贯通古今,博识中外,才有可能做到对其通透无阻。
2分科的局限
如今盛行的分科治学、教育,在贯通之上为背道而驰之行为。因历史史实多为后人编著和记叙,虽彼此关联,却又迥然有别,但因分界不清,加之如今学人多为学校教育而来。便受教育所限,致使先天不足后天亦不能补足,从而只能照猫画虎,终不得其解。晚清引入西方条理来分科治学,但却难免产生隔阂、强行付汇,目别汇分从而割裂了中国历史的完整性。致使学问破碎不堪,一生治学守一隅。
3贯通在于读书
只有做足基本功,才能破除偏见而贯通整体,不应该太过容易的去谈论超过前人,自大的去谈论革新。温故而知新是读书和治学的基本,先做自己才能够在做人,这都是万古不变的法则。总的来说就是,读书才是治学的基本,而读书的不应该是找材料,而应该是拿读书的心态去看材料。否则终其一生不可能明白圣人说过的话,自己曾经直抒胸臆的高谈阔论也只不过是高论妄言。
归根结底,一个时代的人要想做好学问、成就多,就应该通过先育人之后才能出货,而史学在今天也需要有天纵之才的人下以坚忍不拔的功夫,才能有一番成就。
4史学的误区
近代史学研究陷入了一些不正確的学术交流和批评之中,在以西方文化的大背景之下,以西方文化为学习对象,使得对研究解释中国的历史变成了西方文学的附属品。由于中国学习方法受西方影响,以及社会科学和分科教学教条的影响,使得今天国人治史习惯用外过的框架结构,从而不免会陷入条例系统之中,也越来越远离了史事真相。而史学应该是通过对真实史事的梳理,来重现历史真相,而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为事实,让古人之事附和于我。
5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的治史和史学,太过于依赖西方的条例和分科治学之害,从而违背了贯通治史之法,使得治史滞碍不前。而治史又应以多读书,学做人为基本,而自近现代以来,国人多以分附和大众以及博取时名为主。
作者简介:舒敏(1965.03-)男,浙江丽水人,大学本科,丽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地方文化。
参考文献
[1] 徐奉臻.在思政课教学中何以实现中国梦之"三进"——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03):52-55.
[2] 刘俊梅."中国梦"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融合的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7(05):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