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9年日语高考试题分析

2020-07-14 21:27布露露
青年时代 2020年10期
关键词:对比分析试题

布露露

摘 要:随着2017年版日语课程标准的出台,日语高考试题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本文以2015~2019年的日语高考试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发现近五年的日语高考题中的听力题考点较集中,语法题和阅读题考点正在逐渐完善和丰富,阅读题文体集中,考题内容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作文题也变得更加灵活。

关键词:日语高考;试题;对比分析

一、听力题分析

2015~2019年的听力题考点主要包括数字题、原因题以及询问具体事件的内容和地点四类考题。2016年的高考听力题更加注重考察学生对事件发生的地点的掌握情况、把握对话中事件产生的原因,询问原因的考题较2015年有所增加。2017年的听力题相对来说简单,考点数量与2015年持平。2018年的日语高考听力题是近四年中篇幅最短的,听力题的出题重点仍是理解对话的具体内容、把握对话中的主要情节。2019年日语听力题的考点较集中,考点种类是近五年内最少的,相比较往年,数字题的考察更细致,题量增加到了5题,但减少了询问地点的考题。2015~2019年听力题的考查重点均是让学生听懂对话中具体事件的内容,考点集中,听力的考察点与题量分布如表1所示。

二、语法题分析

2015~2019年的语法题考点虽有些许差异,但有12种考点每年都有出现,包括句型考察题、固定搭配题、助词题、形式名词题、授受动词题、文化常识题等,其中2019年的考点种类最多,2018年的最少,每年的考点以及题量分布如表2所示。

2016年与2015年的语法题均注重日语的固定搭配和句型的考察,与2015年相比,2016年对语法题的考察更加细致,尤其是动词的活用,需要学生掌握动词的各种变形,如被动态、使役态、可能态等,同时也需要学生了解形一的连体形和连用形的接续。此外,2016年语法题的词类考点更丰富,形容词、名词、动词、副词、数量词、外来语均在题中出现。

2015~2017三年中,2017年的语法题考点最为丰富,考察的重点不仅是句型和语法的固定搭配,还出现了将两个不同的考点放于一道题内的考题,把语法点进行融合来考察学生的日语综合运用能力。2017年增加了形二活用题、接续题以及助动词题三种题型,此外,相比较2015年和2016年,助词题的题量增加到了6题。

2018年语法题注重考察对相似语法点的辨析,语法题在内容上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句子意思从字面上容易理解,并没有复杂的生单词,只要稍作思考题目均能理解。2018年的词类题考察了副词、形容词、名词、动词、数量词、连体词六种词类,让学生学会辨析各种日语单词,尤其是有些题目会有相应的助词提示,不仅考察学生对词义的掌握,还更需要学生理清单词的用法。例如,2018年语法题中的第39题:日本の地理に(詳しい),只要把握了形容词前的助词以及句子的意思,就不难选出答案。2019年的语法题出现了以往没有的考点,即通过理解句子意思来进行选择,考察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句意而不只是单纯的记忆语法点。

课标前的语法题考点单一,种类较少,课标后的考点有所增加,题目变得更灵活,题型更分散,增加了2015和2016年没有的新题型,如形二活用题、复合动词题以及句意理解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更好地考察了学生对日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阅读题分析

2015~2019年四篇阅读文章的总长度趋向稳定,每篇阅读的长度趋于一致。2015年阅读题文章的总长度是近五年内最长的,其后两年文章总长度逐年减少,2018年有所增加,2019年又继续减少。此外,2015~2019年间,每篇阅读的长度因年份不同而有明显差异,但随着年份的递增,每篇阅读的文章篇幅基本趋于一致,2019年差异最小。

2015~2019年的日语高考阅读题的文章体裁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四种,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说明文,近五年内共出现9次,记叙文和议论文均出现了5次,而应用文仅出现1次。具体来说,2015年出现3篇说明文、1篇记叙文;2016年四篇文章均是说明文;2017年1篇说明文、2篇记叙文、1篇议论文;2018年以及2018年均出现2篇议论文、1篇记叙文等。几乎每年都会出现说明文和记叙文两种文体,唯独2016年的高考题仅出现说明文一种文体。2017~2019连续三年出现了三种文体,比较特殊的是2019年出现了应用文这一文体,并以通告广告的形式出现。这也可以看出2016年的高考题是新课标出现前的一个过渡,对阅读题的把握似乎有点举棋不定,文体较单一。课标后阅读题的文体有所丰富,增加了应用文这一文体,记叙文的数量也有所增加,要求学生不仅能明白文章表面的含义,更要在日语的文化背景下理解文章背后的含义。

近几年的阅读题考点大致可分为四种,分别是文中词义或句义的理解题、填空题、文章的综合理解题以及询问原因的考题,2016~2018年考点逐年增加,年度与考点题量分布如表3所示。

日语的综合运用题仅在2015年出现过一次,需要学生理解文中日语拟声、拟态词的构词规律,并根据文章内容进行选择。这类考题考察的是学生的日语综合运用能力,不仅需要学生能把握文中日语拟声拟态词的特点,更要将文中提到的知识点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知识结构,通过理解和判断来解答题目。

2017年添加了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考题,以此来考察学生的细心程度以及在考场上的专注力。此外,相比较2015年与2016年,2017年的高考閱读出现了将日语与生物科学进行融合的文章,高考不再只是对某类学科的考察,学生只有具备学科综合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日语未来的变化。2018年文章的综合性理解题的题量增加,四篇文章中,每篇文章的最后一题均是此类考题,考察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要求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和意图。此外,每篇文章中也都设有填词题,学生需要根据前后文的逻辑关系填词。

课标后的阅读题考点变得更加丰富,减少了词义或句义理解题的题量,增加了文章的综合性理解题和指示代词题的题量。从2017年开始,阅读题的最后一题几乎全是对文章的综合理解题,这类考题提高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需要学生能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文章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而不仅仅是通过文中个别词句来解答问题。

四、作文题分析

2015~2017三年间的作文分别是说明文(天気と私たちの生活)、记叙文(自由な時間があったら)、记叙文(細やかな(细小)幸せにも感謝の気持ち),题目的内容由具体到抽象,尤其是2017年的日语高考作文包含了更多的感情色彩,贴近学生的內心世界。2015~2017年的作文逐渐实现了由理性到感性的变化,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需要了解日语单词字面的含义,更需要感受和体会语言背后所包含的情感,根据作文要求用日语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2018年的日语高考作文(雨の日に 记叙文)与2015年的高考作文题(天気と私たちの生活说明文)类似,但2018年在写作要求上加入了叙述的成分和写作人自己的感受,着重要求写出作者本人的真实情感,注重学生本人的想法和真实感受。从中也可以看出作文出题更加灵活,从而减少学生因提前背诵若干范文,考试时依据范文生搬硬套的情况,公平的考查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

五、总结

2015~2019年日语高考题的题量相同,随着年份的递增,考题逐渐接近2017年版课标的要求,听力题的考点集中,语法题的考点逐渐丰富,考察形式变得更多样化,语法题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事。此外,阅读题考点集中,在阅读文章体裁的选取上,新增了应用文这一文体,文体形式得到丰富,作文题的出题形式也变得更加灵活。2017年版普通高中《日语课程标准》在实验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与完善,提出了日语核心素养的四个内涵以及日语课程内容要求的六个要素,并要求以接近真实的情境为日语高考试题的载体,随着日语高考的进一步发展,日语高考题的考点和出题形式也会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从而更好地考察学生的日语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程青,姜芳.2016—2018年日语高考试卷比较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9):83-8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日语课程标准标》(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对比分析试题
第63届IMO试题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戴·赫·劳伦斯《菊馨》三个版本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