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茜 牛美红
摘 要:就业指导课是高校根据学生特点和社会需要,所开设注重职业选择、职业准备、职业素质提升的课程,并贯穿大学的全过程。课程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时代性、参与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国家、社会、家庭对学前教育日益重视,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随之面临新的形势,在实际教学中,探究如何从思想认识、课程体系、校本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方面优化教学效果,是顺应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和就业政策调整的必要举措。
关键词:高专院校;学前教育;就业指导;教学优化
一、就业指导课概念
就业指导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职业不断分化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服务工作。在美国、法国、日本分别称之为“生涯教育”“方向指导”和“出路指导”,我国大多称为“就业指导”。虽然称谓不同,但涵义基本一致[2]。就业指导课是高校根据学生学生特点和社会需要,所开设注重职业选择、职业准备、职业素质提升的课程,并贯穿大学的全过程。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指导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一方面是宏观上由于供给侧改革的推进,经济发生了新常态变化也势必导致整个教育行业就业新常态,就业外部环境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2]。另一方面是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择业倾向的突显。
(一)社会需求与求职倾向矛盾明显
随着国家、社会和家庭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日益增高,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教育机构等数量不断增加,为学前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巨大的就业市场。然而,薪资待遇低、工作量大、社会地位不高等因素,导致很多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消极就业心理较为明显,最终没有选择从事学前教育工作[3]。选择从事幼教工作的毕业生中,不乏就业观念相对保守,不断考取公办幼儿园,产生迟滞就业问题,同时加剧幼儿教师队伍紧缺问题。
(二)传统教育方法向融入现代技术手段转变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明确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并对其提出了具体要求。经过10年的发展,传统就业指导课受到现代信息技术挑战,如何以学生为本,充分利用互联网提高效率,进一步优化教学成果,是新时期就业指导课改革的努力方向。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是H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三年制、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2019届毕业生(以下简称H校学生)。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以问卷调查、访谈形式进行。采用自编问卷《就业指导课教学情况调查》对学前教育系三年制、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2019届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性、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五大方面。在问卷结束后,通过访谈2019届毕业班的部分学生,了解他们所修的就业指导课现状,听取他们的看法和建议。
(三)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指导课现状分析
(一)问卷回收基本情况分析
此次研究共发放问卷400份,实际回收393份,回收率为98.25%,其中有效问卷393份。其中三年制毕业生回收有效问卷为217份,五年制毕业生回收有效问卷为176份,具有可研究价值。
调查对象的性别比例情况为H校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人数较少,此次参与调查的男女性别比例为1.78:98.22。
(二)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现状
1.开设年级
H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相对集中在大学一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经过访谈学生后得知,该校一年级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三年制学生三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五年制学生四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2.上课时间安排
H校就业指导课程为学生公共必修课程,课程时间安排为周一至周五白天上课时间,且较多安排于上午。
3.课程设置班额
H校就业指导课程开设以一个自然班为对象,人数集中在30~59人之间,占75.83%。
(三)教学目标达成现状
学生对这一维度的认可度良好,但其中有四个项目不符合比例大于10%,分别是我能自己选择想从事的职业;我更有信心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我更加坚定以后要从事教育这个行业;我能依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可见,就业指导课程对于学生的专业认同和专业理念培养效果不佳,教学目标的达成呈现出一种重认知发展,轻技能、情意培养的倾向。
(四)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方面,主要包括对国家和地区的当前形势进行介绍,宣传有关的政策和法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業观等。
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知识技巧的培养相对缺乏,不符合比例大于10%,职业道德的提升、就业心理指导等方面重视不够,使用的就业指导教材符合程度有待提高,造成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存在不同的看法,认可度不是很高。
(五)教学主体性
关于“教师在上课时充满激情,课堂氛围很有感染力”认同度良好,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上课迟到或逃课现象甚少,保证了课堂的出勤率,但是课堂上,学生主动发言与积极参与讨论的认同度较低。可见,H校学生在就业指导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未充分发挥,学生自觉性和参与性较低,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或者做其他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不愿意参与课堂活动。
(六)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有重大意义。H校幼师生就业指导课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讨论法为主,结合问答法、情景模拟和案例教学法,对于参观就业基地及实习基地运用的较少,学生缺乏直观感受和亲身体会,教学依然集中在教室中开展,缺乏实操性。
(七)教学评价
开展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的反馈,“采取考勤和课堂表现的结合方式”与“提交简历、职业规划书或就业计划书等形式”两个项目上学生的符合程度较高。
可见,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评价主体多是教师本人、同行教师和学生,对于实用性较强的课程,缺少用人单位的评价。二是对学生的评价形式仅是提交一份书面职业生涯规划书或简历,没有全面关注学生各方面活动和各阶段的发展状况。
五、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正处在探索阶段,课程受重视程度不够。
H校属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开设已十年有余,单独成立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教研室只有三年时间。学校存在重专业必修课、思政等基础选修课,轻就业指导课程现象,没有投入足够人力、物力和财力到就业指导课学科建设中,导致课程教研、成效方面滞后。
(二)课程体系构建不成熟。
1.课程师资力量薄弱,不同维度教学目标达成不均衡
H校就业指导授课大部分是由专职辅导员担任,辅导员日常行政和管理工作琐碎,很难在教学研究中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经历,直接影响了就业指导课教学效果。
2.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学生就业实际匹配度不高,针对性不强
学校课程设置的学时有限,H校就业指导课程学时为18学时,教师在现有的时间内无法全面展开讲解课程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偏重理论知识及政策理论的讲解,往往存在重视对教学目标中知识层面的达成,忽视了态度与能力的教育目标。
3.教学方法多样,缺乏时效性和实践性
就业指导课目前教学方法总体上偏向理论性,缺乏实操,基本以教师主导、集体教学开展教学活动。由于就业指导课的综合性决定了教学方法选择需要多样化,并且要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提高毕业生的求职主动性和核心竞争力。
(三)教材的针对性与实践性不强,缺乏有效指导
H校就业指导课程使用的教材是由高校教材编委会编制的,适用于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用书。这反映出学校对于就业指导课的教材不够重视,而就业指导课是实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用的教材并不具有针对性,对学生缺乏有效的指导。
(四)教学主体性地位保障措施不足。
就业意识的觉醒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是发挥学生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的关键。但由于对就业指导课程的要求与评价上缺乏严谨性,以及经访谈学生得知就业指导课程几乎没有挂科现象,影响到学生课堂不积极、不参与等消极课堂状态。
(五)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
首先,学校不重视就业指导课教学及评价机制的完善,缺乏标准的评价方案。其次,任课教师对课程性质定位把握不准确,忽视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要求,没有积极地更新评价理念也可能导致评价的内容不全面。
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指导课优化策略
(一)增加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视程度,激发就业指导课教学活力
高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从内心意识到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学校应构建全方位、动态的教学质量监控运营机制,就业指导教研室加强课程建设和管理,认真组织实施常规的教学检查、听课制度和学生评价制度,及时监控教学效果。同时为就业指导课教师提供学习平台,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二)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方针,建设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就业指导课体系应该是全程化,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人才培养过程。针对新生,可以介绍幼儿教师的就业形势,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明确定位,提前制定职业发展规划;针对毕业生,指导制作求职材料,教授面试礼仪和技巧、入职调试和权益保护等内容,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针对其他在校年级学生,介绍就业政策、幼儿教师职业标准等,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针对已毕业的学生,继续提供就业指导培训。
(三)注重校本教材研究,加强课程内容实用性
统编教材不能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求,因此,高校应着力打造专业化就业指导校本课程研发团队,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才识和能力需求,构建系统、多元、实用的校本知识模块,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专业性、针对性。
(四)就业指导教学内容更加精细化
相较于其他公共课程,就业指导课程的专业性较强。首先,授课教师要熟悉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岗位,能够将专业内容融入学业、职业和创业之中[4]。其次,注重学生的专业认同和职业道德教育。组织学生学习教育部发布《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有关文件,在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时,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将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就业指导教学中。
(五)教学方式要多样化、针对化、特色化。
课堂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企业案例法、讨论法、多媒体和讲座教学、个性化辅导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就业指导课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业务素养和知识,还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提高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教学手段从线下延伸到线上,教学空间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如利用信息化手段,借助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课等平台,实现线上交流、学习,还可邀请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进行评价,并及时在课堂中呈现,实现与用人单位联合教学。
(六)采用系统性、开放性与动态性的教学评价
在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评价中,可使用360度评价反馈法[5]。将学生的学业成绩、求职简历、创业计划书等相关作品文本作为教学评价内容,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从教师、学生、教育管理者、家长、社会人士等不同层面人员中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对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考评,为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提供反饋信息,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教学。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更多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因此,还应追踪调查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中的表现,从延伸层面获得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蒋双雄.重庆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优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7:3.
[2]刘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23):101-102.
[3]杨金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南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34(8):122-127.
[4]谢焱,姚海元.高职高专精细化就业指导教学的探索与创新——以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1):174-175.
[5]严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模块化教学设计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146.
作者简介:张茜(1989—),女,安徽阜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牛美红(1987—),女,安徽宿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