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
摘 要 在打造健康中国的过程之中,农村健康文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文化礼堂建设,则有助于农村健康文化的建设。文中,主要就对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进行探讨,为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农村文化礼堂 乡风文明 乡村文化
中图分类号:G249文献标识码:A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农村健康文化建设也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何种方式来推进农村健康文化的建设是重点着力点,在这种情况下,文化礼堂应运而生。农村文化礼堂是杭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浙江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强化农村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不断健全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农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文化需求、构建农民精神家园的一项惠民工程。它是杭州市建设经济富裕精神富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为杭州市建设健康城市的重要部分,是健康文化的全域推进的重点。
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以及乡村文明建设的需要,我們更要进一步推进对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积极发挥文化礼堂在杭州市健康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把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成引领乡风文明的主阵地
一是利用宣讲筑牢道德高地。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设施建设、宣传教育、氛围营造等各个环节,主动给各农村文化礼堂送先进思想和政策解读。广泛开展各类村级“最美人物”评选,构建村级“美德档案”体系,健全“美德档案”搜集、上报、宣传、展示机制,引领村民群众崇德向善、争做“最美”。深入开展道德评议活动,完善评议标准,充实评议内容,健全评议机制,启发村民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培树文明乡风。
二是开展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坚持把开展礼仪活动作为内容建设的重点,多渠道、多方式展示和传播礼仪文化,用“礼”的文化来陶冶情操,用“礼”的仪式来增强记忆,用“礼”的规范来约束行为。帮助村民强化知礼、崇礼、行礼的自觉性,推动“礼仪”成为农村文化活动的新风尚。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明,培育出一批富有杭州特色的“孝道文化”、“崇学文化”、“家训文化”和“邻里文化”等品牌。
2探索农村文化礼堂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队伍建设机制”。通过按级指导和分类培训的办法,帮助各农村文化礼堂建立建强“五支队伍”:专职管理文化礼堂的管理员队伍(村级宣传文化员);带头开展活动的文体骨干队伍;志愿服务礼堂活动开展的文化志愿者队伍;积极宣传先进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技术的宣讲员队伍;同时,还整合有关部门的培训资源,按照职能分工,建立一套完善的联训机制,帮助其提高业务工作能力。
二是建立“理事会负责制”。为凸显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引导村民把文化礼堂当成自己的家的基础上,推行“理事会负责制”。通过专题下发通知,提出“理事会”的组成要广泛吸纳群众性组织的代表、乡贤达人、文化带头人和大力支持建设的热心人士等骨干力量参加。
3充实农村文化礼堂的特色内容
一是以“村规民约家风”夯实道德基础。依托文化礼堂,通过种“红色细胞”、育“文明家风”、扬“最美精神”,在广大农村打赢意识形态的阵地争夺战。宣扬好家规好家训,用“家文化”孕育文明和谐;发动群众树村规民约,并以喜闻乐见和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播,将社会公德和文明公约融入村民共有的价值认同,用村民自己的“宪法”约束行为习惯;鼓励各农村文化礼堂广泛评选“志愿服务”、“道德模范”和“最美人物”等先进典型,用身边看得见、学得来的榜样来引领乡风文明,占领思想道德的高地。
二是以“网络传播平台”拓展服务空间。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技术建设“网上文化礼堂”和“掌上文化礼堂”,通过“虚拟礼堂”与“实体礼堂”的有机结合来传递正能量。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版面设计和更新信息内容,使其更符合广大网民的操作习惯和信息需求,实现交流共享“更亲民”;注重与政策宣传、最美评选和乡村旅游等工作有机结合,增加互动窗口,拓展服务功能,实现内容建设“更丰富”。
此次疫情中,杭州市农村文化礼堂在其中发挥了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疫情原因不能开展礼堂活动,但礼堂人却在行动,在抗击疫情期间,面对村社“抗疫”物资短缺问题,各地乡贤积极响应号召,纷纷出力,捐赠口罩、体温计、生活用品等“抗疫”物资,为维护百姓生命健康安全、筑牢疫情防控堡垒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杭州各区、县(市)农村志愿者服务队通过自发创造新颖的防疫宣传形式,通过接地气的宣传语言,向村民百姓普及防疫知识。又如桐庐县富春江镇金家村统筹利用各类宣传渠道,通过网格员上门、流动小喇叭、悬挂宣传横幅、电子屏滚动播放、微信群宣传等方式,以最快的速度使疫情防控入脑入心。
未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将作为乡村文化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心,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兴盛,逐步消除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落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还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通过活动的开展,内容的创新,服务的优化,将农村文化礼堂打造成为互教互学、互帮互助、村民相亲、邻里关爱、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乡村共同体,给每一位村民提供安全感、幸福感和归属感,真正实现共有的精神家园。
作者简介: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公共与管理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