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产教融合背景下,社会急需日语“双创”型人才,而现有人才难以满足和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因此,日语“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从《外语类新国标》来看,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包括知识、能力、素养这三方面核心要素的培养。这些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日语“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就是要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和素养,共同促进“双创”型人才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双创”型;日语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
一、问题引入:地方高校“双创”型人才的培养还难以满足新形势、新要求,有关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取得了培养人数大幅上升、培养制度日趋完善等成效,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仍然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学科专业建设不完善、课程体系失衡、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人才供给与需求脱节等问题。人才输出还难以满足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要求,在培养国际创新创业人才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学术界有关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也还不够深入。因此,不断深入探索校企合作有效的育人模式和运行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当前之本务。
根据《外语类国标》,新型日语人才的培养要求包括知识、能力、素养[1]这三方面的核心要素。这三方面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日语专业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就是要把“双创”人才培养这一宏观教育目标与知识、能力、素养这三方面核心要素中的各个微观教育实践环节有机统一起来,形成从宏观入手、微观落实的良性人才培育系统。目前,我国不仅存在人才供与求的矛盾,还有诸多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因此,这一研究有助于日语专业学生“双创”能力的提高,形成人才的自主发展机制,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中外语人才供与求之间的矛盾。
二、“双创”型日语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加强校企合作模式,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
日语教学中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体系,要求我们关注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特别是一些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定位就应围绕当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的需要,培养出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的具有一定实用技术和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日语人才培养的是具有语言技能和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知识的高素质应用型日语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和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因此,日语教育不应只局限于学校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用人单位。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走校企合作之路。校企合作,既能为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单位,提高就业率,也能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提供学习机会,又能为用人单位提供稳定的高素质人才。校企合作可以是学生实习合作,也可以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总之是教育与市场紧密結合,帮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中日语的需要,为学生拓展就业渠道。在教授日语知识的同时,可以针对专业,让学生走进企业,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特点与要求,进行学习和强化训练,使学生尽快适应岗位要求。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学生能了解岗位需求的相关知识、技能,主动适应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要认清日语教育的特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抓住校企合作契机,在日语教学中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体系。
(二)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夯实跨文化知识和技能是日语“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核心
1.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
教师教学能力以知识和教学技能为基础,二者也是教师的核心能力[2]。外语教师作为异文化知识的重要传授者和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其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效果和质量。因此,日语专业口才的培养,首先需要日语专业教师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理念、转变旧式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积极主动学习,秉着“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的态度,夯实和丰富自身日语语言文化知识,及时更新和熟练掌握人才培养理念与日语教学技能,努力提高自身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
各个教育管理职能部门也应重视外语专业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培养,高度关注和支持教师的继续教育及终身教育问题,尤其是对日语教师跨文化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集中和非集中的教师教学培训模式,或是举办一些日语“双创”型人才培养相关的专题讲座和教学比赛,提高教师的日语“双创”型人才培养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形成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以赛促教、共同提高的日语“双创”型人才培育模式和教书育人氛围。
此外,还可以通过下达政策文件的方式,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或走出国门,进行短期或中长期的研修学习培训和深造,使教师有机会亲身体验异国文化氛围,在异文化的实际情景交流中更深刻地理解和领悟日语语言文化的要旨与奥秘,从而提高教师自身的日语语言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也为我国新时代日语“双创”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基本保障。
2.提供高质量的课程支持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保障
2018年8月,教育部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3]。新时代外语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金课”应符合以下基本特点:清晰的教学目标、完整充实的教学内容、良好的知识衔接扩展、合理的课时安排、优秀的教材资源,这是日语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
(1)加强创新创业文化知识内涵教育,拓展课程深度和广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扩充更多的外语语言文化知识,扩展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例如:在讲解外国节日、风俗方面的词汇时,教师可以积极拓展节日、风俗的由来,特定节日用语,文化习惯等的广度和深度。又如:在讲解日本文化的纤细性时,可以联系日本人纤细的文化心理,从细腻的文化心理推及整个日本社会人性化的服务和产品,再联系“卖爆”“马桶盖热”等词汇和现象,分析其原因,以加深学生对外国语言文化内涵的理解。
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避免使用抽象性的文化理论及思维概念,尽量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具体实际的生活场景和现象,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深入地理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教师要选用评价高的优秀教材,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夯实专业知识。鼓励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翻译学、外语教育、国别与区域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外语专用术语等课程的过程中,积极拓展思维,开阔思路,加深对异文化的理解与扩展,增强创新创业文化思辨能力,提高创新创业文化素养。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摆脱母语语言思维的框架限制[4],克服母语惯性连带迁移的问题,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创新创业文化知识增长的方法和途径,刷新既有文化认知,不断主动提升和发展自身创新创业能力。
(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基地环境,为其创新创业积累经验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接纳应届毕业生和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这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残酷又必须面对的问题。但这不是个别院校学生才面临的问题,而是任何学校的学生都同样面临的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各大院校形式不一地采取了各种措施,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拉近与企业的距离,把企业培训方案直接导入教学内容,把企业实践技能考核纳入实训计划,使学生毕业后一上岗就能立即进入角色开展工作。此外,学生毕业前的实习期间是学生积累工作经验的重要时期。学校要积极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基地环境,让学生充分有效地利用毕业前的实习机会积累工作经验,弥补应届毕业生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采取把企业引进来、把学生送出去的方式,与企业所需紧密联系,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等方式,让学生在毕业前就能了解企业,深入企业,掌握基本技能。
(四)培养学生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能力,获得创新创业能力的持续提升和发展
从生态学来看,任何一个事物或生态系统内部的发展都是自组织的,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越强,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越强。学生的自主发展实质上就是其自身的自组织能力(Self-organizationAbility)的发展,学生的自主发展正是学生在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中发现问题,通过不断增加补充知识、纠正弥补错误,将创新创业能力发展成贯穿终生的一种自组织能力发展的具体体现,这种能力可持续自主发展,作为一种体系,它包括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创新创业专业技能体验、创新创业素养、创新创业视野、创新创业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这些因素共同发挥作用,共同促进人们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
一是通过体验实践,拓展学生创新创业的国际视野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其有更多机会到国外企业进行中短期实习,通过亲身体验、观察、学习异国文化的习惯、语言表达、行为方式等,透彻地了解本国文化和异国文化的差异,自我调节异文化带来的冲击,在增进对异文化理解的基础上,重新认识本国文化。理解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就能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提升对异文化的适应能力,拓展创新创业视野,减少摩擦,消除误会,顺利实现创新创业目标。
二是要夯实专业基础,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升和持续发展。语言学、文学等专业知识是外语专业学生应有的基础,外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能力是外语专业学生的根基和武器,也是其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的优势所在,因此,要夯实外语专业根基,充分发挥优势,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的不断提升和持续发展。
外语技能、专业知识、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是新时期创新创业人才的必备条件,这四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因此,要通过不断学习,获得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能力,保障创新创业能力持续发展。
三、结语
新时代对日语创新创业口才的要求是外语+专业+人文素质+综合能力,这就需要从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知识、能力、素养三个方面着手,大力提升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培养学生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能力,保障创新创业能力的持续提升和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全文[EB/OL].(2018-04-12)[2020-02-06].https://2011.gdufs.edu.cn/info/1086/2682.htm.
[2]束定芳,莊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135.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EB/OL].(2018-08-27)[2020-02-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09/t20180903_347079.html.
[4]束定芳.社会需求与外语学科建设[J].中国外语,2017,14(1):22-25.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湖南文理学院2019年校级教改重点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地方本科院校“双创”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GZD191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云 (1979—),女,陕西汉中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与日语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