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促进我国个人碳账户发展对策

2020-07-14 20:27王淑婷赵孝爱郭天云
青年时代 2020年10期
关键词:绿色金融互联网+互联网

王淑婷 赵孝爱 郭天云

摘 要:随着世界各国面临的能源消耗压力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严峻,低碳环保、减少碳排放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个人碳账户”结合“互联网+”的模式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绿色金融工具。但是我国目前对个人账碳户的发展还处于一种初级阶段,为了促进个人碳账户的发展与完善,本文以“蚂蚁森林”为例,重点从个人角度、企业角度和国家角度对个人碳账户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绿色金融;个人碳账户;蚂蚁森林;对策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面临的能源消耗压力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在此背景下,低碳环保、绿色发展也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

英国已经发展出“个人碳平衡交易”,数家碳权公司相继成立,它们提供网络订购补偿,以平衡个人排出的二氧化碳量。Veridium公司与IBM合作,使用Stellar区块链进行试验,探索将碳抵消额度代币化。Poseidon的公司也在使用Stellar来降低碳信用市场的准入门槛,并与Ben&Jerry合作,将碳信用额转换为微交易。

在碳账户的发展基础上,个人碳账户这一概念被提出,它是一种通过特殊的碳排放计算体系,度量使用者日常活动的碳减排成果,不仅可以记录人们的低碳绿色足迹,比如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变废为宝、使用新能源汽车、参与低碳公益活动等每一个绿色环保行为,未来还可能变成碳资产的交易账户,实现碳资产买卖、投资,而且有可衡量、可交易、可配置的机制的一种绿色金融工具。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行业在“互联网+”策略下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互联网+绿色金融”“互联网+公益”的创新模式使个人碳账户的发展成为可能。

但目前我国个人碳账户的发展还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个人用户的日常活动不是固定和专一的,对个人碳账户的记录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第二,个人参与的碳排放行为大都与其他社会成员共同完成,其具体的碳排放分配计算也存在争议。第三,各地的碳配额不同质不同价,交易所冗长,出现了市场上碳配额与碳交易量不匹配的情况。第四,缺乏相关的政策和法律进行调整。第五,面对公众的抵触情绪,解决个人低碳行为激励机制的问题。

二、文献回顾

本文以时间为脉络,兼顾国内与国外学术研究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态势,以国内研究为主,依次梳理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及其核心观点。

汤伯虹(2009)指出,在互联网经济下,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第三方支付等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个人碳账户产品不断增加。例如蚂蚁金服推出的蚂蚁森林,通过计算每个人的每日行走步数、在线缴纳水电费等,获得相应的虚拟碳排放量,种植支付宝中的虚拟树,当达到规定的碳排放量数额时,可以在中国的荒漠地区种下一棵真正的树[1]。陈力方(2016)指出,未来每个人应该有三个账户,一个是资金账户;一个是信用账户;另外一个就是“碳账户”[2]。刘璐、查娜和黄旭东(2017)指出,互联网金融模式个人碳账户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个人碳账户这一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也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3]。公欣(2017)认为,不同于企业碳市场,个人碳账户市场是运用公众的环保力量。个人碳账户将成为实现低碳目标的中坚力量,是发展绿色金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4]。杨昕钰(2018)认为,通过建立个人碳账户,实现个人低碳行为与碳资产管理的对接,促进个人碳市场业务的发展,最终建立完善的个人碳市场,优化碳市场主体结构,提升推动绿色金融与低碳化环保的结合水平,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5]。

个人碳账户作为一种新理念,目前国外还没有一种专门的碳交易账户的建立,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的普通民众的环保意识普遍比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强。据了解,目前,英国已经发展出“个人碳平衡交易”,数家碳权公司相继成立,它们提供网络订购碳补偿,以平衡个人排出的二氧化碳量。其中诺福克岛的个人碳交易计划是全球唯一一个前置性个人碳交易项目,它与国内个人碳账户有所不同的是,该平台由记录个人低碳行为并进行相应的鼓励措施让居民直接通过“碳信用卡”进行碳配额交易,而该岛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较少的人口和居民相对同质化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个人配额设定的难度,有利于个人碳账户的建立。在澳大利亚、瑞典等欧洲国家,也有越来越多个人购买“碳礼物”作为生日或圣诞节礼物。不过,这毕竟是少数人的自愿性行为,很难从法律政策上演化个人的强制性义务。所以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一整套完善的个人碳账户的建立与维护机制。

三、发展趋势及现实意义

蚂蚁森林将互联网与个人碳账户结合起来,通过互联网可以很好的记录人们的低碳生活,鼓励人们低碳生活,同时通过互联网进行低碳生活的推广,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低碳环保意识。种树只是个人低碳生活实物反馈的第一步,个人低碳账户与更多低碳场景相接,与政府机构,民间组织等更多伙伴合作。通过互联网与个人低碳账户相结合探索更多的创新模式,利用更多的高新科技,推动绿色科技的发展。将个人低碳与整体生态环境相联系,提出更多的生态保护方案,在养成个人低碳生活习惯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并基于此探索生态脱贫之路,利用科技力量解决社会问题。

个人碳账户的发展,也有利于活跃绿色金融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促进个人碳账户的建立,实现个人低碳行为与碳资产管理的对接,促进个人碳市場业务的发展。引入个人碳主体,提高个人碳主体对碳市场的贡献度,从而打造个人碳市场产品,推广个人碳账户并推动其市场化,并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提供源动力。具体来讲,有利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

第一,改善我国的环境问题,个人碳账户的现实落实,提高民众对碳市场的关注度与相关度,实现碳市场碳配额的提高,提升推动绿色金融与低碳化环保的结合水平,促进碳市场的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在当今国际绿色金融发展的大环境下,服务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改善环境问题

第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制度的创新,个人碳账户从理念到现实,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活跃了金融市场,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第三,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用户在责任感和成就感驱使下,会在更多的情境下使用支付宝,这无疑是刺激用户活跃度的一次不错的尝试;蚂蚁森林通过互联网的平台,通过绿色发展的新理念,无疑为企业的长足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有利于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第四,促进互联网企业的长足发展,区别于传统行业,互联网企业更富有生机与活力,拥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四、对策建议

(一)增强用户兴趣度,以自愿为主逐步推广

对于个人碳账户平台自身的设计来说,可以增加一些减排方面的小贴士,当用户做了某一个减排行为或者某一个增排行为后,进行一定的表扬与提醒,以增加趣味性。支付宝“蚂蚁森林”则是以种树小游戏的形式记录人们的减排行为,将减排知识和意识贯穿于游戏之中,积累了众多的用户。

目前国内外的个人碳账户大多采取自愿的形式,这是逐步培养大众接受度的可行方式。在初期以奖励形式为主激励用户改变生活习惯,践行减排行为,逐步引导用户自主进行碳中和。另外,个人碳账户的组织者可以设立用户互动平台,让参与者根据自己的使用感受提出意见,也可以在平台上针对碳减排相关知识提问,这样既有利于组织者根据用户体验不断完善产品,也有利于碳减排相关知识的普及。

(二)加强信息安全监管

个人碳交易从本质上要求个人信息开放,但信息开放会涉及一系列的企业行业机密、个人隐私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信息的开放离不开相关隐私保障措施的完善。虽然目前我国已有《统计法》这样关于数据提供和使用的法律,但主要针对的是传统的数据情况,在大数据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空白和欠缺。因此,政府今后应更加偏向于对数据主权归属、大数据服务可靠性、出现争端时的化解与裁决等方面进行规范和保障。此外,政府还应制定科学规范的方法,防范数据二次利用和个人信息过度披露所带来的风险,例如明确不同种类的企业、个人数据必须删除的时间,以防止隐私泄露。

(三)增大政府支持力度

目前大部分个人碳账户平台都是无盈利模式,大多是与环保、公益基金进行合作的,政府提供支持的空间还很大。政府可以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用于大数据技术的维护和优化、个人碳交易的宣传与推广、大众碳排放相关信息的获取以及试点项目的实施等方面,还可以以补贴或减税等形式鼓励更多民间资本对个人碳账户项目的资助。

综上,对于未来的发展,应该增强用户兴趣度,以自愿为主逐步推广,初期以奖励为主激励用户改变生活习惯,践行减排行为,逐步引导用户自主进行碳中和。同时,要加强信息安全监管,政府还应制定科学规范的方法,防范数据二次利用和个人信息过度披露所带来的风险。此外,由于目前大部分个人“碳账户”平台都是非盈利模式,建议政府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用于大数据技术的维护和优化、个人碳交易的宣传与推广、大众碳排放相关信息的获取以及试点项目的实施等,还可以通过补贴或减税等方式鼓励更多民间资本对个人“碳账户”项目进行资助。

参考文献:

[1]汤伯虹.我国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9,19(9):1-4.

[2][5]杨昕钰,龙静怡.“绿色金融”背景下对碳市场主体结构的优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8):16-17.

[3]刘璐,查娜,黄旭东.互联网金融与绿色金融的有机结合——以新能源互联网金融平台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7(7):148-149.

[4]公欣.全國碳市场启动在即:个人碳账户机制待完善[N].中国经济导报,2017-09-01(B06).

项目来源:本文系江苏大学2019年度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项目编号:18C078

作者简介:王淑婷(1998—),女,汉族,浙江宁波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金融学。

猜你喜欢
绿色金融互联网+互联网
新常态下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国际绿色债券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应对之策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