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杰
摘 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可以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为广大人民理性爱国提供正确指导,也是挫败国际敌对势力阴谋活动的必然要求;但也面临全球化对国家观念的模糊、多元文化的冲击、部分人对爱国存在认知偏差等挑战。笔者认为可以从营造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良性发展的环境、拓宽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等方面着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新时代;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它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成为了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纽带。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十八大以来,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为了应对各种势力的挑战,必须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能唤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意识、国家情感,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一、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大意义
(一)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遭遇外敌入侵之际,中华儿女总能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与凝聚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御外侮,拒敌于国门之外。自清末一降,中华民族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危机,侵略者屡次犯难,在我国土猖狂行凶、无恶不作,国家的发展陷入历史的低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无数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保持了国土的完整。但彼时中国的发展已落后于世界其他一些国家,于是,民族的优秀分子又致力于民族的复兴。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更是把民族的复兴作为自己的使命擔当,奋力为此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发挥其强大的精神支撑作用。
(二)为广大人民理性爱国提供正确指导
爱国是人民对国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是人民与国家血肉相连、血浓于水最朴素的情感表达,但是,爱国也要理性。爱国表现在思想上,也体现在行动上,由于认知的偏差,或者受人诱导的原因,人们有时候也会产生不理智的爱国行为。例如,打着爱国的旗号进行的打、砸、抢、烧及对同胞身体的伤害等行为。因此,必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理性爱国。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辨别是非的能力、判断形势的能力、站稳立场的能力,从而理性抒发爱国情感、文明表达爱国意愿、合理实施爱国行为。爱国主义教育还能通过法制的宣传起到规范爱国行为的作用,爱国没有错,违法就不行。因此,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行为置于相关法律的有效约束之下。
(三)挫败国际敌对势力阴谋活动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某些方面甚至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将实现之际,部分国际敌对势力慌了心、乱了神,开始不择手段对我国进行打压。对此,我们必须擦亮双眼、提高警惕、勇于反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能有效挫败国际敌对势力的阴谋活动。例如,某些国家极力宣扬其价值理念,对我国人民进行文化渗透,如果对此种行为不及时纠偏,势必会造成难以估量的不良后果;某些国家大肆宣扬“人权高于主权”的观念,致使部分人民群众淡化民族观、国家观,势必冲淡其爱国情感;某些国家极力推广其生活理念,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驱使下,部分人民群众开始追求物欲的享受,逐渐迷失自我。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全球化对国家观念的模糊
全球化日益缩小着国与国的空间距离,尤其在信息时代,世界各国更像是地球村的邻里关系,时空观念的改变,方便了各国的交往,但也影响着人们对国家主权的认知。国家主权意识的弱化,分裂了民族国家的共识,对爱国主义教育也带来一定威胁。大型跨国组织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担了国家管理的部分职能,这对其行业所涉及的国家政治生态也形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影响就更大。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尽快融入全球发展体系,不得不接受西方强国主导的国际规则,这势必会影响我国国家主权的完整性。全球化还模糊了公民身份,公民身份的淡化也消解了民族国家的认同,不少移民逐渐放弃本国国籍,对祖国眷恋的情感不断消融。总之,全球化对爱国主义教育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多元文化的冲击
在全球化背景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紧密,不同的文化也在交流、交融中互相激荡,每个国家均是多元文化并存,共同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多元文化并存的现状,有利于拓宽公众的视野,提高其认知理性,但也对爱国主义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例如二战后,部分国家高举普世价值的大旗,加紧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侵略,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新自由主义,认为人兼具自私与理性的双重特征,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满足个人利益,为实现个体的权利,积极反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个人主义,认为个人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个人利益优先于公共利益;狭隘的民族主义,一种是认为本民族最优秀,排斥、否定、诋毁其他民族,不愿与其他民族共存共生,另一种是认为本民族一无是处,全盘否定自己的民族传统,盲目崇外。
(三)部分人对爱国存在认知偏差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过盛世的辉煌,也有过不堪的屈辱,这造就了国民对国家情感的矛盾心态,即时而热情高亢、唯我独尊、藐视一切,时而情绪低落、妄自菲薄、崇洋媚外,表现在爱国上则是认知存在偏差、行为趋于非理性。例如爱国的标准模糊不明,不知道究竟什么是爱国,有人为汉奸正名,有人污蔑、歪曲、否定党的历史,有人诋毁英雄人物,爱国标准的虚无难以约束人的行为,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底线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已经触及底线;狭隘理解爱国,认为只要目的是为了爱国,过程选择就可以为所欲为,有人以爱国为幌子宣传糟粕文化,有人以爱国为借口肆意谩骂攻击他人,有人以爱国为掩护大发不义之财;爱国表现出精致的利己主义倾向,表现为公共场合爱国,私下则辱国骂国。爱国认知的偏差,强烈呼唤高效、及时、到位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营造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良性发展的环境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也不是作为个体的存在,而是社会动物,离不开彼此间的交往,所以,社会环境对人的意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营造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良性发展的社会环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力度,充分利用重要节日、重要庆典、重要会议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充分发挥承载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场馆、基地、故居等作用,通过现场教学的方式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操,激发其爱国情感,坚定其爱国信念。重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与家庭对爱国主义教育的传承对孩子产生着基础性的影响。发挥学校的主要阵地作用,学校要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发挥课堂内外的双重作用。
(二)拓宽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选择决定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只有丰富、完整、紧跟时代发展的内容安排才能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增强爱国情感教育。培养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的深厚感情,以能够作为中国人而深感骄傲,感谢国家为我们提供稳定的社会秩序、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国家观念教育,树立国家主权意识。只有保持主权的独立与完整,国家才是真正意义的国家,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关心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加强优秀民族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历经风雨而巍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得益于优秀民族文化的支撑,要引导人民群众多接触、多学习、多运用、多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心灵,指导行动。增强国际意识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国际观念。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都是世界共同发展生态链的一分子,因此,要培养民眾的国际意识,学会从全局的角度宏观把握本国的发展,冷静面对国际争端,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三)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
教育方式的选择取决于教育对象的特点,当今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多样,选择认知事物的途径更趋多元。因此,传统以灌输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方式已捉襟见肘,必须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创新教育方式,以现代人易于、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分阶段、分层次,更有针对性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小学生可以观看生动形象的动画视频、中学生可以走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学生可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拓宽爱国主义教育的渠道,充分发挥在线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便捷高效、成本低廉、普及面广的优势,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发挥大众传媒的重要载体作用,正确引导舆论,广泛传播爱国主义相关知识,宣传好身边典型人物,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