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法初探

2020-07-14 17:47杜爽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新时代人才培养

摘 要 随着新时代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必须重视培育大国工匠。高职院校作为综合人才培养的基地,应当从大力培育职业素质教育、引领学生不追求卓越、坚持自主创新、在高职院校范围内根植匠心文化底蕴四个层面切入。

关键词 新时代 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1“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工匠精神作为劳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追求卓越、坚持创新的民族精神,是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精湛技艺和劳动态度、价值的重要体现,最为劳动精神的集中体现,今天被全社会认可、赞扬。工匠精神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工匠不断雕琢自己的工艺品,通过改善自身的手工技艺,使工艺品的价值创造得到升华。高职院校贯彻落实工匠精神,就是要培育在工作岗位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精髓就是追求精益求精,一辈子一心一意只完上用心钻研,反復修正总结,体现出强大的行动力和执行力,促进质量有质的飞跃。出于性情所完成的事情,是为了满足内心需要,保持身心舒畅就是基本的标准。但是与此相悖时,我们就必须怀疑是受到利益的驱使,使性情生活转换为功利的行为。

2“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法的路径探析

高职院校是我国培养大国工匠的培养皿,其中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综合人才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的。铸就新时代大国工匠,职业教育应当被放在首要位置。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地培育大学生牢固树立工匠精神,积极营造大国工匠的文化气氛,将工匠精神,着力融入到人才培养当中。

2.1大力培育职业素质教育

职业素质是就业单位对从业人员的评估指标,更是大学生进入行业的敲门砖。职业素质是大学生在从事不同行业当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养,更是一种职商。总的来说,职业素与取得事业成功呈正向关系。这种职业素质教育在德国被称之为关键能力的培养,这一概念最早是1974年腾斯提出的。他指出,职业院校应当培养人的多种综合能力,从而确保劳动者在多元化的社会中获得较强的生存能力。

职业院校加强培育职业素质教育需要从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两个方面进行培养。前者就是专业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培养。高职院校围绕着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整合和创新教学素材,在课堂教学当中,积极融入关键能力的基础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从事行业的规定标准。高职院校以工作为导向,采取探究式的培育模式,让学生在共同探讨和磋商专项专题。同时注重企业的实习实训,鼓励学生形成合力共同完成项目,着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后者是实验意识与道德素养的提高。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作为即将踏入工作领域的社会人,需要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素养。企业是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第二场所,高职院校在与企业达成合作的过程当中,学生可在企业导师的指引下参与企业的专项项目,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真正的职业体验过程。通过这类实习实训,培育学生的交互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情商和职商。

2.2引领学生不断追求卓越

高职院校应当结合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及人生发展目标,着力培育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将不同专业的要求进一步分类细化,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不断追求卓越和坚持创新。任课教师应当树立榜样力量,以自身的言行举止润物无声的影响学生。比如教师坚持认真备课,注重行为端正,有意识的提前到课,这些简单的细节都会逐渐影响学生的行为表现。同时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引用经典案例,让学生直观体会到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2.3坚持自主创新引领时代发展潮流

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德国制造已经成为了被世界公认的高端品质。然而这条发展道路并不是风调雨顺的,在1887年为了追赶英法国家的技术制造,百废待兴的德国开始学习英国的技术。当时的英国人对德国的产品制造不屑一顾,在1887年英国专门针对德国修订了《商标法》,要求从德国出口值英国的产品都必须标注德国制造,以此来与英国制造区分开来。德国为了进一步提高制造产品的质量,坚持不断创新,对传统的产业技术以及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从最初的山寨抄袭到坚持自主创新,德国迎来了产品制造的跨越式提升,并用德国制造获得全世界的认可。

高职院校应当学习德国的工匠精神,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断作出如下两方面的努力。第一,高职院校要营造坚持创新的学习环境,将时代精神作为课堂中国精神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高职院校应当坚持创设创新情景,为学生发展创新整合资源平台。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结构,为学生创造展现自我的机会,积极创办创新创业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发展的潜力,从而提升个人发展的空间。

2.4在高职院校范围内根植匠心文化底蕴

首先,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当积极营造良好的匠心文化氛围,着力引导学生崇拜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学生不断向复合型人才的方向迈进,坚定学生能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的信念与理想。其次,高职院校要培育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育对我国将新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大国工匠精神,比如创设于17世纪的北京同仁堂、 20世纪初成立的云南白药仍在坚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如今的民族品牌华为以及中国的高铁烙印着中国制造的标签走向世界。

作者简介:杜爽(1984.05-),女,汉族,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教授,管理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服务供给。

参考文献

[1] 刘洪玲.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研究[J].镇江高专学报,2019,32(01):85-87.

[2] 王鑫.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7(26):33-34.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新时代人才培养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