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译者的适应与转变

2020-07-14 14:50张艳艳
文教资料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译者大数据

张艳艳

摘    要: 大数据时代,翻译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译者的翻译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译者的翻译活动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大的拓展空间,科技手段的发展为译者的翻译活动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另一方面,译者无论是主体地位,还是生存境遇,都受到了大数据时代技术迅速发展的冲击。因此,译者需要对于自身所处的环境进行深刻的重新审视,适时做出适应和转变,以保证翻译活动有效开展,并产出高质量的译文,自身获得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大数据    翻译活动    译者

1.引言

翻译活动的开展,致力于跨越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消弭文化之间沟通的障碍,促进国际交流与理解,加速各国优秀文化对外传播,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在人类社会悄然迈进大数据时代之后,译者从事翻译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翻译活动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大数据时代具有鲜明的特点,包括数据数量之大、数据形式种类之多、数据更新速度之快及数据能够产生的价值之不可思议等。此外,随着信息技术、数字化、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译者拥有了更大的选擇空间和展示平台,译者的翻译活动获得了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性。

2.大数据对于译者产生的影响

首先,在大数据背景下,各种类型的数据大量存在,这些数据贯穿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译者的翻译活动产生了影响。这些数据经过整理分析,会为译者的翻译活动提供异常丰富的语料,为译者提供更多的参考和选择。促进译者翻译活动的开展,提高译文翻译的质量。

其次,在大数据背景下,译者会得到更多关于目标读者的信息,能够更加精确地了解目标读者,包括读者的文化特点、生活习惯、阅读方式和个人喜好等方面。对于读者的精确了解,使译者的翻译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做出更贴切的翻译,提高翻译质量,促进翻译学的发展。

再次,大数据时代的科技手段成为译者翻译极为有效的辅助。技术进步为译者提供了更先进的翻译工具,能够辅助译者进行更加高效和愈发精准的翻译判断,同时,为机器翻译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和应用空间。

3.翻译生态环境

根据生态翻译学的观点,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翻译活动会受到“翻译生态环境”的影响。胡庚申教授指出,所谓“翻译生态环境”,可以定义为影响翻译主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这里的主体是广义的,即参与翻译活动的一切生命体,包括原文作者、译者、读者、翻译发起人、赞助人、出版商、营销商、编辑等,即“翻译群落”。外界环境包括与翻译活动有关的自然经济环境、语言文化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等。翻译生态环境由各要素交织而成,是翻译活动发生、存在、发展的各种自然的、人文的因素的总和。由此定义可以看出,翻译生态环境的变化,势必会对译者的翻译活动产生影响。

4.大数据背景下译者的适应与转变

在翻译活动的诸要素中,译者应该是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的,译者可以决定如何翻译,译者的思想决定着翻译活动能否有效开展。然而,在大数据背景下,译者的生存环境和主体性地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译者需要做出适应和转变,才能适应时代发展,保证自身的进步。

4.1译者对于自身生存环境的适应与转变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数字化等相关科技手段迅速发展,使机器翻译和相关翻译软件的开发得到了改进,机器翻译的译文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为译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是对职业译者的极大挑战。人工翻译要与机器翻译展开竞争,如何才能够不被机器所取代,保留自身的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性,是每个职业译者必须思考的问题。虽然目前尚不能断言译者会在将来的某一天被机器或者其他软件、手机应用所取代,但是万万不能对正在发生的技术变革熟视无睹、盲目乐观。因此,译者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提高翻译水平,在生态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也能够“先声夺人”“有备无患”。

在这样的背景下,译者要致力于提高翻译技巧和翻译能力,丰富各方面的知识储备,提高不可取代性。

4.2译者主体地位的适应与改变

在大数据背景下,海量的数据可以为译者提供更多的、定制性的服务。这些数据中包含对目标语读者的大数据分析,涵盖读者的方方面面,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个体。根据数据分析,译者可以对目标读者有更深入、更精准的把握,根据目标读者的特点,选择翻译的语言和翻译方法,产出更适合目标读者的译文,达到“双赢”的效果。因此,译者要主动适应大数据时代背景的变化,提高搜集、分析、运用数据的能力,培养数据思维,使这些巨量的数据能够“为我所用”。

在此过程中,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撼动,读者的地位将有所上升,翻译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虽然并不会改变译者在翻译中的“中心”地位,但是会对译者的翻译活动的开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4.3译者对于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改变

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关系,主要集中在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的生态作用、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以及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改造与重构作用等方面。可见,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翻译生态环境有多个层级,至少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级,或者可以称为大、中、小三个层级。在大数据背景下,不同层级的翻译生态环境都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

4.3.1译者对于宏观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改变

以宏观环境为例,国家的经济、政治政策、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属于宏观环境的范畴。自从大数据这个概念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不同部门先后出台了不同的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特别是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印发《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要加快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动大数据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也提出了一系列促进措施。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翻译活动的开展必然受到很大的影响。第一,译者要接触更多的大数据方面的语料,要迅速掌握这些语料的翻译方法。第二,大数据可以为译者的翻译活动提供有益的辅助,为翻译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第三,大数据时代人们拥有了更多的翻译工具,译者的翻译活动受到了冲击。最后,由于大数据对于各项数据的深度分析,译者的翻译活动需要更加精准、更加理性。

此外,由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化等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加便捷、频繁,同时沟通和交流的主要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翻译活动开展频率大大增加了。在此基础上,对译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例如,如何在翻译活动频率增加的情况下保证翻译质量不打折扣,如何在海量的数据中搜索到有效的信息“为我所用”。这些问题都是摆在译者面前的现实问题,需要译者不断思考、不断改进。

此外,由于技术进步的推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移动媒体设备和技术的大范围应用和普及,读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这些都对译者的翻译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译者的翻译活动要适应时代的特点和这一时期读者的鲜明特点,译文不仅要简洁、流畅,能够快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而且语言的选择和使用要符合读者的特点。

4.3.2译者对于微观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改变

宏观翻译生态环境的变化,使微观的翻译生态环境随之发生变化。微观的翻译生态环境,主要关注译者个人的生态环境,以及与原文和翻译活动相关的影响因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受到微观翻译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译者个人的成长背景、知识储备、思想观念、翻译技巧、翻译原则、翻译目的,包括与原文相关的一系列信息,都会对翻译活动的开展产生影响,这些信息会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發生改变。因此,译者要对自身所处的环境重新审视,在适应中改变,在改变中提高。具体来看,译者首先要对大数据时代的特点了然于胸,对自身有充分的自我认识,在此基础上寻求时代变化与自身成长的最佳契合点,使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在大数据时代“充分发挥”“游刃有余”,在职业活动中继续演奏华美乐章。

其次,译者要根据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和变化,在开展翻译活动时适时转变观念、做出调整,选择最适合时代特点的词语、表达方式、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力求产出质量较高的译文,为目标读者和国际交流服务。

4.4译者在大数据背景下的“三维转换”

根据翻译生态学的观点,翻译的过程是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的过程,译者在翻译活动过程中需要进行“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在此过程中,需要实现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与转换,实现三维的成功转换,关照到原语与译语之间的不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及交际意图的实现,产出“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文。

在大数据背景下,译者可以得到更多第一手的语料丰富知识储备,可以使用更多的翻译工具辅助自身的翻译实践,可以获得更多的关于目标读者各方面的信息。与此同时,对于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的把握会更加直接、更加深入。因此,在翻译活动过程中,要更加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和手段,实现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有效转换。在翻译过程中,实现语言维的有效转换是根本,要求译者对于语言的差异有深刻的体会和把握;在语言维转换的基础上,关注明显的和细微的文化差异,实现文化维的有效转换。此外,还要关注译文使用的场合和交流双方的目的,有效实现交际目标。

首先,从语言维的角度来看,中英两种语言有不同的语言习惯,诸如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英语以形态表意,汉语以词汇表意等方面的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对于这些语言维度的不同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索语言维度的有效转换。从文化维来看,由于社会历史、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英语国家的文化与中华文化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在英汉互译过程中,译者要特别关注译文是否符合文化习惯。从交际维来看,译文要根据交际双方的不同需求调整译文,以符合交际目的。在翻译过程中,要打破交际双方的沟通障碍,促进交际双方的交流和有效互动。

5.结语

翻译活动的开展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是否有效地交流和沟通,是否快捷、准确地传达信息,目标语读者是否充分地理解和开心地接受,以及是否获得与本国语读者相同的阅读感受。可以说,翻译活动的有效开展甚至会进一步影响组织形象的塑造及对外交流活动的开展。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译者只有准确地把握大数据时代的特点,用开放的、包容的、学习的心态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才能重新审视自身翻译活动的开展,并做出适当的调整,以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变化,最终产出整合了多方因素的、高质量的译文,为文化交流与沟通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方梦之.论翻译生态环境[J].上海翻译,2011(1):1-5.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11-15,92.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孙阳,王永.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译者主体性的动态变化趋势[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34-138.

[5]王颖频.动态顺应: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J].上海翻译,2015(4):76-79.

[6]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盛杨燕,周涛.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基金项目:郑州西亚斯学院2018年度科研资助项目“大数据背景下译者主体性的适应与转变”(项目编号:2018-YB-35);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猜你喜欢
译者大数据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对译者的影响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汉语新诗英译:理解之殇与译者之任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