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其孝 姜晓庚
【摘要】现阶段我国严重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导致我国虽然已经进入制造业大国发展阶段,但却无法成为强国。想要打破这一限制,就需要培养很多专业的技术人才,故而需要中职院校为此做出努力。在教育中,可以针对农村中职生的特点培养其“工匠精神”,在科学养成教育路径条件下,不断提升中职生的专业人才,促进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同时,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农村中职生 工匠精神 养成教育 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2018年度“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高校与职业院校一般课题《农村中职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路径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8]GHBZZ123。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4-0025-02
前言
培育农村中职生“工匠精神”,需要学校、社会等相关部门共同做出努力,寻找合适的养成教育路径,保证教育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提升职业教育水平,使学生成为国家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基于此,笔者探究农村中职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路径。
一、从国家角度构建科学“工匠精神”养成教育体系
农村中职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中,学校应从国家角度构建健全的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教育,需要有政策保障,尤其是在职业资格认证方面,要对其实施合理的质量监督。在我国正式提出“工匠精神”之后,社会上大力提倡并且宣传“工匠精神”,因此政府应从制度上给予发展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保障[1]。第一,建设严格的质量监管体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第二,建立现代化的专业资格认证管理制度,重视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从这两个方面构建“工匠精神”养成教育体系,能够提高教育体系的科学性,为培养中职生的“工匠精神”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提升人才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
二、突出中职院校“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主体地位
中职院校是“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主要场所,要突出中职院校的地位,使其在农村中职生成长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学校要改变教学理念,即从长远发展的角度選择专业,提高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突出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点,而不是一味追求潮流。其次,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思想教育中。“工匠精神”不仅可以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渗透,还可以将其渗透于思想教育中,逐渐改变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使“工匠精神”深入学生的骨髓中,慢慢将其变成自身的一部分,不自觉的以“工匠精神”要求自己。
三、提高社会对中职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重视
现代化的社会缺少“工匠精神”,普遍存在着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目的和心理,存在严重的“差不多”情况。这样的心理和行为导致人们对技术不够重视和敬畏,一线技术工作人员没有得到相应的待遇和地位,而中职生学习专业技术也已经成为一种无奈下的选择。为保证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效果,需要从社会角度改变人们对专业技术的认识:首先,改变人们轻视专业技术的态度和理念。在我国的历史上,有很多的能工巧匠,但由于“工匠精神”不足,此时社会上一直对工匠存在偏见,甚至是轻视,中职教育在这样的背景和观念下也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大多数的学生只重视考试分数[2]。而想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就需要改变社会对中职院校、学生以及技术的看法,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优化社会顶层制度设计,从制度上保护工匠精神,提升工匠在社会中的地位。
四、提高中职生自身对“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重视
对于农村中职生而言,他们很多时候会受到社会和家长观念的影响,对中职教育不重视,认为自己的未来已经固定,甚至会有学生有严重的自暴自弃心理,不重视自身的学习和成长,忽视“工匠精神”在自身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工匠精神”养成教育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工匠精神”,进而积极参与到养成教育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虽然自身的文化成绩偏低,但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提升专业技能[3]。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摒弃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想,努力钻研专业技术和工匠精神,使自身在学习中收获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和个人修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国家发展做贡献。例如:教师在养成教育中组织主题班会,要求学生总结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在班会中利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生自信心,引导学生自我肯定,从而使学生将工匠精神付诸于社会与工作实践,使“工匠精神”成为学生精神素养的一部分。
五、利用校企合作方式来落实“工匠精神”养成教育
在农村中职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中,学校要注意合理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使其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在实际工作中,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并且加深对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认知,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和工作态度;同时,在校企合作中学生能够学习最新的工艺标准和相关技术,可帮助学生更新专业知识,并且有利于学生成为符合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因此,学校需要尽量加强与专业相关企业的合作,将教育资源与企业的优势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使其掌握技能,并且能够在企业实践、实习过程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成为符合企业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企业对“工匠”型人才也提出较为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能够拥有“工匠精神”,并将其吸收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和素养,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其未来可以发展得更好。校企合作可采取的形式有:一是学校教育引入企业的技术、生产以及组织管理等,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同时,要求企业的技术人才到学校进行授课或是演讲,向学生传授工作经验和理念,并且将国家提倡的“学徒制”教育方法引入学校中。二是在企业建立学生实践基地,且基地要均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中职生在学校学习两年,而后可以去实践基地进一步学习,通过企业塑造和锤炼学生,使其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六、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引领农村中职生工匠文化的价值观念
精神文化作为我国农村中职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为我国农村中职学校的价值取向以及精神素质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农村中职学校的管理者为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标识与建设,根据我国农村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特点进行了文化建设标识的建设和创新,从而对我国农村中职生“工匠文化”的良性循环以及良性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农村中职学校的管理者,为了更好的培养我国农村中职学生“工匠文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在进行农村中职学校文化标识的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农村中职学校的校训、校徽、校服、校歌等这些具有文化精神的符号进行科学合理的建设与设计,并且要尊重我国农村中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使得这些文化标识能够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能够更好地对我国农村中职学生进行“工匠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与管理,从而能够更好的帮助我国农村中职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有效树立。我国农村中职学校的管理者,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农村学校中独具特色的无形精神文明资产的有效运用,加大对“工匠精神”科学合理的宣传力度,并且有效的将学校的名人成长史以及当地农村中职学校地区的名人事迹进行科学合理的创编以及整理,为我国农村中职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工匠文化”的学习氛围,从而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我国农村的中职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有效树立与培养,使得我国农村中职学生在这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努力的进行学习,从而为祖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除此之外,我国农村中职学校的管理者在进行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的农村“工匠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当中,还要重视“工匠榜样”的选拔与宣传工作的力度,为我国农村地区的中职学生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评选活动,树立我国农村中职学校的精神榜样,并且使得我国农村中职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到“工匠榜样”的文化精神,使得我国农村中职學校开展的“工匠文化”能够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从而为我国农村中职学校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并且对我国农村中职学校的发展与升级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七、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营造农村校园工匠文化的浓厚氛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我国农村中职学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与发展,我国的农村中职高校的管理者为了加强对我国农村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在我国农村中职高校可以利用校园的建筑、人文景观、校本精神以及合理的布局等这些物质文化的建设,为我国农村中职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工匠文化”发展氛围,并且以这些物质文化作为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与载体,从而能够更好地对我国农村中职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培养与发展。我国农村中职学校的管理者,在进行物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我国农村校园的整体设计布局,我国的农村中职学校管理者要根据“工匠文化”的特殊要求以及农村校园的地势特点,最大力度的把自然建筑与“工匠精神”进行科学有效的结合,使得我国农村中职的校园环境能够与自然建筑达到和谐统一以及相互融合的效果,使得我国农村中职学校的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工匠精神”以及对校园布局的赞叹,而且我国的农村中职学校的管理者也可以将人物雕像以及具有“工匠精神”的文化长廊,引入到我国农村中职校园建设的过程中,美化环境的同时也增加了许多“工匠文化”的氛围。
其次,我国的农村中职校园管理者在进行营造“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的过程中,也要加大对我国农村中职校园“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我国农村中职校园管理者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来播放关于“工匠文化”的事例,来激励我国农村中职学生的文化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在班级进行黑板报的比赛活动,为学生搭建具有“工匠精神”的比赛平台,而且我国的农村中职校园管理者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形式为我国农村中职校园“工匠精神”的氛围营造,提供多种途径的教育方式与宣传方式,使得我国农村中职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渲染,对我国农村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科学培养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结
“工匠精神”是一个时代的号召,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我国发展成为强国的道路上贡献力量,而作为农村中职学生,更要在时代的号召下,努力了解并且践行“工匠精神”。因此,中职院校应在国家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以学生的发展需求和能力为基础,为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创造有利条件,促使学校、学生以及社会共同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杨劲平.默会知识论视角下中职生现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与出路[J].职教通讯,2019(10):31-37.
[2]王涛,胡东升.中职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校本实践研究——以江苏省灌云中等专业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为例[J].职业,2018(35):95-96.
[3]韦道火.中职学校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研究[J].教育观察,2018(20):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