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久芳
【摘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关键能力以及关键品格的培养需要教师合理地应用生活化教学理念构建生活化教学课堂。基于此,文章针对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展开了深入研究,旨在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生活化教学;策略
生活化教学理念完美地契合了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特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实施生活化教学理念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并且在正确认知生活内涵的同时构建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起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法治观念,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未来的良好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在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素养的基础上,采用各类创新的教学手段来践行生活化教学理念,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核心素养,为学生的梦想放飞插上翅膀。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生活资源开发不够
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施,是完全符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特点的,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能够让学生在相关知识的践行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理解并不够深入,只是简单地认为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就是将一些生活现象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加深对生活现状了解的同时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这样就导致了教师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对生活资源的开发不够,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学生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领域一再强调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知识的思考和学习中,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但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中存在教师的教学模式陈旧以及学生对学习重视程度不高等问题,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十分低下,主体地位不够凸显,核心素养得不到有效提高。
3.教师教学素养仍有待提高
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深深地扎根于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之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总是会不自觉地使用这些陈旧的教学模式。尽管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新型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开始出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中,如生活化教学理念,但是很多教师的教学素养不高,在使用生活化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时,往往只是模仿到了形,而没有真正掌握其意,所以导致生活化教学的实施仅仅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核心素养。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引入生活元素构建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科学构建能够有效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让学生在相关情境的体验中激发学习兴趣,高度深化知识理解。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入生活元素,能够很好地构建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联系自身生活经历和生活现状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感知知识,并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更加有效地培养和提升核心素养。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三节“让家更美好”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引入生活中的元素来为学生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从而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
首先,在课堂的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件发生在自己家里的事情,可以是有趣的,可以是充满爱的,也可以是不愉快的。教师通过讲述发生在自己生活中、家中的一件事情可以很好地吸引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学生对于教师的日常生活往往都非常好奇。
然后,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家庭小事分享”的主题活动,让学生积极在课堂上积极地分享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可以是父母对自己的爱护,也可以是自己对父母的体贴等。这样一个主题分享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回忆家庭小事的时候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美好,包括父母对自己的爱以及自己对父母的爱等。
最后,在学生分享完家庭小事之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探讨,探讨主题为“如何让家更美好”。在探讨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表示,让家更美好需要我们做到关爱父母,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在日常生活中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等。在这样一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生活元素的引入为学生构建出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并且让学生在情境的感知中深化了知识的学习,也培养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2.契合教材内容融入生活案例
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并且充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此高度重视,在契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融入生活案例,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操。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课“法律为我们保驾护航”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契合教材内容融入生活案例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以及应用法律武器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这样一个生活案例。某校一名女學生在回家的路上被一名陌生男子跟踪,这个时候她充分应用了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通过电话求助警察将这名陌生男子带走。在这一生活案例中,该名女生很好使用了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使得自己没有受到伤害。在这一案例的引导之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如何使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通过讨论,学生总结出:只要是感受到自己的身心健康遭受到了危害,我们都可以通过借助法律来进行自我保护。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活案例的融入,不仅让学生深刻掌握了相关知识,而且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法治意识,从而有效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3.结合时事热点深入知识引导
初中学生对于热点事件往往都有一定的认知热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时事热点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有效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七课“中华一家亲”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引入时下热点事件“新冠肺炎疫情”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首先,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国的新冠肺炎疫情控制效果较美国更为良好?”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得出了以下结论:(1)政府的控制措施实施到位;(2)有一群勇于奉献的人。最后教师契合学生的结论再次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这群人愿意奉献?”针对这一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充分明白了“中华一家亲”的内涵和意义。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时下热点话题的引入,不仅让学生深入掌握了相关知识,而且有效帮助学生树立起了高尚的道德观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组织课外实践践行教学知识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对学生的个人行为进行约束以及对学生的生活观念进行树立的学科。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之上,应该走入生活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法治观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师实践过程中需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践行有关知识,在深化知识理解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节“服务社会”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来践行相关知识。在充分契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以时下潮流——“垃圾分类”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活动。然后,教师需要对每一个小组进行任务的分配,包括宣传垃圾分类以及践行垃圾分类。最后,教师需要积极地融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来完成相关的任务,并且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对学生给予教學评价,包括鼓励、教材重点知识的融入。在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其他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到养老院、敬老院去做志愿服务,帮助需要那些帮助的人。通过参与这些课外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服务社会的相关知识,而且培养了良好的思想品质。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德道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对生活化教学理念加以高度重视,通过生活情境的构建、生活案例的融入、时事热点的引导以及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来为学生构建生活化教学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生活内涵,在生活中深化知识理解,不断提高学习质量,构建起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进而有效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成长为祖国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罗中荫.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J].长江丛刊,2019(16):20.
朱静.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9.
陈洁.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探讨——回归生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16(28):73.
聂明江.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研究[J].赤子,2018(30):265.